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挡风玻璃挡信号,新能源车“伪创新”何时休?

2024-07-03 09:17
雷科技
关注

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

“整个汽车工业140年都没有意识到的空白,被我们填补了。”新品发布会上,某新势力品牌CEO信誓旦旦地说道。

夏日天气炎热,汽车前挡风玻璃导热率较高,容易导致车内燥热。不少新能源汽车采用全玻璃天幕设计,没有金属车顶隔热,夏天车内温度就更高了。为了给车内降温,这家新势力想出了一个办法——前挡风玻璃三层镀银,号称可以隔绝99.5%的紫外线和97.6%的红外线。镀银可以在保证透光率的前提下,降低玻璃导热率,从而达到隔热控温的效果。

然而近期B站却有UP爆料称,自己的汽车因前挡风玻璃镀银隔绝信号,出现了GPS无法使用的问题。在他的多次投诉之下,目前车企给了他两个解决方案,要么更换前挡风玻璃,总计需要4359元,费用由车企承担,要么在ETC的位置增加一个信号放大器。

QQ截图20240702184606.png

这位UP还表示,车企正在为其他车主提供前挡风玻璃更换服务。但也有媒体向车企官方客服求证,客服则声称没有听说过换玻璃的事情。

此事一出瞬间引发网友讨论,并且还有粉丝上百万的大V转发。到底是不是产品缺陷,三层镀银对于信号有没有影响,目前双方支持者仍各执一词。除了想要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外,也有网友开始关注新能源车上的一些所谓“创新”:到最后这些创新是不是真的有利于消费者?新能源车上,到底还有哪些类似的“创新”?

信号不佳,都是前挡风玻璃惹的祸?

关于三层镀银玻璃可能妨碍信号的问题,该车型发布会一个月不到,另一家新势力品牌就在4月23日的新品发布会上提到了,两家车企由此开启了一轮嘴炮。

4月24日,该车企表示已对三大运营商、15款手机进行测试,所有手机的导航、通信、流媒体等信号全部正常。6月1日,深圳大湾区第二届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两家车企高管再次相遇,这家车企CEO保证,三层镀银不会影响手机信号。

对此,这位UP主则表示,车企很鸡贼说不会影响手机信号,却没有提及汽车本身的GPS信号。7月2日,UP主发文称,自己已经收到了来自车企的稿件投诉,但这毕竟是该up主的一面之词,视频所言是否全部属实,只能交由读者自行判断。

QQ截图20240702172552.png

理论上来说,金属对于电磁场会有影响,汽车车身就是金属材质,若玻璃也镀银,很容易形成法拉第笼,隔绝电磁信号。

可能有些小伙伴还记得,在过去金属机身流行时,iPhone 6s为避免无信号,机身背面会留有一条塑料填充带。这条白色带子的背后就是手机天线,以规避金属机身对于信号的影响。手感好、耐用性高的金属机身,就因为对信号的影响,已被广大厂商抛弃。

汽车方面,渝北交巡警公众号曾公布案例,陈先生因天气热为爱车贴了一款高档膜,结果却发现自从贴膜后车载GPS导航仪就无法收到卫星信号了。对此,渝北交巡警给出的回答是膜中含有金属层,会影响GPS信号,解决方案则是更换防晒膜或调整GPS天线位置。

至于为何车企官方测试中,手机信号没有受到影响,则与位置有关。前挡风玻璃镀银后,信号需要从侧面车窗进入,手机能够收到信号。从用户手册来看,该车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天线恰好位于前挡风玻璃下方,而该区域没有进行除银,信号被严重遮挡。

有趣的是,该车用于安装ETC的区域,却进行了除银处理。怪不得车企给UP的解决方案中,有一条是在ETC位置安装信号放大器。

QQ截图20240702154545.png

其实早在今年4月初,该产品交付后不久,网上就曝出了一些GPS停摆的问题,只是当时未能引起广泛关注。直到4月下旬,友商高管直言三层镀银会影响信号,该问题才被重视起来。

智能汽车时代信号几乎算得上产品的命门,尤其是在高阶智驾逐渐普及的今天,导航功能失效就意味着智驾无法正常使用,甚至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但整体来说,该问题终究只是出现在小范围的车主群体中,很难就此判定是否是产品设计缺陷,还是个别存在的质量问题。按照过往汽车行业的做法,如果是车辆本身的设计问题那么很可能需要进行大规模召回再做整改,显然目前事态发展仍未到这一步。

在等待官方做正式声明的这段时间里,更多的网友讨论起了新能源时代、新势力车企所做的一系列“创新”。不可否认其中的大多数的确改变了我们过往的用车习惯,但也有一些能够看出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且存在想当然的成分。

这次的信号风波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而类似的设计问题,在其他品牌、其他车型中并不少见。

