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6PRO
-
欧洲车市 |西班牙2025年4月:MG、比亚迪和奇瑞三强鼎立
2025年4月,西班牙新车市场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整体同比增长7.1%,新能源车占比显著攀升至16.2%。 在传统欧洲品牌整体表现参差的背景下,现代和起亚等韩系品牌异军突起,而名爵与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则延续强劲增势,显著扩大市场份额
-
MG差一点就好起来了
导语 Introduction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 月销量破万,海外累销将破300万辆,品牌/产品/技术/渠道全面焕新,2026款Cyberster /Cyber X/与OPPO合作
-
-
欧洲车市|意大利2025年3月:MG强势跻身前十
2025年3月,意大利新车市场实现同比增长6.2%,销量达172,223辆,结束了年初的低迷趋势。今年累计销量仍下降1.6%至443,906辆。 ● 在动力总成方面,传统燃油车(汽油、柴油)持续下滑,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则表现出强劲增长,其中纯电动车销量飙升75.1%
-
科技平权的核爆:小鹏G6卖17万,G9顶配直降14万
文章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你买车做决策的时候,心理防线最难过的几关是什么?相信,大部分人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价格焦虑:怕“买贵”与配置不匹配;二是质量焦虑:可靠性不足与安全隐忧。自从何小鹏请来王凤英抓
-
长城汽车旗下哈弗销量“两连降”:H6热情降温,靠什么翻盘?
撰稿 | 行星 来源 | 贝多财经 随着春节假期影响的逐步减退,国内多数车企在2025年2月迎来了销售端的回暖。其中,长城汽车的单月销量实现了9.7%的增长,继续朝着“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目标迈进
-
长城汽车旗下哈弗销量“两连降”:H6热情降温,新车型带不动?
撰稿|行星 来源|贝多财经 随着春节假期影响的逐步减退,国内多数车企在2025年2月迎来了销售端的回暖。其中,长城汽车的单月销量实现了9.7%的增长,继续朝着“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目标迈进
-
马自达6,卒于2025
赚钱or活下去 ” 作者|王磊 编辑|秦章勇 经典终将落幕。 马自达正式确认,结束马自达6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实际上,马6在去年12月就已经在日本停产了,而海外会随着零部件的耗尽而停产
-
仅6家车企完成年度销量目标,2025年要定的更高?
2024年一过,车企纷纷发布过去一年销量数据,“汽扯扒谈”粗略的统计一下,绝大多数车企在2024年销量表现有所增长,其中不少车企去年表现实现近几年新高。 但另一方面,能够完成
-
降 6 万激活纯电 MINI 后, 宝马调整光束新项目
MINI 转型的战略意义,是为体量更大的宝马品牌的转型投石问路。 去年 10 月底,宝马 MINI 用一次教科书式的降价,让两款全新电动车从市场上的 “Nobody”,一跃成为了精品电动小车细分市场的价格标杆
-
-
2024车企裁员赔偿:外资丰厚,最高N+6!多个新势力0赔偿
12月17日,有汽车博主报道,豪华汽车品牌保时捷开启中国区裁员,包含正式、外包等岗位,赔偿或按N+6的标准执行。其中,保时捷中国正式员工将裁员10%,外包员工裁员30%。有媒体称,经向保时捷内部员工核实,该员工称情况属实,公司计划裁员30%
-
哪吒剧震!CEO被裁创始人道歉:将做6大整改,瞄准2026年盈利
传闻已久的哪吒汽车CEO张勇离卸任一事,终于得到确认。12月6日,哪吒汽车宣布因公司战略调整,张勇不再担任CEO,转任公司顾问;而哪吒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方运舟兼任公司CEO。另外,对于
-
6个月内,电动车技术将面临新一轮淘汰
2023到2024年的主线是卖车,但2025会变成,把对手打趴下。 打趴下的方式有2种,一是继续搞价格战,比如近期比亚迪、上汽大通在和供应商的采购年度溢价中,分别提出了10%的下探比例,而在2023年时,这也在其他中国品牌上有所上演
-
全年销量目标接连下调,理想汽车先给 CEO 发了 6 亿激励
李想今年将获得总计达 6.35 亿元的股权激励。 作者|张文 编辑|王彬 封面|Unsplash 三季度比去年多卖了 4.8 万台车,收入同比增加了 23.6%,车辆毛利率从上季度的 18.7%提升至 20.9%——理想汽车仍然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答卷
-
-
加税成暴击!中国品牌9月全跌出欧洲电车TOP10,MG销量腰斩
9月的欧洲各国车市有涨有跌,电车市场亦是如此,德国和法国等电车份额下降,而英国、挪威和瑞典等电车份额都出现了上升。而对想在欧洲闯出一片天地的中国电动车企来说,9月是被征收临时关税第3个月,情况不容乐观
电车 2024-10-15 -
6家车企销量历史新高,9月国产新能源卖疯了
Data Analysis of New Energy & Auto 不是“逆水行舟”,而是“千帆竞逐”。 本文共计:4881字 大约
-
-
理想L6救场成功背后,难掩高端市场失利
理想MEGA的失利和理想L6的销量走势,暗示其高端纯电SUV的品牌定位模糊,未来在纯电市场的表现仍待验证。 @科技新知 原创 作者丨颜曌 编辑丨蕨影 &nb
-
俞经民吹过的牛 MG还得卖出去
导语 Introduction 如果有人愿意不断为品牌呐喊,同时再带来不错的产品,品牌就有可能打好翻身仗。 作者丨李思佳 责编丨石 劼 编辑丨何增荣 &ldqu
