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尔茨访华,德企的出路在中国?
德国车企加注中国
今年上半年,大众集团传出消息,其计划在不久之后增资10亿欧元,与上汽集团一同在新疆建设新的工厂。
对此德国政府表示了明确的反对,并以拒绝担保为要挟,要求大众放弃这一计划。
不为所动的大众集团,多次以董事会的名义宣布将坚持上述投资计划。大众当时的CEO赫伯特·迪斯,为此还亲自前往拜会了朔尔茨政府内的一众部长、副总理,不但公开指出政府高官宣称的当地所谓“人权问题”纯属子虚乌有,更是痛陈“德国严重低估了中国对于德国繁荣所作出的贡献”,德国车企“离开中国将会无路可去”。
迪斯的活动起到了效果,但也令其付出代价。不久之后的7月25日,他突然宣布辞去大众集团CEO职位,并将CEO职位交付当时掌管保时捷的奥利弗·布鲁姆。
迪斯对外公开的辞职原因,是与董事会成员“沟通方式存在分歧”,以和劳工团体长期而且频繁的冲突。但更深层的原因,其实结合此后大众继续推进在新疆的工厂项目,而德国政府未再就是否提供担保的事情置一词,而可见一斑。
实际上,今年4月以后,选择加速落地在华项目的德国车企,也包括宝马和奔驰。
上月中旬,宝马注资36亿欧元,增持华晨宝马股份至75%,实现绝对控股的计划,终于尘埃落定。虽然有部分媒体和分析人士,将之归咎为中国放开汽车合资后,早已有之的计划。但宝马集团早在今年6月份,加速落地位于沈阳第三宝马工厂项目,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原本该项目曾因为国际与德国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一直被认为还存在着悬念。
此外,作为宝马旗下首个明确敲定将在2025年实现完全电动化的汽车品牌,MINI不久之前决定将其纯电车型的生产线,自牛津迁出,并全数搬至中国。鉴于MINI品牌被宝马内定为将在集团内率先实现纯电化,所以这一计划也可以理解为宝马决定弃英入华的标志性事件。
而提了大众和宝马,就不能不谈到奔驰。实际上,这家也未缺席本次德国车企集中“润”华的大行动。
就在今年8月末,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和北汽集团共同投资超过119亿元人民币,在顺义建设新生产基地。对于该工厂,北奔官方除了加速“全面电动”的进程、推进碳中和生产步伐等套话外,也提及了核心重磅信息——这个占地面积达106万平方米的顺义生产基地,将对标德国辛德芬根的“56号工厂”。
位于德国辛德芬根的“56号工厂”,于2020年9月正式投产,不但立即成为奔驰S级轿车的生产基地,也成为梅赛德斯-奔驰全球智能化汽车工厂的模板,在集团内被寄予了厚望。然而电动化、智能化,甚至于整个工业4.0工程,一切随着德国本土廉价能源通道的关闭,统统成为镜花水月。
当然,本轮德国企业大“润”华,除避险与逃命目的以外,寻求更好的产业链配套,甚至是从中国获得重要核心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大众旗下子公司CARIAD,斥资24亿欧元与地平线机器人成立合资公司,以尽快弥补自身在车辆软件系统,乃至于整个智能化方面的巨大短板。
此外,中国花费10年打造的纯电汽车产业链,已经被证明独步全球。对于面临强制碳排放标准严厉限制,急需新能源化转型的德国车企巨头而言,在华部署新能源汽车产能,不啻于走了一条捷径。
回望三四十年前,中国汽车产业启动合资政策,乃至于落实改开吸引全球制造业入华之初,全球巨头闻中国大陆廉价优质劳动力而动的画面,充分诠释了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访华能给朔尔茨带来什么
与前任默克尔,将中国置于亚洲最优先位置不同的是,现任总理朔尔茨上台后,为了迎合联合政府内的合作方,曾经实实在在盘算过以日代华、以印代华这类策略的。故其在上任后,先前往日本,再抵达印度,而唯独没有循惯例访华。
如此把“去中国化”写在脸上,我国政府也许不似欧美表演型政客那般,到处高调秀不满,甚至是直接骂战,但却也是把不满记在了心里。
一直以来,德国的经济之所以能担当欧洲火车头,乃是基于俄国的廉价能源、中国的商品市场以及生产基地——两者结合后,经由德国政府以高税负进行收割后,自然造就了德国政府充裕的现金流,以及德国经济的一骑绝尘。
然而俄乌战争以来,在丧失廉价天然气能源之后,国内供应链已经是危机重重。而此前半年之所以没有爆发,乃是因为德国政府拿出了此前几十年积累的资金,砸下数百亿欧元的电费补贴。
但贴钱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冬季实际上已经来到了德国人的家门口。在保证国内民生这一大前提下,即便用来代替北溪管线的LNG运输船方案一直维持最高效率转运液化天然气,同时今冬德国也未遭遇到严重低温寒潮,德国企业能够获得的天然气供应量,也不足往年的七成。