新势力推新功能,“噱头”比“创新”多

进入新能源时代后,造车新势力飞速发展,并且推出了许多新功能。有些舆论偏激地认为,这些新功能是论述“燃油车落后”的最好论据,而且这些新功能都能带来明显的体验提升,更显得传统燃油车是“落后时代的产物”。

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新能源车上的一系列功能,会发现其实并不想车企描绘得那么好。手势控制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让用户通过手势控制汽车的导航、娱乐等功能,先不说操作效率,安全性就值得深思。

QQ截图20240702174239.png

我们判断操作是否奏效,主要依靠反馈感,机械按钮反馈感强烈,简单适应后就可以盲操。触控按钮和中控屏操作,由于反馈较弱,我们可能难以盲操,而到了手势操作,一点反馈都没了,不看屏幕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做的手势对不对、摄像头有没有感应到。

尤其是对于正在驾驶汽车的司机来说,使用手势操作需要分心,可能出现安全隐患。

另外,还有一家车企为某款产品配备了可升降和360°旋转的车顶摄像头,分辨率为1080P,可以在速度不超过80km/h时开启。官方表示,该摄像头可以用于拍摄风景,照片可以通过App传输到手机上。

img_camera_fmt(1).png

问题在于,这颗摄像头的素质并不强,压根比不了手机。手机不但想拍哪里就拍哪里,而且还能随意调整角度和构图。如今部分汽车配备了伴飞无人机,倒是不错的选择,车内乘客可以用其进行俯拍、跟拍等多角度拍摄。

还有车企出于安全考虑,开发出了“透明A柱”设计,即左右A柱区域分别安装一块屏幕,将摄像头拍摄到的外界画面传输到屏幕中,以实现观察A柱盲区的效果。

3fbd23747c0545c38448042c644880f1.jpg

不过透明A柱屏幕显示的画面与真实画面大小有差异,容易让用户产生错误的距离判断,而且画面可能存在畸变、灯光反射刺眼、眩晕等情况。还有网友担心,一旦发生碰撞,A柱的屏幕会不会对车内乘客造成二次伤害。

上述许多功能和配置并非造车新势力首创,例如透明A柱设计,沃尔沃和丰田等车企早有专利曝光,只是出于各种因素考虑,并未选择投产。

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尽管智能化配置发展速度相对而言没有近十几年迅猛,但汽车的整体设计,传统车企已进行过无数次探索。新势力研发新功能值得肯定,只是许多血淋淋的事故告诉我们,盲目为汽车添加功能的做法未必理智。

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

国内不少造车新势力成立已有十年左右,积累了丰富的造车经验和技术底蕴,但与海外传统车企相比,仍显得过于稚嫩。要知道,丰田汽车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奔驰汽车已有上百年历史,纵然电动化转型可能不够激进,导致新能源技术略有落后,但在汽车设计、硬件调校等方面,全面否定他们的能力我认为并不理智。

比如说,手势操控、透明A柱等功能都不是新势力甚至自主品牌首创,只是出于成本、安全性等因素考虑,传统车企没有大力宣传或量产上车。就连三层玻璃镀银,也并非上文提到的新势力车企首创,2023款智己LS7就搭载了三层镀银天幕穹顶和前挡风玻璃。

反过来看,为什么智己LS7上没有出现类似问题?个人推测,上汽悠久的造车经验起到了一定作用,他们在设计该功能之时就充分考虑到了信号屏蔽的问题,进而做了针对性优化。

微信图片_20240702201849.png

总的来说,这一次因为“创新点”引起争议的确比较特殊,它所折射出的是一种“轻视”的心态。新势力们总认为自己找到了传统汽车品牌所不了解的“盲区”,不可否认的确存在这样的盲区,但也总有一些传统汽车品牌没有做的事情不是盲区,而是“禁区”。

除了轻视,车企急于创新也有销量方面的压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状态虽好,整个市场却竞争极为激烈,任何产品上市时都要拿出一些用于宣传的名词,甚至创造一些令人费解的词汇,以凸显车企的技术实力。

车企不断推出创新功能的出发点是为了给用户惊喜感、提升用户体验,但功能生产并非做到量产就够了,还要经过多轮测试,最好找到用户实测验证,以确保功能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且不存在安全问题。

研发出一些无用,甚至被消费者吐槽的功能,是中国新势力品牌发展的必经之路。新能源、智能化、智驾真正踏入高速发展阶段时间并不长,车企仍在探索各类设计和功能的发展方向。而且燃油车时代国内车企还能摸着石头过河,如今中国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导者,前方的水有多深,只能自己试探。

产品出现问题不可怕,关键在于车企能否拿出令消费者信服和愿意接受的解决方案,以及后续产品能否改进存在的缺陷。尽管近几年造车新势力曝出了许多功能和设计方面的问题,但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令小通相信,中国汽车品牌一定能够走出自己的道路,颠覆传统汽车行业。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挡风玻璃挡信号,新能源车“伪创新”何时休?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