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不得不承认,最大对手仍是传统车企
传统车企觉醒,新势力危矣
造车新势力之所以能够在汽车行业这个强敌环伺的复杂环境下野蛮生长,主要是因为传统车企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遇到的发展瓶颈。造车新势力则大多拥有互联网、科技背景,因此它们在软件方面有先手优势。
然而,随着传统车企逐渐觉醒,造车新势力这帮科技先锋的先手优势并不会保持太久。要知道,在传统汽车领域,虽然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是中国车企在短短数十年内也已经崛起成为了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之间的差距远没有数十年前中国车企与外国车企的差距那么大。另外,造车新势力作为探索科技的先锋,它们对汽车科技的探索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试错成本。由于有造车新势力在前面探路,传统车企可以站在造车新势力这些科技巨头的肩膀上前行,省去了不少的试错成本。
从销量上来看,小雷认为所谓造车新势力的辉煌只是一场虚假繁荣。要知道,除了新能源汽车销量一往无前的特斯拉之外,国内的头部造车新势力月销量基本还在1万辆的级别上徘徊。
相比起“蔚小理”这些在股市和谈资上风光无限的造车新势力,去年国内销量远超特斯拉的比亚迪,它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一打十”却几乎已经成为了常态。另外,在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的ID系列也已经能够与盘踞已久的特斯拉相抗衡。显然,面对已经觉醒过来的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可谓是“压力山大”。
另外,相比起销量上的劣势,造车新势力的致命弱点是缺乏技术底蕴。要知道,智能汽车的本质依然是汽车,因此造车底蕴对于汽车而言至关重要,而缺乏技术底蕴的支撑是造车新势力最大的软肋。
在小雷看来,技术底蕴就好比技术工人拧螺丝,一个经验老道的技术工人可以不需要任何高科技数字化仪器去测量,他凭借自身的经验随手一拧就能让这颗螺丝处在最佳的位置。造车新势力则是一个高精尖流水线上的新手,即便有一身高科技加身,也依然存在高科技失灵的风险。
以造车新势力扛把子特斯拉为例,它从去年10月份到目前为止,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已经大规模召回了超过100万辆汽车。有意思的是,与当年著名的“高田气囊”事件不同,特斯拉每次大规模召回的原因基本不带重样。
新势力或将死于召回
在小雷看来,特斯拉最近的各种大规模召回就是缺乏技术底蕴的具象化表现。特斯拉CEO马斯克曾经表示,为了减少车主的交付等待期,特斯拉工厂的流水线速度已经高到了没有足够的时间晾干汽车油漆。
由此可见,产能爬坡的特斯拉量产模式相当地“不拘小节”,这样不拘小节的量产模式正是导致如今特斯拉大规模召回的主要原因。
尽管国内的造车新势力销量不像特斯拉那么高,并没有陷入这个离谱的产能地狱,但是造车新势力仅有短短数年的汽车制造经验。它们在汽车制造、设计方面的经验不足同样也有可能导致汽车在交付之后出现各种缺陷。
因此,小雷认为特斯拉这样大规模召回的情况很有可能会在其它造车新势力上重现。无论是汽车制造方面的经验不足,还是汽车设计方面的经验不足,都是造车新势力缺乏技术底蕴的一种表现。
大规模召回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背书,因此它考验的不只是一家企业产品缺陷的态度,还有抗压能力。早在2009年,丰田就因为加速器存在缺陷大规模召回了676万辆汽车,为了完成这次召回,丰田付出了近20亿美元的代价。2010年,通用集团又因为雨刮器系统存在起火隐患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了151万辆汽车。
面对这样大规模的全球性召回,即便财力、底蕴雄厚如丰田、通用等传统车企巨头,也难免伤筋动骨。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召回规模发生在了抗压能力薄弱的造车新势力身上,又有几家造车新势力能够扛得住这样的压力呢?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进行大规模召回给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务压力,还有信誉危机。我们从销量数据上就能看得出来,目前愿意购买造车新势力产品的消费者仍然还只是少数。如果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大规模召回而产生了舆论危机,那么这就很有可能会成为它的至暗时刻。
此时,正是传统车企对造车新势力发起反攻的最佳时机。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新势力不得不承认,最大对手仍是传统车企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30点击申报>> 【限时免费】OFweek 2025储能行业榜单
-
免费申报中立即申报>> 0Fweek 2025锂电行业榜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