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吉利价格战升级,最残酷的现实还没来
导语
Introduction
降价已经成为一项核心技术。
上周,长城魏建军说汽车产业已出现类似“恒大”的潜在风险,只不过没爆而已。
话音刚落,比亚迪就宣布新一轮价格调整,旗下王朝网、海洋网共计 22 款智驾版车型限时促销,最高补贴 5.3 万元。其中,秦 PLUS DM-i 智驾版限时一口价 6.38 万元起,海豹 06 DM-i 限时一口价 7.68 万元起,海鸥智驾版限时一口价 5.58 万元起。
作为中国头部和世界新能源的头部企业,拥有新能源定价权的比亚迪再次祭出价格战大棒,欲再一次搅动动荡不定的汽车行业。
这一轮降价,确实得到了行业的积极回应,首先是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价格战直接把股价给干崩了,悲观情绪蔓延开来。
5月26日,A股、港股汽车板块集体大跌,其中比亚迪A股一度跌超6%。赛力斯、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北汽蓝谷、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均跌超2%。而在港股市场,情况更加惨淡,无论是传统汽车厂商,还是造车新势力无一幸免零跑、比亚迪、吉利跌幅超过8%。
很快,降价潮的跟进就在汽车圈蔓延开来。5月26日下午,吉利银河也宣布加入价格战,覆盖多款热门车型,补贴幅度从5000元至1.8万元不等,特别是吉利银河的爆款车型星愿,将原本接近7万元左右的车型,限时起步价直接拉到了5.98万起,还有像L6、星舰7、E5 等,直接也给出了6.98万、7.98万、8.98万元的价格,基本上贴着比亚迪开打。
如果说零星的价格战,并不会对行业带去太大的影响,顶多算是动态调整。但是随着比亚迪和吉利这样的老大和老二之间相互拼杀,那势必引起行业的剧震,将全行业的价格战逐步引向深水区。截至目前,零跑、智己、上汽通用等也纷纷宣布加入,后续应该还会有奇瑞、长安等更多企业被迫加入这场鏖战。
01库存爆表,必须放血
关于一口价,原本是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去水,回归到最真实的终端成交价的一个代名词。没想到一旦这个词的使用扩散开来,特别是当头部车企纷纷投入到一口价的阵列,就意味着中国汽车即将进入另一个拼杀阶段。
这一次的价格战是由比亚迪开启,很快新势力零跑也跟进了。
5月25日,零跑汽车发布端午节海报称,零跑新推一口价政策,零跑C16增程200智享版一口价11.18万元;零跑C11增程200智享版一口价10.38万元。
两款增程版车型均为各自车系的入门车型,如果再叠加置换或者报废国补政策,最高可享受2万元补贴,零跑C01仅需9.48万,C16仅需9.18万元即可买到、跑C11入手仅需8.38万元。要知道零跑的车型尺寸一直都偏大,这意味着不到10万元,就能买车长超过5米的C级车,这简直白菜价了。
之后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吉利,站在累计销量破百万,今年冲击百万年销量的关键节点上,吉利也不得不被动入局,坚守住预计的份额和市场空间。特别是在10万元以下的市场,消费者对价格特别敏感,更多没有品牌偏好的消费者可能在3000块钱的价差面前,就可能转向去购买隔壁家的车型。
实际上,从年后开始,价格战就已经拉开帷幕,特别是比亚迪已经进行了多次降价。据统计,自3月开始比亚迪至今已经第三次推出促销。今年3月底,比亚迪海洋网、王朝网部分非智驾版本的入门车型推出限时“一口价”,秦L DM-i非智驾版起售价降低1万元至8.98万元,宋L DM-i非智驾版起售价降低1.6万元至11.98万元。
其次是在5月1日开始,比亚迪增加了对部分智驾版车型的置换补贴标准。比如,汉EV智驾版、汉DM-i智驾版、唐DM-i智驾版综合补贴3.5万元起,其中厂家置换补贴1.5万元,国家补贴2万元。而这一次促销的力度和涉及车型均远超前两次。
关于降价背后的逻辑,一定是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压力有关。拿比亚迪来说,王朝和海洋是比亚迪的核心销量所在,但从今年来看多款销量支柱型产品遭到对手的挑战,份额下滑。
要知道之前比亚迪最高单月销量达到过50万辆,但是今年前4个月,比亚迪月均销量仅30多万辆,且国内销量还不到30万辆/月,虽然还站在冠军宝座,但离既定目标比较远,且多款之前领跑的车型被后来者如吉利银河更具竞争力的车型赶超,被动之下不得不降。
另一方面则是供需平衡的问题,终端经销商的库存爆表了,一周前乘联会发布的消息称,乘用车库存突破350万台大关,创下历年同期最高纪录。其中新能源库存已经达到了近几年的历史峰值,为85万辆,总体压力持续加大。
这些库存数字意味着什么?看看同期就知道了。2024年没有任何一个月达到这个数值,2024年最高库存仅仅344万,哪怕是在同期的2023年的4月末,库存也只是325万,而在2022年4月末,库存为288万。
根据乘联会统计的历年的库存情况,4月份的库存一定是要降下来的,因为6-8月是汽车销售的传统淡季,库存太高经销商会绷不住的。如果考虑今年1~4月整个汽车市场增长了7.9%,这个意味着在补贴之下,汽车增换购的消费潜能已经被释放得差不多了,后续增长会继续承压。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则在于,更加安全的电池新国标和新能源补贴政策即将退坡,如果不及时去库存,那些旧一点的产品对厂家和经销商都将是烫手山芋。所以可以看到为什么这一次多家车企宣布的是限时促销,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核心原因还是帮助终端和经销商甩货。
