淘汰赛加速!国内汽车市场下半场,“规模效应”决定生死?
2024年的中国汽车产业年报揭示了一个冰冷现实:年营收1000亿是一条鲜明的分水岭。盈利者如比亚迪、理想皆稳居此线之上,而亏损者则被拦在门槛之外。规模效应,这一工业时代的铁律,在新能源浪潮中愈发凸显其决定性力量。
规模的双刃剑:生存的基石与盈利的陷阱
规模效应的经济学本质在于边际成本递减。当销量突破关键节点——行业共识是年销30万辆盈利起点、50万辆成本优势显现、100万辆铸就持续竞争力——企业便能在残酷市场中赢得喘息空间。
理想汽车销量的攀升直接带来了单车成本的显著下降,零跑也在第四季度凭借规模实现净利润转正。比亚迪更以300万辆智驾车规划向供应链展示议价权,将高阶智驾打入7万元的海鸥车型,彻底颠覆“智驾即高价”的规则。
然而规模扩张并非万能解药。蔚来尽管创下营收新高,净亏损却持续扩大,陷入“规模不经济”困局;小鹏通过低价车型冲量收窄亏损,但毛利率提升依然步履维艰。当全行业研发投入增速(36.8%)远超净利润增速(9.7%),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的剪刀差成为悬顶之剑——更大的体量反而可能加速失血。
产业链暗涌:规模盛宴下的紧绷链条
头部车企的规模优势正在产业链上形成强力传导。一个危险信号是:主流车企应付账款周期普遍拉长。规模巨头通过延长账期变相压榨供应链,虽缓解自身现金流压力,却将中小供应商置于险境。
不过,政策层面已注意到这一风险,六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核心企业保障中小企业账款权益。自6月10日起,包括中国一汽、北汽集团、长城汽车、理想汽车等17家车企相继发表声明,承诺缩短供应商账期,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当价格战迫使全产业链在“不跟即死”和“跟则重伤”间抉择,规模扩张的代价开始显现裂痕。
下半场竞逐:规模内涵的重构
进入竞争的下半场,汽车产业的规模逻辑也正在经历深刻进化。不仅销量规模是个“槛”,其他形式的“规模”也逐渐成为了决定生死的护身符。譬如,数据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比亚迪每日1200万公里真实路况数据,成为其算法迭代的护城河,规模优势从生产线延伸至数据池。
另外,传统Tier1供应商地位式微,主机厂通过自研(如比亚迪芯片/激光雷达)、控股(弗迪电池)或战略投资(小米×禾赛)重构供应链,规模话语权转化为技术主导权。
写在最后
规模效应仍是汽车工业颠扑不破的真理,但下半场的角逐远不止于数字堆砌。当“以价换量”的粗放模式触及瓶颈,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驾驭规模——在成本与创新、扩张与盈利、产业链掌控与生态共赢间建立精妙平衡。规模决定企业能否站上牌桌,而对技术、数据和价值链的深度重构,将决定谁能在牌局中笑到最后。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关注“车域无疆”,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原文标题 : 淘汰赛加速!国内汽车市场下半场,“规模效应”决定生死?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7月22-29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第三届安富利汽车生态圈峰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颇尔线上研讨会】锂电池制造从原材料到回收的全链路技术解密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