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上海车展吹破天的新势力们,过得真如表面般光鲜亮丽吗?

2019-04-23 08:38
EV新动力
关注

日前,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车展正在如火如荼的召开,不出意料的是,新能源车是此次车展最大的主角,牢牢占据各大展台的C位角色。

其中跨国车企来势汹汹,BBA三大豪强首次同台竞争推出了即将上市,或是倍儿酷炫的概念纯电动车,国内车企也毫不示弱,比亚迪、吉利、长城、广汽等传统车企的新车型更是引来国外厂商纷纷围观。

而诞生在舆论漩涡中的造车新势力们也不甘示弱,共计有近20家企业登场,创下了新的记录。更多品牌终于开始陆续拿出了自己的量产车型,将曾经PPT中描绘的期许逐渐变为现实。

不过就整体行业趋势而言,造车新势力依然面临生死大限,2019年对于很多品牌来说仍然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先不说刚过了一季度的2019年,新政补贴腰斩,电动车企的日子已然不好过。再加上传统自主品牌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除了概念的先进,造车新势力缺的不仅是多年累积的口碑和知名度,更多的还是造车的技术、实力的差距。

即使在印象里,这次上海车展可能是新造车势力品牌布展最齐全的一届车展。但更加残酷的是,参展的企业只是冰山一角。

近几年,国内注册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已有五百余家,能在上海车展这样的A级车展露个脸的无非仅有20家左右。那些迟迟无法交出量产车型、或缺少资金支持的小公司,恐怕已很难与市场见面。

需要提醒的是,2019年存活下来的造车新势力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看上去数量不多,但仍有很多关卡要过。

毕竟曾经的市场蓝海早已厮杀为一片血红,此次车展可以看到,昔日低调的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已全面完成,一口气祭出多款新能源架构的新产品。

虽然多数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动车,只能划归电力驱动的车型,包括大众、通用、丰田、本田在内,都在燃油车的基础上换上三电系统,只是电动车战略的试水或者站位。但这也意味着传统车企纷纷吹起了进攻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号角,这场战斗似乎才算真正开始。

而提到造车新势力的短板,除了缺乏造车经验是行业内老生常谈的话题,还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方说资金链仍是焦虑来源,蔚来的李斌曾说过,200亿是造车的起步门槛。这个数字让人咋舌,也打消了很多初创企业想从汽车行业中分食一羹的念头。

再加上宝马集团去年研发投入高达68.9亿欧元,同比增加12.8%,另外还在资本支出方面花了50.29亿欧元,这两项叠加超过了900亿人民币,可谓狠狠的给造车新势力们上了一课。

与此同时,要知道大众全力研发的电动汽车专用平台MEB花费的700亿欧元几乎是所有国内造车新势力融资总和的四倍。

如果以此作为标准,造车新势力的那么一点点融资实在有些捉襟见肘。这或许便是传统车企从来没将造车新势力当做竞争对手的原因所在,好不容易融来了200亿,在研发、制造、管理、运营各个方面如何分配?这笔钱又能造出什么样的“好”车?

特别是那些已经进入到量产交付阶段的造车新势力,如果产品无法大卖以实现盈利,那么其资金链将承受极大的考验。

此外,认真起来的传统车企,也是造车新势力在品牌认知层面难以逾越的困境。从来没有哪一个行业有着如此之多的竞争者,以日本、美国、德国这类汽车工业强国的汽车品牌数量作为参照,明面上超过100家的造车新势力终将会在一场惨烈的拼杀后只留下屈指可数的头部玩家。

其次,造车新势力的另外一个对手是传统主流车企。他们有着深厚的技术储备,却躲在后面让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的路上开道。去年,新能源市场逆市增长意味造车新势力的市场试水已现成效,而现在则已经到了传统车企可以后发制人,收割战场的时候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丰田、本田、通用等传统车企加快了新能源车型推出的速度,国内的长城、吉利、广汽新能源等品牌也表现出相当的竞争能力,他们的意图非常明显,在2020年新能源积分大限到来之前迅速进场。而面对此番情形,或许也只有造车新势力自己才知道,认真起来的传统车企到底有多可怕。

无疑,在融资压力愈发明显,传统车企加速发力的现实面前,留给新势力的时间已几近消失殆尽, 2019年这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战斗会变得更加惨烈。至于那些今年还不能实现量产的造车新势力,大概率永远也造不出车了。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包括蔚来、小鹏、威马等新势力领头羊在上海车展的闪光之处。全新的纯电轿跑车型蔚来ET或是小鹏的P7都吸引了行业内外不少人的目光,蔚来推出的84kWh电池升级计划,以及威马通过OTA赋能车辆实现L2辅助驾驶,更是开创了中国品牌汽车的先河。

但在众多传统车企的包围下,新势力的吆喝声显得似乎有些无力。如果说2019年前造车新势力所凝聚的焦点,是因为他们作为第一批效仿特斯拉的科技互联新造车公司,站在了汽车新四化革命的潮头。那么一个尴尬的现实是,这些所谓的“黑科技”也并不是造车新势力首创。

传统主机厂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了相关的技术储备,只是在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上,造车新势力跑得快了一些。而当如今传统车企奋起直追,大军压境,新势力们的优势又还能持续多久呢?

今年造车新势力要是还不能拿出参数格外硬核、具备领先智能科技含量的产品,在这次上海车展盛大的公开亮相之后,终归成为昙花一现的名词罢。

就好比前几年的那波红极一时的SUV产品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市场验证,在去年重新进行了一次洗牌。新能源汽车亦是如此,入局者越多,产品种类愈发齐全,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市场会用口碑投票决出谁才是真正能够生存下去的那一位。而绝大多数新势力,或许已不再有机会。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能源汽车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