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或弄巧成拙

2024-06-14 14:09
汽车大事记
关注

欧盟正式对中国电动汽车出手了!欧盟委员会6月12日发表声明,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最高加征38.1%的额外关税。在临时关税生效后的四个月内,欧盟将决定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永久性关税。

据悉,欧盟此次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的关税分为5个等级:上汽集团、吉利、比亚迪分别被加征38.1%、20%、17.4%的关税,其他“配合调查的公司”为21%,“不配合调查的公司”则与上汽集团一样面临38.1%的关税,进口自中国的特斯拉可能适用单独的税率。而在此之前,欧盟对所有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关税为10%。

耐人寻味的是,欧盟加税的第二天,即6月13日,港股汽车股不跌反涨,其中,比亚迪股份以超8%的涨幅领涨汽车板块,吉利、零跑涨幅超4%,理想、蔚来跟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弄巧成拙了吗?

01拼不过中国电车就撑政策保护伞?

欧盟为什么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电动汽车不管是性能还是价格都更有竞争优势,近年来在欧洲本土市场的占有率迅速上升,为了保护欧洲本土产业,欧盟有意效仿美国,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

近十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式发展,具有成本低、规模大、质量好的多方面优势,加上在智能化、数字化领域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因此在全球市场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凭借这些竞争优势,中国电动汽车正在加速蚕食欧洲、美洲、亚洲等多个区域电车市场的份额,这也意味着,欧洲本土汽车制造商们正在面临来自中国大量高性价比电动汽车的挑战。

欧盟委员会表示,2019年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只占有1%的份额,目前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2025年可能达到15%,这一切皆因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通常比欧洲本土制造的车型低20%。

中国电动汽车对欧洲人民的吸引力有多大,2023德国慕尼黑车展可见一斑。在这场欧洲顶级汽车盛会上,来自中国的比亚迪、阿维塔、小鹏等新能源品牌展示的最新产品让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刮目相看,并获得了欧洲媒体和汽车制造商的高度评价。法国《世界报》刊登文章表示:“只需要几年的时间,比亚迪就能够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头羊。”

目前,欧盟对华货物贸易逆差正在逐年减少,2023年为2910亿欧元,与2022年相比减少27%(1060亿欧元),尽管汽车不是欧盟从中国进口最多的TOP 3产品(前三分别为电信设备、电气机械及仪器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但却是进口增幅最大的商品,2023年进口金额为35亿欧元,比2022年增加了36.7%。

当“中国汽车威胁论”愈演愈烈,欧盟急眼了。近期恰逢欧洲政局风云突变,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多国极右翼政党接连在欧洲议会选举中获胜,在看到美国拜登政府将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提至100%以后,主张贸易保护的欧洲多国右翼执政党决定效仿,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8.1%的额外关税。

此外,欧盟此举也有逼迫中国新能源车企进入欧盟国家建厂的意味。相比中国,欧盟的电动汽车产业目前并不完善,基础配套落后,生产成本较高,这也是从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电动汽车更有竞争力的一个原因。吸引中国车企欧盟建厂,无疑有利于促进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而提高欧盟电动汽车的竞争力。

02为何对上汽吉利比亚迪搞“特殊”?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并非对中国进口的所有电动汽车一视同仁,反而对不同制造商采取不用的税率。其中,上汽集团“有幸”被征收38.1%的满格税率,其他“配合调查的公司”加征的税率为21%,而比亚迪和吉利则“享受”较低的税率,分别是17.4%、20%。欧盟为什么要搞区别对待?

此次欧盟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打的是“反补贴税”旗号,正是这个名称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中国电动汽车近年来能够在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多个市场站稳脚跟并热销,绝非得益于所谓“政府补贴”,而是归根于体系完整的产业链优势。

能源中国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等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其显著优势在于产业链齐全、供应有保障,以及产品性价比高,更深层次优势在于人才数量众多、基础设施完备、制造业门类齐全、市场规模庞大,这些优势当前正进入“井喷期”。正因如此,在终端消费市场,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具有成本低、规模大、质量好的系列优势,加上品类齐全,车型选择面广,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欧洲消费者。

但欧盟为了给本土企业撑起保护伞,不顾包括宝马、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在内的多家欧洲汽车制造商以及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的反对,执意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并美名其曰“反补贴”。上汽集团之所以“喜提”最高税率,就是因为其国有企业的身份及其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高销量