-
重磅!第二代宋Pro DM-i 11.28万元起
9月23日,A级SUV冠军全面进化,第二代宋Pro DM-i焕新上市,新车共推出4款车型,官方指导价11.28万元-14.28万元。新车搭载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亏电油耗低至3.79L,创A级S
-
大美智省值!第二代宋Pro DM-i上市,11.28万元起
9月23日,A级SUV冠军全面进化,第二代宋Pro DM-i焕新上市,新车共推出4款车型,官方指导价11.28万元-14.28万元。新车搭载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亏电油耗低至3.79L,创A级S
-
小鹏、小米入局增程,价格还能再降6万
小鹏汽车将在2025年四季度前落地首款增程车,目前已有三个信息点得到小鹏汽车内部人士和相关供应链处证实,1、首款增程车基于小鹏G9原型车打造,定位在大型SUV;2、价格会在20万以上;3、东安动力提供增程器零部件
-
打破小米SU7纪录,理想L6上市5个月,量产10万台
自从小米SU7发布以来,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比如43天交付1万台,72天交付2万台。 然后第一个季度交付2.7万台,预计2024年交付12万台等,这些成绩,放在其它任何一家国产新能源车企那里,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堪称是前无古人的
-
半年财报季,6家新势力发生大变!
9月5日,蔚来公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今年上半年,蔚来营收274亿元,同比增长40.6%,净亏损102亿元,同比收窄5%。 至此,国内6家上市造车新势力上半年财报全部出炉。从盈利层面来看,理想汽车仍然是唯一实现盈利的新势力品牌,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
比亚迪 2024-09-09 -
-
一辆SU7亏6万?小米造车难道是做慈善?
近日,小米集团发布了备受关注的二季度财报。作为造车领域的“新兵”,自宣布进军汽车行业以来,小米和其董事长雷军便成为了汽车圈的热门话题。 财报显示,小米今年第二季度总营收为889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62亿元,同比增长20%;研发投入55亿元,同比增长20.7%
-
亏6万倾销:不是坏,就是蠢?
小米汽车的流量,谁不眼红呢? 可偏偏有那么一个“显眼包”,用反套路的办法去蹭,还让人眼前一亮。 极越汽车公关负责人徐继业言辞激烈地攻击“
-
小米汽车挣了62亿,却还是卖一台亏6万?
8月21日晚,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期内营收达889亿元,同比增长32%。 不同于以往,汽车业务首次被单独列出。报告期内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收入64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62亿元
-
“荣威、MG没卖好,是我们营销没做好”
导语 Introduction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敢于查找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作者丨李思佳 责编丨李思佳 编辑丨王 越 今年以来,新能源话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已经不仅仅是流量上的胜利,更体现在销量数据方面
-
6月德国新能源汽车占比下滑,多个因素阻碍电动转型
电动汽车补贴政策戛然而止的“余威”还在影响德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6月,德国乘用车新注册量297,329辆,同比增长6.1%。汽油车型新注册量增长12.1%,市场占比3
-
6月厂商销量排行榜,自主普涨,合资再跌,特斯拉大跌24%
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了6月各厂商批发与零售销量数据统计,随着“以旧换新”的政策开始生效、价格战阶段性降温以及“618”对消费的促进,消费者的热情得以激发,接下来就看看各大厂商在6月中的销量表现吧
-
最长6个月,知名上市车企买水军被罚,央媒转发
樵夫 作品人 车 江湖一起见证中国汽车产业崛起 某知名上市车企买“水军”冲榜被抓,被某博最长封禁6个月,还被央媒转发。 该消息悄咪咪就过去了,但对于这个能够清洁汽车舆论环境的案例,不应该被忽视,而应该重点提及和回顾,以期能发挥警示作用
-
-
-
上汽MG4 EV进军台湾市场,要凭新能源碾压日系车?
台湾市场亟待更多优质电车品牌。 2023年,上汽乘用车以685018辆出口数据位列中国汽车出口第二名,仅次于奇瑞。在上汽的所有产品中,又以MG(名爵)出口量最为庞大,这一诞生于英国的汽车品牌,被上汽收购后真正意义上活出了第二春
-
吉利能向 “危马”追到逾6亿元的赔偿款吗?
导语 | Lead 吉利和威马之间的知识产权官司终于尘埃落定。只是现在的威马汽车,早已经没有了过往的风采。创始人沈晖远走他乡,恐怕也会成为下一个贾跃亭,短期内很难回国。因此,虽然吉利赢了官司,但赔偿金额未必能要回来
-
比6大内卷更严重的,是端到端的代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户端到端,这背后继续是消费者承担车企该承担的代价。 随着2024汽车蓝皮书论坛的举办,最近关于卷与不卷的争论,基本不再有激烈的争议。一场上千人,几百位车企高管参加的会议,主线是“反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