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FSD来中国,70家车企扛不住

2024-09-09 11:12
路咖汽车
关注

虽然FSD还没正式登陆中国,却已经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比如很多企业的股价开始波动。

中国市场里最成功的华为技术搭载者,赛力斯股价从9月6日上午10点30分前后开始下行,小鹏的股价更是波折,9月5日12:30分前后,开始下降。特别反差的一点是,何小鹏MONA M03热销,为员工发下午茶,给飞行汽车搞发布会,甚至传闻王凤英因为高兴喝了人生第一杯酒。

但,一面是新车热销成为爆款,一面却是股价上涨停止,开始下行。资本冷静下来,重新考虑投资信心,股价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下行,很多相同的案例发生,都说明与特斯拉脱不开关系。

马斯克喜欢讲第一性,即最终总会遇到避不开的关键问题。解决了第一性,很多东西就迎刃而解。而现在,随着它即将登陆中国市场,却产生了其他车企都不会遇到的第一性问题。

对消费者端是,安不安全,是不是只会在特定城市(上海等)或区域能用,能不能比华为更厉害,6.4万元的价格会不会降;

对股民是,如果打不过华为等中国智驾,金身是不是就破了,要追加投资还是撤出;

而对于汽车产业端则是,新能源和智能化和特斯拉当初国产时已经不同,当初的特斯拉是鲶鱼,能够刺激消费者认知,促进整个行业快速发展。而现在,促进也会有,但更多的是内卷后的下一个大逃杀,比亚迪、华为、蔚小理,在中国卖车的100多个汽车品牌里,谁能扛得住。

好消息是,超过20家车企扛得住

不同机构的统计数量有所差异,但能得到的共同答案是,中国车市里目前在售且能够取得销量乘用车品牌在100个以上。和汽车品牌深度合作的头部汽车媒体能提供的数量级也基本相同,答案是105家左右。

其中,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品牌,单月销量低于5000辆,而5000辆是燃油车时代评定一家车企全年是盈利还是亏损的惯用价格线。而是否能扛得住特斯拉FSD带来的冲击,要从技术角度看,至少有20家车企有着一战之力。

“FSD来竞争,其实未必需要华为出手”,林斌是一家智驾解决方案研发部门子板块的相关负责人,从2023年后半年开始,各大车企和他们接触的频率就明显变高。实际上,春江水暖鸭先知,车企之间有着自己的商战和信息渠道,从2023年开始,几家头部车企陆续做出加剧智驾内卷的动作,既是通过新技术落地夺取销量优势,也是在酝酿和特斯拉的技术军备竞赛。

特斯拉FSD即将入华,谁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有一战之力,答案也并不难找。有城区NOA、有智能泊车、不贵的车价,马斯克也拿着没辙。因为,FSD来了,也一样是做这些。

2022年,中国车市的智驾有2个关键词,一是OCC,一是高速领航。2023年,关键词转为,无图、城区NOA。2024年是,端到端、大模型。包括华为的GOD网络,理想汽车如今的大模型+VLM,越来越多的车企分别转入无图纯视觉城区NOA,都是能被消费者所记忆的点。

不过,这一局面的背后是,特斯拉负责发明,中国车企负责卷应用。每家在技术沟通会上的开场白,也几乎都会是“特斯拉搞了XX,我们XX”。

2023年5月,马斯克官宣将发布FSD V12版本,该版本将采用端到端的AI技术。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国内头部OEM就有了千家万户端到端。BEV、Transformer、Occupancy,其实也是如此。之所以多数主打智能的车企都在硅谷投入重兵,建立北美总部,这是背后的运行逻辑。而这也直接体现了另一件事,中国车企的跟进和判断速度极快,特斯拉的先发优势越来越小。

再加之中国车企的内卷速度,更宽松的技术落地环境,以及中国的人口基数带来的数据增长量等,则能够让它们追上甚至超过特斯拉FSD的成长速度。所以,马斯克才会官宣要搞10万片以上的Dojo超级计算机,去尝试保持和拉开领先优势。

所以,能够和特斯拉进行初步抗衡的名单将包括,华为鸿蒙智行下的四界,蔚来、小鹏、理想,用阿维塔进行第三方入股华为引望的长安汽车,近期已经直播了3次的魏建军的长城汽车,以及顶着巨大的压力,硬生生在2025款上强推的极氪,和背后的吉利汽车。

实际上,从今年7月开始,中国车企在智驾方面都是暗中加速内卷。今年成都车展上,比亚迪通过新款宋L EV的推出,把自己的高阶智驾带进了20万元内,按照我们得到的响应线报,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比亚迪在酝酿,用类似第五代DM下饺子的方式,把智驾逐渐完成列装。

除此之外,还会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名字出现在这份名单中。比如,奔驰、宝马、丰田、本田、大众,这些如今声量变小的传统巨头。原因是,它们的新车计划里,都写满了深度拥抱中国。奔驰加大140亿元投资中国,不止是GLE进行国产,更是智能驾驶和Momenta合作,2025年年内可能落地城区NOA。

