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巨亏12亿,消费者持币观望,“冲着华为买问界”或成历史

2023-07-21 10:09
汽车记录者
关注

偌大一个华为也难以扶起问界,“华为造车”或者说“问界汽车”前路在哪,人们依然看不清方向。中国的高科技或互联网公司,如华为、百度、小米等,真的只有造车一条路可走吗?

7月15日,赛力斯( 601127)发布预亏公告:预计2023 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39,000 万元到-125,000 万元。

针对亏损的原因,赛力斯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第一季度汽车行业的促销导致用户观望情绪,用户对 M5 智驾版将在第二季度发布的预期,对现有车型的销售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上半年公司销量未达预期。同时,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保持高研发投入,并持续引进研发、技术人才,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赛力斯的这个预亏公告呢?

销量下滑 新车上市后并未改善

公开信息显示,问界品牌当前共两款车型在售,分别是问界M5和M7,2023年1-6月销量仅为25761辆,1-6月分别为4475辆、3505辆、3679辆、4585辆、5629辆和5668辆,均未超过6000辆。上半年累计销量尽管同比增长19.37%,但去年上半年问界仅一款车型在售,今年则是两款;其二,19.37%的增长水平,远低于头部企业。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318.3万辆,同比增长58.8%,占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85%,高于上年同期7.9个百分点。

根据赛力斯的解释,问界今年上半年销量未达预期,原因是因为一季度降价消费者观望,以及赛力斯产品切换,这两个解释显然站不住脚。

原因其实很简单,头部企业平均同比增长58.8%,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华为背书,但他们面临了同样的问题:一季度的价格战。但这些品牌的消费者并没有选择观望,而是疯狂下单。那么,问界销量不及预期恐怕就怪不得“降价”这个问题了。

其二,关于产品切换的问题,即问界M5智驾版今年4月份就上市了,主要变化在于搭载了华为ADS 2.0系统。从销量来看,今年5-6两个月确实有所上升,但5月环比仅增长了20%,6月环比仅微增0.6%,增速到第二个月就大大放缓。

但问题是,去年同期问界仅一款车型在售,也即M5,今年则扩充到了两款:M5和M7。M5是有改款新车没错,但M7也是上市仅半年的新车,它的销量去哪了呢?

根据公开资料,问界M7 2022年7月上市至今正好一年,累计销量仅为25215辆,月均销量仅2000台的水平。理想L7被认为是问界M7的竞品,其今年6月的销量是13107辆,2023年累计销量为42414辆。有华为背书的问界远不如自生长的理想,其背后缘由值得人们思考。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问界品牌的销量开始陷入低迷的呢?

问界到底是谁的问界?

要搞清这个问题,恐怕要回到一个核心的点上:品牌定位问题。

和蔚来、理想、小鹏等“独立自主”的企业不同,问界严重依赖于华为。

在问界新车发布会上,唱主角的从来都不是问界的人,而是华为常务董事、华为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即便是赛力斯母公司金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基本也是给余承东做陪衬,上场讲话和余承东讲话时间极其不对称。在日常的舆论场中,人们每次听到问界的信息,基本来自余承东而不是问界自己。

产品方面,问界M5、M7两款车,除了搭载了华为智驾系统算是一个亮点之外,在核心的动力电池、三电技术领域,人们不认为它们是市场领先者。并且,华为智驾系统在业内也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特斯拉、小鹏、蔚来等都有类似的系统,甚至技术上还领先于华为智驾系统。

一直以来,问界之所以在2022年异军突起,原因全在于华为的参与。最核心的原因恐怕是华为“代国受过”受到西方制裁。国内消费者为了表示支持华为,支持自己的国家,开始疯狂购买华为的产品。“买华为”“捧华为”成为国人潮流。

媒体报道显示,2021年问界AITO首次发布时,外界盛传问界研发团队都是华为的人,并且产品按照华为的要求来做。并且问界这个品牌本身,就是为华为而设。对金康集团来说,已经在赛力斯品牌上与华为进行了合作,如果不是为了华为“造车”,没有必要要再搞一个新品牌。由此,一时间,“冲着华为买问界”成为了许多消费者说不清道不明的选择。

但显然,从正常的品牌发展角度来看,“冲着华为买问界”不可持续。如果要走向更加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市场,问界必须厘清自己的身份:到底它是金康赛力斯的问界,还是华为的问界?

今年3月,定位上一直“不明不白”的问界品牌准备挑明方向,大打“华为”牌。当时,出售问界汽车的华为门店,都张贴好了带有“HUAWEI问界”字样的LOGO。但最终这个行为被紧急叫停。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31日,华为任正非再次发表内部信,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紧接着,第二天,“HUAWEI问界”的品牌字样就从华为门店里下架。这件事成为了问界品牌发展的转折点。

事实上,与华为智驾合作的品牌远不止问界一个,但对华为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基本只有问界一家。

问界这种严重“依附”的情况起初看起来很美好,但时间长了,人们终于认识到问界品牌的“依附”现状,由此本能地从心理上产生拒绝。最突出的“反击”案例来自上汽集团的“灵魂论”。

2021年6月,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当被问到是否会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合作时,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表示:这相当于把灵魂给了别人,自己只剩躯干,上汽不会做这样的事。

陈虹的这一描述显然并非针对华为和问界的合作而去,但这种形象的描述,最终帮助众多消费者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购买行为,认清了华为和问界合作的“本质”,“冲着华为买问界”的盲目行为由此戛然而止。

写在最后:

恐怕,问界的“难”才刚刚开始。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汽车品牌,在几乎百分百依赖别人的情况下,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品牌的。即便汽车制造能力强大如麦格纳集团,也不敢亲自下场做自己的品牌。

华为另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麦格纳的合资伙伴——北汽极狐,如今就面临同样的品牌困境:制造在麦格纳,“灵魂”在华为,极狐到底是谁呢?

同样,问界面临一样的关于“定位”的问题。长远来看,无论是华为,还是问界自己,不解决这个问题,问界就很难成为市场的佼佼者。

       原文标题 : 巨亏12亿 消费者持币观望 “冲着华为买问界”或成历史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