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华晨,对宝马若即若离?

2024-01-26 15:50
BT财经
关注

作者|梦萧

正文共计4345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华晨宝马和宝马的纠葛再添新进展。

《齐鲁晚报》旗下新媒体齐鲁壹点报道,华晨中国(01114.HK)发布公告称将华晨宝马以290亿元的价格向宝马集团出售25%的股权,完成收购后宝马集团对华晨宝马的持股比例由50%提升至75%,将成为首家在华合资车企中完全控股的国外汽车制造商。

此时华晨宝马的估值为1158亿元。公告发布当日,华晨中国收盘股价为4.390港元/股,跌幅达4.15%,总市值为221.5亿港元。在1月16日冲上4.790港元的股价高点后,迅速回落。

但随后事件出现转折,据《澎湃》报道,1月22日,华晨中国在港交所公告,公司董事会注意到,最近有若干媒体报道有关可能出售公司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持有的25%股权。董事会谨此澄清,就公司所知、所悉及所信,并经作出一切合理查询后,公司对媒体报道所提述之事宜及媒体报道所载资料之来源并不知情。

据《澎湃》报道,华晨中国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华晨”)亦已发表公告否认媒体报道。此外,华晨确认并未收到任何来自政府部门、监管机构或股东关于媒体报道内容的可能出售之资料,亦不知悉媒体报道所载资料之来源。

事件反转之快出乎意料,但华晨和宝马后续如何再次引发行业聚焦。1月23日和24日华晨中国的股价连续上涨2.34%和1.60%。

1

出售股权罗生门

华晨中国承载了华晨集团旗下五大品牌——中华、金杯、华颂、雷诺以及华晨宝马的整车生产、研发等业务。值得一提的是,华晨系近年来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从2020年7月开始华晨集团就已陷入债务风波。

2003年宝马集团和华晨中国宣布合作出乎意料,宝马集团看重的是华晨中国的市场,华晨中国走的是市场换技术路线,在合作15年后双方出现变故,或预示着华晨中国和宝马集团的合作难称圆满,宝马的技术或未完全消化,一旦传言属实,华晨中国每年或将减少来自华晨宝马的利润。

在齐鲁壹点等媒体曝出华晨出售股权的传闻后,引述了《欧洲汽车新闻》报道称华晨中国正在考虑出售剩余的25%股权。尽管华晨中国发布公告澄清,但并未打消市场疑虑,因为此事或非空穴来风。

据《澎湃》报道,早在2018年华晨中国就被曝有出售股权的打算。2018年10月11日,华晨宝马在沈阳庆祝成立15周年生日,被曝出华晨中国宣布宝马集团将在2022年前成为拥有75%股权的大股东。

在消息曝出后有媒体向宝马方面求证,宝马的态度含糊,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华晨中国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我们不便对此发表评论。”这更给市场遐想空间。

之所以会传出华晨中国出售股权的消息,或因为政策方面的变化。199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政策》中明确规定“生产汽车、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2018年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中取消了合资股比例的限制。

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接着2020年又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随后在2022年再一次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据环球网报道,在华晨宝马15周年庆典暨铁西新厂开工仪式上,双方宣布股权调整的计划,并将合资企业合同延长至2040年,此时已经率先打破了24年之久的合资车企50%对50%的规定,中间或因为别的原因,直至2024年才将规划落实。

2

华晨业绩绑定宝马

不管最终事态走势如何,宝马和华晨引发了行业聚焦。

在国内豪华车市场,奔驰、宝马和奥迪占据了八成左右的市场份额,成为豪华车市场的代表,其中宝马的表现更是引人关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市场中豪华汽车品牌销量宝马排名第一,全年销量达82.5万辆,同比增长4.2%,成功卫冕国内豪华汽车的销量冠军,超越了美国以及德国市场的总和。尤其是华晨宝马生产的宝马X5,更是引领中大型豪华SUV市场,以9.3万辆的销量遥遥领先。

华晨汽车曾是国内主流汽车品牌,华晨中华也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往。随着华晨中华的没落,华晨汽车旗下其他品牌能打的或只有华晨宝马,在华晨集团日益没落之时,宝马对其业绩的影响,从数据中可窥见一斑。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3年的13年间,宝马不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华晨宝马在此期间在华总投资累计超越了945亿元。沈阳工厂在重金打造下产能提升较大,目前年产能可达83万辆,基本覆盖2023年宝马在国内市场的销量,2023年2月宝马沈阳工厂第500万辆新车下线,标志着宝马在中国划时代的里程碑。

但是华晨汽车的业绩却牢牢绑定在宝马身上。2015-2019年间,华晨宝马5年来同期贡献利润共计269亿元,剔除华晨宝马利润分成后,华晨汽车却累计亏损34.84亿元。

3

净利润远大于营收

企业净利润大于营收的原因有很多,有资产处置,有投资收益等非经营收益等,偶尔出现净利润大于营收的情况在上市公司中也算常见,但像华晨汽车这样连续出现净利润大于营收的并不多见。