02降价是把双刃剑
库存积压背后一方面折射出车企产能开足马力的雄心,新能源车生产线更是像下饺子般昼夜不停。但另一方面,部分车企为了冲销量,把生产线当成了印钞机,却忘了市场胃口终究有限。就像饭店疯狂备菜,可食客数量却捉摸不定,最后难免要倒掉隔夜菜。
在经销端,迫于库存和销售压力,他们当然非常欢迎这次官方的造势,因为官方的宣传能够刺激观望客户做出决定,加速销售成单,缓解高额的库存压力。有部分头部品牌经销商表示,目前的库存系数已经逼近3。
当然也有乐观者认为,这场价格战的持续时间不会太久,对整个体系来说仅算动态调整。但按照这种节奏,比亚迪也好,吉利也罢,包括新势力,价格战之下,势必将打乱原本的价格体系秩序,且很容易在社交媒体端、消费者端形成一种印象,现在的车就应该是这个价格,这无论是对品牌形象、口碑、老车主生态等,都将是极大的打击。
实际上,除了库存压力带来的降价潮,其实价格下探也是当下经济环境之下,汽车消费者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以来,乘用车消费呈现“量升价跌”的通缩趋势,背后就是中低端车需求提升所致。按照常理来说,消费者增换购汽车,一定是朝着消费升级的目标去的,原本是一辆A级的轿车,升级的话一定会朝着B级轿车或者SUV去。
但市场供给丰富的情况下,新能源、智能化、更大空间和更多配置加持,花更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比旧车更好的用车体验,这无疑推动汽车消费的价格带不断下移。
量大、价低,汽车产业并没有得到高质量的升级,卷来卷去发现产业价值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提升,而价值的背后其中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利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汽车产业利润率仅3.9%,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而前一年,在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31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此时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3%。
而如果同国际上的头部车企相比,利润率相当低,整个中国上市乘用车企业总利润,还不到丰田年利润的40%,在汽车这样高投入的行业,超低利润是没办法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向上的,所以从业者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卷、累。
可能对于消费者而言,短期的降价确实可以刺激消费,也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长此以往,这种表面热闹,内在畸形的状态,对整个行业生态也是一个剧烈的冲击。
如果说汽车降价,厂家还能有利润,行业生态还能健康维系,这确实是一种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但厂商要降价,成本得整个供应链来摊,账期压力、成本压力很难让供应链有一个健康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魏建军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样的工业产品能降10万元还得到质量保证?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一周多前,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层发声称,“内卷式”竞争影响到行业高质量发展,扭曲了市场机制,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必须加以整治。“反内卷”,这已经是国家层面连续多次提及的事情。
但最现实的问题是,喊了这么多次的“反内卷”,为什么行业越喊越卷,却越来越卷了呢?
责编:崔力文 编辑:何增荣
原文标题 : 比亚迪吉利价格战升级,最残酷的现实还没来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6月13日立即参评>> 【评选启动】维科杯·OFweek(第四届)2025汽车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6.18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英飞凌OBC解决方案——解锁未来的钥匙
-
6月19日立即报名>> 【在线研讨会】安世汽车车身照明方案
-
即日-6.30免费下载>>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电池新国标合规方案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