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欧盟设置关税壁垒,中国电动车如何破局?

2024-06-14 15:26
汽车大事记
关注

据《财联社》6月12日消息,欧盟将从下个月起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8.1%的额外关税。欧盟委员会6月12日发布公告称,如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加征关税将于7月4日左右实施。欧盟委员会表示,对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将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关税;对其它制造商将征收21%的关税;进口自中国的特斯拉汽车可能适用单独的税率。而值得一提的是,欧盟鼓励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

对此,我国外交部已明确表态:“保护主义没有前途,开放合作才是正道。”与此同时,欧洲汽车制造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对加征中国进口电动车关税持反对态度,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均早已做出表态。

目前来看,欧盟与中国还在谈判中,欧盟为何要加征中国进口电动车关税?不同品牌加征的关税为何有明显不一致?后续是否会正式执行?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和出海战略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车企除了海外建厂,还有哪些应对措施?来听听车坛老炮们的观点。

图片

“车有志”创始人 王慧兰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按品牌加收,既设置关税壁垒又欢迎投资建厂。

中国市场电动化发展迅速,现在出口全球,“卷”出的成本优势到了欧美,对当地汽车产销,甚至整体经济造成了冲击,欧美政府自然会采取措施,比如增加进口关税。

面对日益下滑的经济,欧美允许中国车企在当地建厂,既可促进就业,又可与中国车企实现电动化技术共享。特斯拉要在德国建厂,但开工过程一直受阻,所以关税加征额度待定。

中国车企海外建厂也面临着诸如人工成本高,汽车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加上过度内卷和此次出口关税增加造成的利润率降低。未来的发展重点还是技术创新,与欧美的合作也将是优势互补,用技术换市场。

财圈社&道哥说车首席评论员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 王禁:

欧盟加征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关税的原因很简单,只有打不过才会想其他办法限制。就连特斯拉CEO马斯克也承认,中国的电动汽车是特斯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欧盟自然会有些惧怕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

至于为何针对不同品牌加征关税的标准不同,很明显是因为不同企业对欧洲市场造成的冲击不同。上汽集团作为出口欧洲最多的中国车企,理所应当地受到了“优待”。在欧洲人看来,上汽集团本身作为国有企业,可能受到的补贴更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电动汽车补贴早在2023年就已经取消,如今中国电动汽车所体现的成本优势更多是规模化带来的优势。欧盟的想法错了。

既然已经有了明确的标准,那么执行可能就在近期了。面对欧盟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设卡”,中国车企的价格优势会大幅度降低,在此背景下,中国车企需要考虑出口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利润。如果不能,不如暂缓对欧盟以及美国等地区出口,奉行“先易后难”的原则。

当然,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转变为产能、技术的出口也能应对欧盟等的“设卡”,比如在距离欧洲更近的国家设置产能,以及与欧盟当地的车企合资建厂,借助欧洲车企的生产基地输出产品,像零跑和Stellantis的合作模式。这样会为欧盟国家带来就业、税收,同时也能让欧盟国家电动汽车产业链更加完善。

“车哆哩”创始人 王智良

这场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贸易战迟早要来。面对有限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下行,全球汽车产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置身其中,于生死面前,谁还去会去讲什么情面?尤其是欧美,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一大波红利进了中国品牌的腰包。

当然,国内电动车“出海”扩张之际,还要控制好新能源汽车的内“卷”,扩张到产能过剩这绝不是什么好事儿。不要一看见有利可图,就一窝蜂跟上,打价格战打到头破血流,自己却搞得一地鸡毛。好在我们在废旧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研究领域已经获得较大突破,这也会让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加依赖中国。

欧方一意孤行,中方也绝不会坐视不管,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是官方的说法。更希望,出海建厂也并非只是唯一出路,倒逼中国自主品牌走国际化的时机已经越来越成熟了。

“佳人车语”创始人 《扬子晚报》汽车部主任 高南佳

说“狼来了”狼就真来了,这是中国车企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任何情绪的发泄都于事无补。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到方法、制定对策。任何一个市场都不喜欢“过度竞争”。对中国车企来说,如果只有价格优势,还不足以成为世界品牌。锻造自己无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方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车动力”创始人 楼晓明

中国电动车的性价比优势,以及领先的智能水平,让欧盟抗不住了,准备加征关税,上汽集团由于不配合调查的理由,受伤最重,加税达38.1%。对此笔者丝毫不觉得意外,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当一个产业受到威胁时,为保护当地就业和产业链,贸易保护主义必然抬头。在新能源领域,在中国市场,BBA都被中国电动车干得体无完肤,如果进入欧洲,市场格局完全有可能发生改变,这也是众多中国车企理想中的破局之道,而欧盟加征关税,值得中国车企思考,国外这条路不好走,国内又亏本赚吆喝,烧钱大战还能抗多久?笔者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卷价值,才是中国电动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路由社”创始人 杨克铨

并无意外,继美国之后,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加征关税政策还是来了,这一轮反弹有几个点尤为值得关注:

1、羽翼未丰就嚷嚷着要出海欧美市场的中国电动车,终究还是迎来了反弹,闷声发财才是王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依旧是适用于当下的古老智慧。

2、德国车企CEO纷纷表态反对,而中国车企CEO们却集体噤声和失语,与此前在重庆论坛上的争吵不休和屋里打嘴仗行成强烈反差,也颇为耐人寻味。

3、凡事皆有周期,如今,逆全球化趋势仍在抬头和加剧,对于谋求出海和扩大海外销量的中国电动车而言,练好自身内功,尤其是出海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人才、法律、制度、价值观的鸿沟,将是一个长期的功课。

“汽车大事记”创始人 黄习伟

当欧盟挥针对中国汽车起关税大棒,充分说明中国汽车真正崛起了!不止是在中国,中国汽车正在全球受到了越来越大的认可。基于强大的成本控制和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国汽车未来必将在全球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汽车出口前途是光明的,不过当下会遇到挫折。预计一两年内中国汽车在欧盟的出口会受到影响。随着全球贸易摩擦越发增多,对于志在全球的中国汽车业来说,需要考虑调整当下占主流的纯贸易出口方式,这种方式灵活且风险相对可控,但问题是太容易受关税影响。中国车企要走向全球,一定得有整体战略和当地化生产的和当地开展服务的举动,只有真正融入当地市场,才可能持续发展。虽然当地建厂带来了更大挑战和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法规、工会、汇率和文化融合等等,但这是中国汽车业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原文标题 : 欧盟设置关税壁垒,中国电动车如何破局?|老炮观点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