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自动驾驶大战的基石——高精度定位系统的量产之路
在6月合力创下74万辆的单月历史最高销量后,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企业进入下半年的角逐,除了最近舆论风口浪尖的价格战外,高阶自动驾驶更成为了新车型竞争的最新高地。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在7月18日的最新报告也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乘用车L2搭载率62.2%,L2+搭载率达到了13.2%。
刚拿下上半年新能源销量冠军的比亚迪,已经将智能辅助驾驶作为下半年的重点,近期上市的腾势N7也重点宣传了搭载智能辅助驾驶,同样是上半年表现出色的广汽埃安的最新车型昊铂GT也不例外。
作为新能源汽车全球标杆的特斯拉,其力推的自动驾驶功能FSD极有可能在下半年正式入华,上海则可能会是首个落地的城市。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则继续狂卷,把高速领航辅助驾驶迭代到城市领航辅助驾驶。
这些最新进展,意味着智能汽车增量部件进入了大规模量产上车的新阶段。
这些增量部件除了用户看得见的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还有看不见的智驾芯片、座舱芯片、高精度定位系统、自动驾驶算法等。新增部件意味新供应商的崛起,这也是汽车智能化带来的全新行业和市场竞争格局。
这场智能驾驶大战中,增量部件供应商的竞争更值得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一个用户看不到、但在实现自动驾驶中不可或缺的增量部件——高精度定位系统,在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的车企都上了高精度定位系统,而据了解其中九家车企和导远电子有合作。高精度定位系统是如何量产上车,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技术路线选择,又将如何实现成本和性能的量产最优解?
01
高阶自动驾驶为何需要高精度定位系统
高阶自动驾驶,指的是一定程度上解放手、眼、脚的自动驾驶。车企普遍将其命名为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发展进程是从高速到城市。拥有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可以实现A点到B点的点到点自动驾驶,当然了,所有车企都要求用户保持监管,并做好随时接管的准备以保证安全。
要实现上述功能,需要行驶的车辆时刻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所在的车道、车道线虚实以及车辆距离下一个路口的位置,为车辆加速、转向和刹车等控制的规划提供实时的高精度位置信息 。业内将这种定位能力定义为厘米级定位,这是高精度定位系统的功能。
如果一辆车连自己位置都不能精准定位,谈何实现自动驾驶呢?可以认为高精度定位系统,是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基石。
尤其是在进入2023年后,更多的智能导航辅助驾驶方案采用了“轻高精度地图+重车辆本身感知能力”的解决方案后,有着全天候、全场景、高可靠等特点的高精度定位系统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需求的存在就让高精度定位系统有了上车的必要性,并且有机会培育出细分领域的新龙头。
相比特斯拉采用纯视觉的方案,更多的搭载高阶自动驾驶的量产车型,在硬件上拉满,包括负责规划和决策路线的大算力芯片、提高车辆感知能力的激光雷达、增强车辆定位能力的高精度定位系统等。
进入到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领头羊比亚迪也开始在新车型上搭载自动驾驶功能,这更是加速了智能汽车增量部件大规模上车的进程,激光雷达、大算力芯片、高精度定位系统等都是这场竞争的受益者。
正如前面所言,在2023年上半年销量前十的新能源品牌,都在量产车型上搭载了高精度定位系统,敏锐的投资人也看到了这个细分领域的机会。以导远电子为代表的玩家,近年纷纷拿到投资。导远目前已公布到C+轮融资,北云、戴世也在近期得到了资本的认可。随着资本的加码,这个细分领域也将迎来包括技术路线、性价比、维护成本等在内的多维度的竞争。
