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想要车、路、云“合体”
最近,持续占据热门的理想L9高速追尾事件,似乎正在放慢“智能驾驶”的进度条。该事件中,搭载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理想L9误判广告牌上的小货车图片,突然急刹造成了追尾。事件发生后,理想汽车回复称,事故原因确实是系统误识别所致。
这一事件的发生,有如“当头棒喝”,一度惊醒各大车企。线上,车友们对“智能驾驶”的质疑情绪也逐渐沸腾。焦灼之下,智能驾驶的未来之路,何去何从?
智能驾驶的AB面
4月“大热门”的北京车展上,智能驾驶是无可替代的焦点之一。展出的自动识别红灯、障碍物到自动泊车、AI代驾等智能应用、功能及产品,无疑都在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应用领域上,智能驾驶对各大车企而言,也一度是展现研发实力和车企底蕴的“试金石”。
正如早期的特斯拉,其之所以能够快速打开市场,除了产品本身外,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智能驾驶。特斯拉通过自研芯片+算法+车载操作系统构建出行生态闭环,其自研FSD芯片算力高达72TOPS,计算平台HW3.0算力也达到144 TOPS,均是量产车型中的第一梯队。
不仅如此,智能驾驶在消费者决策中的重要性也在提高,渗透率攀升趋势明显。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总体销量为728.65万辆,其中368.42万辆标配了L2级辅助驾驶功能,L2标配的渗透率也随之从2022年的43左右提升至2023年的50.56%。
面对这一趋势,试图瓜分更多市场份额的新势力、传统车企,以及随后进场的华为、小米,无一例外都在加码智能驾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市场参与者之间决胜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深入来看,智能驾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但不得不说,理想L9高速追尾事件给消费者以及车企们敲响了警钟。
图源来自梅森投研
尽管,《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显示,理性L9搭载的L2级驾驶自动化等级属于组合驾驶辅助,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主体仍为驾驶员和系统。但在无明显障碍物的前提下,车辆紧急制动功能突然启动,已经明显属于“幽灵刹车”范畴。
汽车行业分析师刘昊表示,幽灵刹车与车辆感知系统有关。传感器中,毫米波雷达不擅长识别静态物体,摄像头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毫米波雷达进行物体识别时确实会存在误判的情况。
可见,智能驾驶在重视安全的同时也“忽视”了安全,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然而,目前的国内市场,雷达已经被广泛运用。蔚来、小鹏、理想等都在尝试“全副武装”,车顶、大灯附近、车头、车尾等多处都进行了配置。对此,相关行业专家认为,感知硬件过多有利有弊,识别获取的大量信息也可能对决策系统作出干扰,导致系统作出错误指令。
因此,一味的加装“设备”并不一定会让性能突飞猛进,反而因为硬件成本的堆积,导致价格战时也处于劣势。
中信证券研报数据显示,激光雷达的单颗成本介于600至2000美元之间,而整套自动驾驶系统普遍需要3至5个激光雷达,因此总成本也在3000至10000美元之间波动,价格不菲。
这样一来,新能源汽车在搭载智能驾驶的情况下,甚至会同时丢失安全性和性价比。在深陷“信任危机”的路上越走越远,智能驾驶还能继续向前吗?
智能驾驶如何走向“完全体”?
在“降本增效”、价格内卷的大背景下,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乘用车智能驾驶渗透率与价格呈现反向增长。此时,华为、特斯拉擅用的纯视觉智驾方案,因为成本优势开始受到不少车企追捧。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纯视觉方案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整体成本,经合计,特斯拉8个摄像头的硬件总成本仅为200美元左右,而一套激光雷达的成本则介于3000至10000美元不等。
这里,似乎又出现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
从实际应用层面来看,其安全性依旧存疑。以使用纯视觉方案的特斯拉为例,其L2级驾驶事故频次并不低。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发布的L2级自动驾驶事故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5月15日的10个月内,有392起事故与L2级ADS辅助驾驶系统有关,而这其中70%的事故又与特斯拉相关,概率已然不低。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也提到,纯视觉方案具备成本优势,但却更为依赖算法和算力的支撑。这因为,视觉感知到信息量远大于激光雷达捕捉到的信息量。而公认好开的特斯拉正是基于算力为 144 TOPS的FSD Computer,并不断对其算法进行迭代得来的成果。
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搭载“高强度”智驾的需求,算力供应链端仍在追求极致的高算力,英伟达发布的最新一代智驾计算平台Thor,算力已经高达2000 TOPS。尽管如此,但行驶车辆的盲区与超视距感知依旧是单台车辆无法突破的壁障。
从长远来看,想要构建智能驾驶系统的终极形态,仅依靠车辆自身的信息获取与运算能力是不够的。
但如果将汽车本身的算力“负担”向外迁移,转移给云计算服务商,将路面数据采集和分析交给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者,使车企从“多线任务”转换为“单线任务”,“车、路、云”各板块“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这样一来,首先是安全性可以得到提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实时接收到道路状况的更新,包括潜在危险、事故信息等,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其次,通过云端的数据分析,车辆可以更为高效的确定最佳路线,大大优化出行效率;再者,智能路线规划和驾驶建议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加速和制动,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排放。
成本层面,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分析,实际上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远大于信息基础设施本身。从自动驾驶考虑,行驶在信息化道路上进行自动驾驶,远比单车上的成本更低。从整个车路云的大系统看,网联式自动驾驶成本没有增加,甚至某种程度上成本更低。
正如“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不仅能够帮助车企提效,同时还能“减压”。
因此,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线或将是智能驾驶与智能交通的最佳答案。
宏观来看,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线已经步入上行空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研究显示,据预测,2025年、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为7295亿元、25825亿元,增长势头强劲。
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同其他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汽车产业转型中新的战略制高点。
结语
站在汽车产业的角度,想要实现智能驾驶,无论是采取“自我孵化”的方式,还是“寻求外援”的方案,终归都是在选择通往终点的路。
大势所趋之下,“不可为”和“必可为”也成为了时代的过滤器,谁会掉队,谁会崛起,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会给出客观的判断。
作者:琴声奏响时
来源:松果财经
原文标题 : 理想L9高速追尾后,智能驾驶想要车、路、云“合体”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上&线下同步会议】领英 跃迁向新 年度管理者峰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