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预见2025:全球电动汽车销量1940万辆,贸易冲突拖累转型进度

2024-11-06 14:13
车市睿见
关注

日前,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了2025年全球汽车市场展望,指出2025年全球汽车市场将以更良性的方式增长,全球新车销量有望达到9720万辆,再创新高。电动汽车仍将是表现最佳的细分市场,销量有可能增长约16%,达到1940万辆。

▍增长继续,但增速趋缓

全球各国政策制定者为电动汽车提供的补贴和激励措施,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其销量在新车销量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3.4%激增至2023年的21.8%。但随着早期采用者市场饱和、市场转向热情度较低的大众消费者,以及较高的比较基数等因素,抑制了电动汽车的增长速度,目前电动汽车市场增长趋于平缓。不过,政府为电动汽车购买者提供的税收减免,以及汽车制造商提供的折扣,将支撑电动汽车销售增长,2025年的电动汽车市场仍然值得期待。

▍贸易冲突影响供应链稳定

电动汽车的发展受到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其中中美、中欧的贸易壁垒冲突将阻碍市场增长速度。2025年这种负面力量可能更“强大”。美国方面,对电动汽车本土化生产要求趋于严格。根据2022年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IRA),美国计划将使用中国关键矿物制造的电动汽车排除在作为买家激励措施的税收抵免之外。同样的限制已经适用于来自所有“外国关注实体”(FEOC)(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的电动汽车和电池。

此外,美国、欧盟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2024年5月,美国拜登政府将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从50%提高到100%,中国电动汽车电池的进口关税从零提高到25%。2024年8月,加拿大也紧随其后,征收高额关税。2024年10月29日,欧盟发布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方案(终版)文件,宣布在原有10%税率的基础上,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17%-35.3%的反补贴税,为期五年。这些举措将大幅提高在中国设有生产业务的中西方电动汽车制造商的销售成本。

作为反制措施,中国可能加大对电动汽车以及电池所需关键矿物的出口限制。在这样的全球经济环境中,报告认为,全球电动汽车制造商将面临不稳定的、波动的投入成本。中国和西方的汽车制造商将被迫建立新的汽车或零部件生产工厂,或利用与第三方国家的贸易协定来规避关税,以实现供应链的多样化。总之,电动汽车的供应链将继续延伸,但也面临着被地缘政治影响,进一步“断裂”的风险。

▍竞争加剧,但盈利能力提升

供应链“断裂”风险和投入成本增加的趋势,给汽车制造商带来巨大的挑战,行业竞争仍在加剧。西方汽车制造商继续在新旧技术之间徘徊,包括德国大众在内的在华外国汽车制造商将继续面临2025年及以后在中国市场份额下滑的局面。在中国市场的失利也将影响某些汽车制造商电动汽车销量占比相关宏伟目标的实现。

例如,沃尔沃汽车原计划在2025年实现电动汽车销量占汽车销量50%的目标,但2023年全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仅达到16%。而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一方面面临贸易壁垒不断上升的风险,一方面继续出海之路。以比亚迪为例,计划在巴西和匈牙利新工厂投产帮助下,2025年实现在中国以外市场销售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

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强劲增长,加上锂等电池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推动电动汽车朝着盈利的道路前进。2025年传统汽车制造商很可能加入盈利行列。早在2022年,宝马汽车的财务负责人就表示,2025年其电动汽车的盈利能力将超过燃油车,不过目前可能要在2026年实现这一里程碑。通用汽车和斯特兰蒂斯表示,它们有望在2024年底前实现电动汽车盈利。不过,即便如此,电动汽车的盈利能力仍将低于燃油车,因为电动汽车转型所需的投资将在2025年给许多汽车制造商的财务状况带来负担。

▍人工智能与汽车加速融合

2025年,人工智能将加速与汽车深度融合。梅赛德斯-奔驰将在其生产的每辆汽车中引入基于AI的“超级助手”;起亚公司的新款车型将配备基于ChatGPT的新语音助手;大众汽车已将ChatGPT集成到IDA语音助手中,帮助驾驶员控制信息娱乐系统、导航和空调,或回答基本问题;宝马公司正在测试由Alexa大型语言模型(LLM)驱动的个人助理,该助理可以向驾乘人员阐述车辆功能。

同时,汽车制造商继续开发订阅服务。他们试图让车主为智能手机集成、辅助驾驶和车内温度控制等功能按月付费。奥迪公司即将于2025年推出的新款A3车型,将提供从一个月到三年的订阅服务;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汽车则将寻求为加热座椅、先进的自动驾驶功能甚至额外的电动车电力提供订阅服务。不过车主是否愿意为此付费则是另一个问题。

编辑丨杨   朔

排版丨郑 莉

来源丨EIU

       原文标题 : 预见2025:全球电动汽车销量1940万辆,贸易冲突拖累转型进度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