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如何理性看待特斯拉Model 3燃烧事故?

2021-01-22 08:57
城市汽车
关注

1月19日晚,一辆特斯拉Model 3在上海市闵行区某小区地库起火燃烧的事故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网络上也爆出了多张事发照片,从曝光的画面中可以看到事故现场满目疮痍,地上铺满了厚厚的泡沫灭火剂。而边上那辆起火的特斯拉Model 3已经在大火中化为残骸,只有车身钢架和没有过火的车轮保留了下来,好在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随后在20日,特斯拉官方对这次事故及时给出回应表示:"初步判断起火原因是车辆底部的高压电池遭受到撞击之后,引发了内部电芯损伤和短路,并最终导致了起火事故。"特斯拉也在第一时间全力配合监管机构和闵行消防支队等部门对事件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并且和车主也进行了沟通,为其提供必要的协助。

事故发生后,特斯拉随即就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响应程序,第一时间派出专业团队前往现场筛查原因,积极配合消防及公安调查取证工作,并及时成立中美技术专家和高管团队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开展后续的一系列处置工作。特斯拉在事件的处理上还是很有效率的,可以看出对客户的用车安全是品牌高度重视的原则。在起火事件"警钟敲响"之后,特斯拉没有任何推脱,除了积极开展事故原因调查之外,并通过OTA空中升级系统向Model S和Model X车辆推送了有关充电和热管理系统的更新,防患于未然,进一步来保护车辆电池安全和提升电池使用寿命。

截止发稿前,根据调查组现场勘验和调查情况,该起事故初步排除自燃可能,判断是由碰撞导致电池受损引发。目前该案件已移送公安部门进行后续调查处理。特斯拉也表示将继续配合属地公安部门调查工作,同时协助车主和相关方进行善后工作。

所以这并不是网上随口说的特斯拉自燃事故,对于整个事件的发生和后续的进展,不管是作为消费者还是公众的身份都应该谨慎且理性地看待问题。不应该在没有丝毫依据的情况下以讹传讹,助长揣摩和猜测的传递,甚至在社会舆论中形成"妖魔化"的传播态势。我们应该等待权威机构给出一个透明和全面的调查结果,再去判断这件事故本身所引发的问题。

其实车辆自燃的情况在生活当中也是时有发生,之前经常会有报道车辆行驶在路面上突然发生自燃起火事故。夏季室外温度高,冬季天气干燥,都是汽车自燃的多发期。引发汽车自燃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油路、电路、停车位置不当所造成。同时,有些司机朋友喜欢在车上放置香水、空气清新剂等物品为车内除味,殊不知这些物品在经过炙热阳光的照射下也会发生燃烧或是爆炸的情况。所以在以往的报道中,说到燃油车自燃的事件也不在少数。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起势,和大众对电池安全性能的顾虑,媒体为了流量和眼球效应自燃也会更多地偏向于对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情况的报道和宣传,也就引导了社会上的种种舆论,而少部分理性的人也会受到影响。这在大众心理学上被称为从众化心理,当社会上大部分公众对一件事情持有相同观点的情况下,对于少部分理性人群会产生认知迁移的效果,最终让"少数跟着多数走"。

其实,新能源车的起火概率相比燃油车要低很多。2020年9月20日,在2020全球智慧出行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针对新能源汽车起火这问题进行了说明: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概率只有万分之0.49,到了2020年这一概率进步下降到万分之0.26。而同期燃油车的自燃率达到多少呢?万分之1-2,起火概率是新能源车型的2-4倍。这一结论与大众的认知大相径庭,也算是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正了名,更有意思的是,这组数据来源于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真实性和权威性都毋庸置疑。

虽然新能源车型的起火概率比传统燃油车更低,但这并不意味新能源车型就更安全。原因就是新能源车型由于电池内部化学反应,起火燃烧的速度会更快,所以留给乘员反应的时间并不多。为此,国家也推出了强制标准,要求新能源车型必须有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同时明确了电池单体 "失控"后,必须要在5分钟以内不发生任何的起火爆炸,以便提供充足的逃生时间。我们再来回看特斯拉的这次起火事件,车主在发现车辆前部冒烟的不正常现象之后,及时把车辆当中个人物品取出,随后车辆便开始冒烟燃烧。由此,能够看出特斯拉Model 3还是符合国家所规定的5分钟内不起火爆炸的要求,为用户预留了足够的逃生事件。

写在最后:

新能源汽车正处于持续发展的上升期,尤其是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表现也一直都在持续研发和测试,以达到消费者对长续航和快充电的要求。因此,在产业的发展之路上,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情况,每一个新兴技术想要变得成熟,都需要经过这个阶段。作为消费者和大众,需要一颗包容和理解的心,而不是成为"键盘侠"给新能源汽车一昧地抹黑。此次事件根本不是自燃,然而有许多媒体没有考证就随口给特斯拉带上了自燃的帽子,这样不道义的做法只会伤害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果对每件新事物都抱这样的态度,那就不会有新事物新技术生存的空间,那最终还是伤害了每个消费者的自身利益。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