今年1-4月欧洲15国纯电汽车品牌销量榜上,共有3个中国品牌或归属于中国制造商的品牌进入TOP 20,它们分别是沃尔沃、名爵、比亚迪。沃尔沃虽然是欧洲本土品牌,但它被吉利汽车收购后已完全受吉利控股,因此被打上“中国”标签。

今年1-4月,沃尔沃在欧洲15国共卖出3.4万辆纯电汽车,仅次于特斯拉、宝马、大众,高居第4名。拥有“欧洲血统”的名爵被上汽集团收购十余载,早已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中国品牌,前4月纯电汽车销量为17785辆,排名第9。而比亚迪则以7890辆的销量排在16位。上述三个品牌中,只有名爵为“国字号”出身,沃尔沃所在的吉利和比亚迪均为民营企业,这或许就是欧盟对上汽最不待见的原因。

另外,欧盟单独对上汽加征38.1%的关税,并表示对其他“不配合调查的公司”也将加征38.1%的关税,似乎也有表示上汽不配合欧盟反补贴调查之意。

欧盟对比亚迪和吉利两家企业“网开一面”,加征的关税比其他制造商低,则可能是因为欧盟希望作为动力电池生产巨头的比亚迪能够加强在欧洲的布局,从而带动欧洲本土企业的发展,而吉利通过控股沃尔沃以及持股戴姆勒,与欧洲汽车市场有更多联系与互动。

至于这三家制造商和特斯拉以外的中国产电动汽车则被一视同仁(前提是“配合调查”),加征21%的关税,之所以是21%,是出于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通常比欧洲本土车型低20%的考量。

03中国电车登陆欧洲会否因此搁浅?

虽然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关税在17.4%-38.1%之间,远远低于美国拜登政府的100%,但基本抵消了中国电动汽车相对于欧洲产品的价格优势,这会给中国汽车出口带来哪些影响?中国电车登陆欧洲会否因此搁浅?

目前,中国出口欧洲的电动汽车除了沃尔沃、名爵、比亚迪,还有小鹏、极氪、极星、欧拉、蔚来、红旗、江淮、爱驰、岚图等品牌,问界、岚图也正在进军欧洲的路上。欧盟加征关税之后,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制造商的出口业务将承压,其在欧洲市场的布局或许将受到一定影响,短期内中国电车登陆欧洲的速度也会受到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在历史上征收的反补贴税平均为19%,此前分析师预测此次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幅度在10%-25%之间,而欧盟此次宣布的数字超过了预期,这给中国汽车制造商出海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但从长期来看,即使这把临时贸易保护伞以后长久存在,也并不能让欧洲制造商长期处于舒适圈,因为中国电车的竞争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制造成本,还有产业链供应有所保障、市场规模庞大、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革新速度快、品质过硬等优势,包括续航里程、充电效率、动力在内的电动汽车多项性能也足以吊打欧洲本土产品。凭借这些优势,中国电车征服欧洲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加税并不能改变这个发展趋势。

瑞银欧洲汽车行业研究主管Patrick Hummel推测,加征关税预计会让进军欧盟的中国整车厂群体将变得更加集中,即小企业的扩张计划可能受挫,但并不影响中国行业龙头登陆欧洲的计划。与此同时,这些中国行业龙头可能会加快在欧盟本土化组装,这甚至获得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成员国的欢迎。

与之相反的是,欧洲本土制造商在政策保护下更容易失去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其与中国电动汽车的差距反而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明显,这对欧洲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无好处,这也是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极力反对欧盟对中国进口的电车加征关税的主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宝马、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都有工厂,这些中国工厂生产的电动汽车回流欧洲也将受到关税影响)。

不过,比亚迪可能会因为欧盟的“宽容”而受益。由于比亚迪被加征的关税低于其他中国制造商,花旗认为这有助于比亚迪在欧盟实现份额增长,预计比亚迪对欧盟出口量将占到2024财年目标总量的1/4至1/3。

目前尚不确定中方是否会针对欧盟加税采取反制措施,但此前业内猜测,中国或考虑对大排量进口车提高临时关税,且不局限于汽车领域。

       原文标题 :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或弄巧成拙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