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放弃造车之后,苹果的多元化就是假象

2024-03-01 17:29
躺平指数
关注

图文 | 躺姐

一觉醒来,苹果放弃造车的消息满天飞;十年光阴,最后换得马斯克的一个敬礼和一支香烟,还有不到1%的股票变动。

2014年,苹果宣布将要进入新能源造车领域,消息一出震惊全球。根据当时苹果的想法,他们计划打造一台搭载豪华内饰和L5级别自动驾驶的豪华电动车,售价达到10万美元级别。之后,每次有造车的消息传出,苹果的股价都会有一波暴涨,显示出市场对他们的期待。

复盘过去十年,苹果造车之路非常坎坷。立项之初,挖来了十余位特斯拉的高级人才,其中包括高级工程副总裁Doug Field,后者曾主导了Model 3的设计和生产工作;而在Doug Field跳槽去福特之后,苹果的造车团队经历了多次变动,其电动汽车产品甚至连个雏形都没有,发布时间也是一拖再拖。

最终,或许是因为汽车的毛利将远低于手机,或许是因为美国本土电动汽车产业链孱弱,无法支撑产品研发,又或许是因为在这个AI大模型的时代里,坚持造车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在十年数次调整、高管进进出出之后,苹果终究还是放弃了这个代号“泰坦”的项目,将所有人员迁移至AI大模型团队中。

至此,10年苹果造车梦终结,称得上是苹果自iPhone之后最受人关注的产品胎死腹中。

从市场的表现看,“泰坦计划”的终结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因为太多的负面消息已经让它有了充分的Price in;另一方面,造车是个无底洞,美国的产业链又不能给苹果支撑,押注AI大模型多少也能改善一下目前苹果在相关领域的落后状况。

在我们看来,苹果的基本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这家公司在最近一年已经出现了一些疲态,过去一年股票涨幅在“七姐妹”里排在倒数第二,只比业绩不佳的特斯拉好一点,远比不上那些占上AI光环的科技大厂。后续来看,苹果的估值上升动力依然不足,且资本市场对待这家公司的估值方式将会彻底改变。

01  最弱科技股

从技术分析上看,苹果担得上“最弱科技股”这个名号。

苹果在这过去的大半年里,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下降三角图”,这是一种典型的看跌走势。从本质上讲,下降三角图有着逐渐降低的高点,这些高点构成了稳定下跌的直线,而这个三角形的底线,就是苹果多头一次又一次捍卫的182美元左右的股价。

一般情况下,每一次下跌都会对这个底线形成试探和压力,进而削弱它的稳定性,并最终打破它。一旦180美元的多头底线被打破,苹果的股价再下降18-20美元左右不是什么难事,目前的点位可以说是相当危险。

同样,苹果的表现也比不过同行们。自去年8月份以来,苹果的表现弱于同期标普100指数18%,其中绝大部分的落后是自12月份开始的。因此,无论从哪个视角看,苹果就是一个非常弱的股票,不管怎样都对不起“七姐妹”这个称号。

积弱的表现,背后是苹果积弱的基本面。实际上,之所以之前苹果的市值这么高、行情这么强,在于他们处于一个非常有利且有垄断收益的赛道上。前几年,苹果作为智能手机生产商,分享了全球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红利,手机业务享受着绝对领先的利润率,软件业务凭借App Store的闭环生态攫取垄断利润。

资料来源:TIKR,苹果各季度财报

这两年,高收入国家移动互联网的渗透基本实现,智能手机的内卷竞争更加激烈,苹果的业务陷入了增长缓慢甚至是无增长的境地,除了2023年第四季度,自2022年底以来,公司从未实现过正的营收增长率,这对于一家享受成长股估值的科技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但是,受益于美股投资者对于科技股的吹捧和宽容,以及苹果还不错的利润率和分红水平,公司的股价在2022年末一路上涨,高歌猛进,与其孱弱的增长预期形成了严重背离。至此,苹果已经是一个相当被高估的股票,在这个市场资金越来越抱团向AI的时代,走出斜率一直向下的走势也不足为奇了。

在我们看来,苹果应该是很早就预判到了这样的情况,也是因此,他们在所谓的“多元化”的产品线上一直发力,试图扭转甚至延缓负增长的到来。

在iPhone成为智能手机时代的王者之前,苹果主要的产品是iPod系列以及Mac电脑,这二者在价位上拉开了很大差距,面向的群体也有很大区别。举个例子,即便你没有一台Mac电脑,也完全可以买一台iPod作为随身音乐播放硬件,在使用体验上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可当iPhone真正崛起之后,苹果的多元化就陷入了越出新品类越封闭的怪圈,纸面上的所有品类增长,归根结底都是在吃iPhone积累的家底。

资料来源:Seeking Alpha,苹果各季度财报

根据公司2024年第一财季(2023年Q4业绩),苹果在这个季度实现总营收1195.8亿美元,其中,iPhone营收697亿美元,Mac营收77.8亿美元、iPad营收70.2亿美元、可穿戴、居家、周边营收119.5亿美元,服务收入231.2亿美元。从整体收入的比例分配上,这个收入的多元化看似还不错的。

可仔细一想,无论是Mac、ipad还是可穿戴居家硬件,全部都是围绕在iPhone之外的周边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你不用iPhone,这些“多元化”产品即便买回来你用着也不趁手,更不要说在应用商店里为苹果服务贡献收入了。这样的多元化就是个“纸老虎”,彼此之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不存在任何互补性。