据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2年5年间,华晨中国的营收分别为43.77亿元、38.62亿元、31.62亿元、21.42亿元和11.31亿元,分别下滑了17.48%、11.77%、19.13%、31.42和47.21%,连续5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下滑,呈不断下滑趋势。但同期净利润则是58.21亿元、66.67亿元、1122万元、119.6亿元和71.47亿元,除了2020年净利润小于营收之外,其他4年净利润均大于营收,以2022年为例,营收11.31亿元,净利润则高达71.47亿元,净利润是营收的6.3倍。

2023年上半年,这一情况继续延续。据财报显示,公司营收5.079亿元,同比再度下滑8.91%,净利润达37.44亿元,同比增长17.73%。净利润达到营收的7.4倍。

华晨中国的营收下滑由来已久,2007年的营收达到141.5亿元为历史最高峰,随后一路下跌,截至2022年营收仅为11.31亿元,营收降至高峰值时期的1/12左右。但财报显示,华晨中国的合资企业在2018年至2022年收益是62.45亿元、76.26亿元、100.9亿元、145.1亿元和23.80亿元,此项收益均大于华晨中国的营收,若除去该项收益,2018年至2021年则分别亏损4.24亿元、9.59亿元、100.8亿元和25.5亿元,2022年则为盈利47.67亿元,但财报同时显示此前4年并未出售资产,而2022年有出售资产。

同时2022年华晨中国的利息收入明显增加,据财报显示,2021年利息收入仅有4980万元,2022年激增至4.163亿元,增幅达736%。此前2018年至2022年该项收益分别为6071万元、1.014亿元和1.851亿元,2022年的利息收入创下历史新高。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顓孫永杰认为,公司出现非经营溢利的情况很难持续,此时一旦失去公司一半的股权之后,其净利润或会大幅下滑。

需要注意的是,财报显示,华晨中国的销售成本在2018年以来直线下降,由2018年的40.91亿元降至2022年的8.952亿元,仅为2018年的21%。具体到销售开支,2018年该项费用为3.757亿元,2022年仅为3393万元,不足2018年的十分之一。一般及行政开支方面同样下滑明显,2018年该项费用为9.181亿元,2022年则为4.378亿元,不足2018年的一半。尤其是该项费用在2021年还高达29.42亿元,一年内同比下降超过85%。

金融分析师许艺表示,企业销售费用的大幅下滑短期会对企业利润有一定的促进,但同样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销售费用的急剧下降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导致企业的利润水平下降。如果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缩减销售费用,可能会影响到其在市场中的地位。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保持一定的销售费用以确保市场份额的稳定。同时销售费用的下滑还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弱化企业的品牌形象。”

4

合资品牌大考

尽管华晨中国近几年的经营不太顺利,但华晨宝马对东北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提升意义。

每年有数十万辆华晨宝马从沈阳发往全国各地,沈阳基地也是宝马集团全球最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和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中心之一。2005年以来,华晨宝马始终占据沈阳市最大的纳税企业大户。目前,华晨宝马已经在中国发展了35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创造了数万个相关就业机会,并完善辽宁汽车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其产值甚至一度占据沈阳GDP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见华晨宝马对地区经济的重要性。

经营不佳的华晨集团自身麻烦不断。2020年11月2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集团重整申请,这标志着华晨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本次重整只涉及集团本部自主品牌板块,不涉及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及与宝马等合资公司。或许因为华晨中国的经营状态不太理想,才曝出出售股权的传闻。

一旦传闻成为事实,宝马集团现持有华晨宝马75%的股份,华晨中国持有25%。这标志着宝马将在合资公司的运营上有着更大的决策权,而华晨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减弱,其能在合资公司中所获得的利润也将大幅减少,这无疑会加剧集团的财务危机。或对于本来造血能力差的华晨雪上加霜。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此事会成为外资股比打破50:50的首例,特斯拉此前已率先打破了合资股比的限制,以独资的高姿态宣布入华建厂。

就连“销售之王”上汽集团也一度遇到类似窘状,在2017年上汽集团销售的693万辆车中,上汽自主品牌——上汽乘用车销量仅在52万辆左右,占比仅7.5%。但上汽集团及时调整成为合资企业转型的开路先锋。2023年,上汽集团自主品牌销量达到277.5万辆,与合资品牌的销量占比基本维持在55:45的比重,一举扭转自主品牌的颓势。

“在新能源车的浪潮中,中国车企实力在增强,中外实力悬殊的车企都有可能面临调整股权比例。尤其是中方弱势的车企。”汽车媒体人张智勇表示,“这是挑战也是机遇,警告那些‘躺着赚钱’的自主品牌,需要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以产品竞争力来改变掌握在别人手中的命运,否则最后只能沦为微利的代工厂。”

华晨宝马股权事件给国内众多合资车企敲响了警钟,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失去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一旦自己实力不过硬,或面临华晨宝马的命运。当然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下,具有强劲产品力和技术力车企会强者恒强。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

       原文标题 : 【财报深度解读】华晨,对宝马若即若离?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