宝马在今年的改款车里已经计划加入了高速进出匝道功能的升级。丰田和本田则是同时拥抱华为,座舱全部换为华为,丰田则与Momenta合作,如果激进一些,今年第四季度,它的全新插混SUV就能带着城区NOA落地。大众的方案则是,过渡阶段用大疆,后续已经确定,会使用小鹏的整车解决方案,奥迪与上汽也是如此。如果说小鹏能够抗衡特斯拉,那么大众就也可以。

数数这份名单,也就意味着仅从技术和配置的角度,特斯拉要面对的对手就有20家。而在看看2024成都车展里隐藏的暗线,奇瑞用半城区NOA功能(不能想去哪去哪,但都提供了城市记忆辅助,也就是常用路线学习之后,能进行NOA,类似于小鹏的代驾模式),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其实有着相应的借鉴思路。

不过,一切不能只从智驾上看,因为买车的人还会考虑价格,三电。

增程,同样是特斯拉难赢的对手

要考虑的实际情况还包括,经历了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纯电动如今整体虽在上涨,但增速却明显放缓。取而代之的是插混,尤其是增程的崛起。

新能源渗透率已经稳定在50%以上之后,最新的数据里还包括,纯电动市场份额约30%,广义插混(含增程)为23.1%,燃油车份额46.8%。从比亚迪DM-i推出至今,时间过去3年,插混的市场份额增长了10%,如果不出意外,2025年时甚至有望和纯电动齐头并进。

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特斯拉FSD即将入华,会有2个显著场景。

一个是,想要购买智能电动车的人,去思考要不要等特斯拉,或者是看看其它车企的进展速度。

另一个是,那些不想要购买智能电动车的人,也开始担心,自己新的消费选择会不会是,入手新车就被淘汰。因为,很多汽车品牌未必扛得住这一轮的新竞争。

乘联会的最新数据里有2个关键变局,一是,2024年1-7月,主流合资品牌份额只剩下29.4%,而在3年前,这一数字还为45.6%。豪华品牌的份额为13.4%,成交均价有所下降,国产车则是崛起到57.2%。二是,8月新能源渗透率来到新高的53.14%。

这意味着,特斯拉所在的纯电动市场本身就压力巨大。而2024年的中国车市里,越来越多车企已经开始不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包括,已经官宣2025年会推出电混(大概率是增程)的极氪,推出增程且销量不错的奇瑞高端品牌星途,它的星纪元ET。甚至是,原本只考虑纯电的奇瑞又一个新势力iCAR,也被拍到了小型硬派SUV正在测试增程的谍照。

另外,不止是中国品牌在推进这一计划,保持了相同节奏的还包括,奔驰、宝马、沃尔沃等豪华品牌。奔驰全球研发负责人在2024北京车展接受我们采访时已经透露,内燃机与电动机组合下的新车数会逐渐增多,随后使用奔驰第四代插混的奔驰E 350el入市。宝马也是同理,节奏逐渐调整为纯电+插混+燃油的组合,插混的重要度重新提升。另外,沃尔沃也在最近公布,原本2030年计划全部纯电化的计划也做出调整,将允许销量中有一部分插混的存在。

而且,就连节奏最慢的美系三巨头,也都开始动起了放慢纯电动转型计划,为新能源车加入更多发动机,来在全球经济低迷期时完成保命。8月末,福特汽车宣布,由于客户越来越注重性价比和续航里程,因此将重新审视电动汽车计划,未来将更多专注于综合里程更长的混合动力车型以及平价车型。

2024年第二季度,福特的电动车业务取得了2.6万台的销量数字,营收11亿美元,但息税前利润为负11亿美元,平均每辆电动汽车亏损4.2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0.6万元)。

仅靠着FSD,能否击败一众带有同类功能且更大更便宜的中国新势力,能否击败奔驰宝马以及更多的插混,这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

而且,价格上,FSD在中国的6.4万元定价,也早就是消费市场的天文数字。如今的主流车企里,满配三激光雷达的华为满血智驾,在阿维塔上限时购买价格为1万元。鸿蒙智行给到6000元促销价格之后,目前的一次性买断价为3万元,但在2023-2024年的很多时间里,ADS2.0的最低价格一度只要8000元。另外,华为乾崑智驾还推出了入门的基础版,最近也是进一步下调了5000元的价格。

其他还包括,理想汽车包含在车价中,小鹏免费赠送,高阶智驾的价格下探之路肉眼可见。而特斯拉FSD目前的定价,足够购买一辆比亚迪海鸥的整车。

写在最后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传闻进入中国,再到马斯克来华与监管部门见面,后续甚至有特斯拉FSD内测功能在直播中出现。与之前不同的是,2024年9月初的消息,不再是传闻,而是官方明示,唯一的变数是那句,待监管部门审批。

如今,有着同类智驾技术储备和应用的企业,数量至少在20家以上。而能够在动力技术上与之匹敌的车企,也超过10家。另外,这个话题里其实还包括着小米的变量,雷军并不是传统的跟随者,尽管如今的领跑者是华为,但他肯定是寻求完成超越。所以,FSD所面对的到底是蓝海还是红海,这同样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只是属于佼佼者的竞争,而作为代价的是,剩余的70余家车企,要快点找到自己的生存区,因为这一轮竞赛中,它们很难有机会参与,这机会远比燃油时代少得多。

作者丨黄强

       原文标题 : FSD来中国,70家车企扛不住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