由于受到技术方向、成本和量产难度等方面的影响,智能汽车新增零部件都有着不同的产品形态的区别,高精度定位系统也不例外。
02
高精度定位系统量产最优解的平衡大法
高精度定位系统主要有三种产品形态,核心均是该系统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惯性测量单元IMU:
1、将RTK定位、独立IMU、融合定位算法软硬件做成一个独立的定位盒子的P-Box;2、有着独立壳体保护,且完成IMU内部误差补偿的独立式IMU;3、没有独立外壳,并且和域控制器PCB版一起的贴片式IMU。
车载零部件通常都需要经过车规严苛测试,以满足其在温度和湿度变化、振动冲击、电磁干扰等各种复杂场景的使用要求,且在有效周期内仍可靠运行,以保证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这就是车规级的简单解读。
对于高精度定位系统这个新增部件,温度变化、持续震动对独立IMU和贴片IMU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导远近期公开过一段测试,也是该领域供应商首次公开此类测试。下面以温度变化举个例子。
在温度变化实验中,有着外壳保护的独立IMU,在升温和降温测试中,温度变化均较为平缓,陀螺输出角速度稳定,无明显偏零。而贴片IMU温度曲线波动大,意味器件温度变化更快,陀螺输出角速度变化明显,零偏明显增大,横滚角和航向角也产生较大偏差。
用读者更容易理解的话术来解读就是,搭载了贴片IMU的自动驾驶车辆,如果IMU受温度变化影响,采集到的位置信息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增加了车辆稳定行驶的难度,甚至导致出现事故。
在实际使用上,集成到域控制器PCB板上的贴片IMU,由于智驾或座舱芯片算力提升,带来不可避免的功耗提升,而导致温度提升。使用过电脑的读者都知道,电脑运行会带来高温,这样的高温就会对贴片IMU产生影响。
使用贴片IMU有没有好处?当然有,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采购成本,这也是现在整车价格战下的直接诉求。但从使用成本、产品生命周期的总体成本来讲,一旦贴片IMU这个模组损坏,则可能导致域控的整个PCB板更换,毕竟要换PCB上模组这种精细活不是普通修理技工能完成,且更换完成后还需要重新标定,这是车企或者用户应该考虑的使用维保成本。
当然了,随着技术的发展,或许上述问题都能解决。但是,在量产高阶自动驾驶竞争激烈的当下,采用什么样的高精度定位方案能够最快量产,而又能兼顾性能和成本,应该是车企的诉求,作为高精度定位系统的供应商,需要为车企的诉求而努力。
任何一个新增部件都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包括成本、性能、可靠性、稳定性、SOP难度和速度、维保难度和成本等等。
在车智君看来,目前汽车的样子还不是智能汽车的最终样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新增零部件在形态或者功能组合上还需继续探索,对于新增部件供应商来说,则意味着能否守住上车的位置、能否跟上的技术和性能迭代、和是否拥有足够的量产交付能力。
举个例子,作为车辆感知的摄像头,分辨率在不断提升,已经卷到了1080P,再过几年,很可能提升到4K带3D功能。车智君猜测,或许这是特斯拉FSD的方向,因为马斯克认为人开车只需要脑袋+眼睛,机器人开车也就只需要车载计算机+摄像头。
对于高精度定位系统在成功量产上车后,如何站稳脚跟,将是接下来整个细分领域所有玩家需要考虑的重点。作为供应商现阶段可以做的是,横向拓展基于定位的多维度感知、纵向研究定位模组的产品形态。
以导远电子为例,凭借着众多量产项目的打磨,以及国内外众多车企的不同诉求下,已经在横向拓展和纵向研究均产出一定成果,拥有P-Box、独立IMU和贴片IMU的大规模量产供应能力,并且根据需求搭载着不同的算法,也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推出新的解决方案——融合软硬件和云端的“定位+感知”的解决方案,给车企量产上车提供新的思路。
接下来,还会看到更多不同的新增零部件供应商,在不同的产品形态、不同的技术方向的斗法,继而推动汽车的智能化、电动化和网联化的进程,让消费者可以拥有效率和安全性更高、驾乘体验和人机交互更好的出行体验。
原文标题 : 高阶自动驾驶大战的基石——高精度定位系统的量产之路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上&线下同步会议】领英 跃迁向新 年度管理者峰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