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位于路德维希港的超级生产基地,在今年5月以后大幅下调了产能,并一直面临关停的危险。
十月上旬,标普全球旗下汽车行业研究机构S&P GlobalMobility,曾发表专门针对欧洲当前危机对汽车产业影响的研究报告,认为从今年11月至2023年春季,零部件短缺和供应瓶颈,都有可能会对汽车制造商造成严重影响。毕竟,按照月份来算,汇聚于新地岛上空的冷高压,此时已经蓄势待发。
在以往,欧洲各大主机厂,设在欧洲本地的工厂,每季度通常生产400万至450万辆汽车。而如果实施能源限制,则汽车产量可能降至每季度280万辆。S&P GlobalMobility认为,至少60%的减产将发生在德国境内的工厂,其次则为德国车企设在捷克的生产基地。
尽管中德两国相隔万里,中国也不可能拿出天然气去给德国救急。但既然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商,以朔尔茨为首的德国政坛稳健派,希望至少能安抚中国这个最大的生产与商业伙伴,设法弥合此前因满足绿党而整出来的那些所谓的分歧。
毕竟,若是中国在即将到来的大雪纷飞的冬季再从背后捅德国一刀,那么整出个德国经济总崩溃,都未必是没有可能的。
特别是,当我们看到了这个随朔尔茨出访的名单,里面居然还专门拉上了,曾经在“新疆棉花闹剧”中,被美国当了枪使的阿迪达斯。这种放软身段,说明情况、求得谅解,暂时先过眼前难关的意味,似乎更加明显。
大约一周多前,欧盟召开了一个内部闭门会议,专门讨论对华关系问题。这个会议的保密级别之高,乃至于专门要求,各国会代表,都是不允许携带手机入场的。
然后呢,会议结束之后,各国表态在公开和私下场合,接受媒体访问时,对华表现出了相当一致的强硬态度。
只有两个国家是例外的:匈牙利明确反对对华强硬,至于德国,则显得十分地暧昧。
这里之所以会用上“暧昧”这个词汇,是因为任何一个人把朔尔茨最近两个月的讲话、采访整个“合订本”细细读过,那么他就会发现朔尔茨在提及中国的时候,日子越往后表现得越发地圆滑:一方面,其在多场合反复表态称,对华脱钩不现实;另一方面,却也多次表态不反对“寻找更多合作伙伴的建议”。
实际上,除去匈牙利这个异类,整体上欧盟已临近转向贸易保护政策的门槛。而这方面,法国显然是其中态度最强硬者,法国总统马克龙此前就曾表态要和朔尔茨一同访华,“以彰显两国团结与整个欧洲的同进退”。尽管朔尔茨一点不希望和法国“同进退”。
法国已经准备祭出贸易保护主义。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就是,不久前法国雪铁龙集团,明确表态将不再在中国境内制造旗下标致、雪铁龙品牌的汽车。未来也只会以整车出口的形式,参与中国市场。
这固然有,法系车在中国越卖越差的问题。然而中国汽车市场,毕竟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任何一家但凡还有进取心的车企,就不该从这个市场内退出。所以雪铁龙集团的这番操作,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叶而知秋”的标志性事件了。
当然,站在法国的立场上,是有充分的理由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仅仅以社会零售品现状而言,中国商品目前已在法国市场上呈现泛滥之势,若再不关上贸易的大门,并设法提振本国制造业,法国怕是会成为欧洲大国中,第一个沦为中国产品倾销地。
所以未来的中欧关系,转冷是大概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
当然,德国面临的问题和法国截然不同。毕竟,德国有大众、宝马、奔驰这三大车企撑着。国内老说“德国车不行了”,可实际上看每年的销售总量,仍旧是一个让德国企业乃至德国政府无法无动于衷的数字。
更何况上面也说了,德国目前从中国能获得的,不仅仅是市场以及生产基地,还有重要的智能化技术、软件技术等等。
毫无疑问,朔尔茨本次访华,是真诚的、是怀着与中国搞好关系的真情实意专程前来的。
然而作为德国总理的他,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德国的利益,同时还需要在一个弱势联合政府内,应付那些最激进的势力。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对朔尔茨的访问寄予厚望,当然也没有必要去冷嘲热讽。毕竟,那些“润”来中国的德国企业,是实打实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个世界正面临着冷战结束以后,最剧烈的变革期。在这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只有牢牢把产能抓在手里,才能将未来握在自己手中。
原文标题 : 朔尔茨访华,德企的出路在中国?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