说到这里,你大概就明白,抛弃汽车业务对苹果这样的硬件科技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汽车和手机是完全不同的消费品。虽然它也包含在苹果的整个生态内,但和其他产品线相比,与iPhone的关联度并不强,以苹果在全球科技圈的地位,是很有可能产出一个爆款的。

不过,现在说这些话已经没有意义了。孱弱的基本面,已经让苹果的估值显得太高了;放弃汽车,等于放弃了未来很有希望成为另一个iPhone的产品。现在,市场已经开启了对苹果的价值重估,苹果自己也需要做出改变。

02  增长缺乏爆发力

市场对于苹果的估值体系将会如何变化?还是要看这家公司的业务情况。

除了造车之外,苹果在硬件领域最有希望的一个品类——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公司战略中保证持续增长的基石之一。不过,最近发售的所谓“空间计算设备”Vision Pro,却成为了一款争议颇多的产品。

实际上,包括Vision Pro在内,整个苹果的可穿戴设备收入板块,在过去十年的进步是相当明显的。十年前,该业务板块占营收的比例不到5%,现如今已经高达10%,考虑到这十年苹果一直保持的高增长率,翻倍的比例意味着极高的增长率,已经算得上苹果增长的重要动力了。

但是,从这款新品发售至今的表现看,显然没有办法给苹果的这一业务板块带来更多的增长。

从2月2日Vision Pro正式发售至今,已经接近一个月。上市前,这款产品被全网果粉、科技博主激烈追捧,预售时,产品几乎被瞬间抢光,发售后,一开始的新鲜感褪去,各种折腾Vision Pro的视频涌现。但是,随着14日无理由退货期的临近,最早一批购入的消费者正在退货。

长期关注苹果产品的新闻网站Cult of Mac对社交媒体X上购买Vision Pro的用户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有45%的用户表示将退货,从调研用户给出的信息来看,互动性不足、佩戴生理不舒适、日常使用内容和场景匮乏是退货的主要原因,再搭配上高达3500美元的售价,这款新品被大量退货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苹果每一个新产品第一次推出,都会伴随着很大的争议。例如,最初的iPhone无法连接到3G网络,没有App Store,甚至没有剪切和复制功能;iPad第一代没有多任务处理能力;第一代Apple Watch使用体验卡到不行,而且不防水。虽然以上缺点都可以被软件更新所纠正,但从没有人会吐槽这些设备会让人生理不适。

自从乔治艾夫出走之后,每一代苹果的产品的工业设计几乎都会被市场诟病,但从来没有一款产品像Vision Pro这样,在人机功效上出现了巨大失误。这家以工业设备闻名的科技企业,正在丢掉他们一直以来的优势长板。可以预见的是,在下一代Vision Pro发布前的这18个月里,这款产品的市场表现是不会好的。

此外,在CEO蒂姆·库克的领导之下,指引苹果未来增长的另一大业务板块是服务板块。2023第四季度,服务板块的收入达到231.2亿美元,同比增速达到11.3%,领先于iPhone的销售,是苹果所有业务板块中表现最好的。

该业务模块增长是以苹果强势的硬件业务为基础,主要的商业模式还是订阅服务盒交易抽成,例如Apple Music、Apple TV盒Apple pay等等。这块业务的优势在于护城河极高,只要是iPhone用户,或多或少都会用的到,且一旦形成订阅,再次更换手机选择iPhone的概率也更高。

我们在之前分析很多软件服务类的企业中都曾表达过,服务一旦形成惯性,用户迁移的成本是很高的。打个比方,把苹果现如今的服务团队的人员全部裁掉,下一年该业务板块的收入也不见得会降低多少。从服务本身来看,其实也就那样,但凭借iPhone强大的护城河,后续的增长还是可以保证的。

总体看下来,可穿戴设备和服务,未来会是观察苹果增长的关键点。然而,这两块业务都有着各自的问题,整体不太可能具备很高的爆发力。能让资本市场或许高看两眼的,只有AI了。

好在,苹果在AI领域的进展并不算太慢。据悉,苹果已经完成了其大语言模型的基础框架,叫做Ajax,其目的是为机器学习开发奠定基础,以跟上生成式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一切顺利,苹果将会在今年推出Apple GPT,该产品也将是苹果的第一代消费级生成式AI。

值得一提的是,AI大模型对于像以广告服务收入为主的企业,是有非常明显的赋能作用的。如Meta、百度等先一步开发出大模型的企业,商业化的成果相对突出一些;但对于像苹果这样的企业来说,大模型究竟在哪些方面能够提升公司产品货币化的效率,还是未知数。

也是因此,炒一波概念大概率会是苹果正式发布消费级大模型之后出现的情况,至于后续如何,还得看苹果会在产品上玩出哪些新花样。

03  结语

十年造车寒窗,最终热血已凉。苹果放弃造车之后,一众科技圈的大佬发声,有惋惜者,有赞赏者,也有冷嘲热讽者。

从一个投资者的视角而言,这些所谓的大佬言论其实都不用在意。即便苹果目前面临着高估的窘境,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就彻底不行了。AI时代的到来,他们有足够的现金支撑,强大的全栈式研发实力,全球最大的消费级软硬件生态,很可能最后做出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至于外在的这些言论,在我们看来,归根结底是因为苹果的确承担了很多本不应该他们承担的期待而已。随着科技圈的大势从移动互联网走向AI,苹果重新梳理战略聚焦AI,很可能获得比电动汽车更多的收获,改变他们目前面临的沽空局面。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 : 放弃造车之后,苹果的多元化就是假象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能源汽车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