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吉利现人事震荡 特斯拉遭封杀
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所在的密歇根州宣布,将禁止特斯拉公司在该州展示、直销电动车。底特律是全世界有名的汽车城,拥有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汽车产业在密歇根州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汽车巨头在该州的立法活动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大事记:丰田悲催“送”专利/万向抢牌照
由于电动车上游产业链企业较容易进入到下游整车领域,所以电机、电控、锂电池等拥有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企业,有望率先取得生产牌照。而业内人士猜测,万向集团、亿纬锂能、成飞集成的可能性最大。
视点:巴菲特引渡比亚迪进军美国市场
“股神”沃伦·巴菲特收购了美国汽车经销商Van Tuyl Dealer Group。鉴于巴菲特同比亚迪的关联,外媒认为此举可能是帮助比亚迪进入美国市场的预备工作。
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三巨头:江淮篇
纵观当前中国市场,研究并致力于发展纯电动汽车厂家的主要以比亚迪、江淮、北京汽车三家车企为主。这三大车企综合实力如何?且听小编为大家一一分解。
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三巨头:北汽篇
纵观当前中国市场,研究并致力于发展纯电动汽车厂家的主要以比亚迪、江淮、北京汽车三家车企为主。这三大车企综合实力如何?且听小编为大家一一分解。
比亚迪王传福尴尬: 马云郭台铭造电动汽车
富士康郭台铭和阿里巴巴的马云要造电动汽车,这让比亚迪和特斯拉如何想?富士康,作为大家都熟知的典型代工“血汗工厂”,给人的印象并不好,这个走制造业最低端加工的企业,发力电动汽车将为特斯拉带来什么呢?
中国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三巨头:比亚迪篇
纵观当前中国市场,研究并致力于发展纯电动汽车厂家的主要以比亚迪、江淮、北京汽车三家车企为主。这三大车企综合实力如何?且听小编为大家一一分解。
特斯拉不务实 比亚迪借腾势超车?
在中国政府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免税目录中,特斯拉被排除在外。业界认为,要想充分拥抱中国市场,过度依赖资本市场和媒体造势的特斯拉必须拿出更务实的态度。
马云造汽车:狼来了,还是搞喙头?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与上汽集团在上海签署了一项名为“互联网汽车”的战略合作协议。随着与阿里巴巴集团的联合,上汽与阿里巴巴也为业内带来的“互联网汽车” 这个新概念。
新能源汽车:为啥叫好不叫座?
可惜,优惠福利虽然多,现实却骨感得让人心酸。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国共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7万辆,平均每年推广量只占市场总量的0.07%。
比亚迪秦中国国情 丰田前世今生起底
比亚迪秦的热销,反映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怎样的中国国情?丰田的前世今生大揭秘,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汽车巨头,丰田也在不断创新,且将目光转向更受市场青睐的电动车、氢能源燃料电池车等新能源车。
免购置税新政促新能源车热购
密集出台的新能源车利好政策,刺激着2014年新能源车产销“井喷”。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对此曾表示,何止是春天,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迎来火热的夏天。
新能源汽车新秀特斯拉:何以成为行业佼佼者?
作为毫无根基的后来者,Tesla电动汽车是将跑车级性能、惊人的安全性、智能化操控/高可靠性融为一体,实现从产品到营销上对传统巨头的全面超越。
比亚迪成黑马/富士康打特斯拉耳光
富士康要造电动汽车,这让比亚迪和特斯拉如何想?富士康,作为大家都熟知的典型代工“血汗工厂”,给人的印象并不好,这个走制造业最低端加工的企业,发力电动汽车将为特斯拉带来什么呢?
富士康造车比亚迪不服气!郭台铭复仇王传福?
比亚迪之父王传福,可以说是“郭台铭最恨的人”。那么恨从何起?富士康如果真的涉足电动车领域,郭台铭将成为第二个王传福,而富士康或也将成为第二个“比亚迪”。这就是富士康的复仇了吗?
【聚焦】比亚迪VS.特斯拉:土豪专享与居家必备
谈到电动汽车,特斯拉和比亚迪总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同是2003年进入汽车圈,并且在2008年推出各自的第一台电动产品。目前,比亚迪和特斯拉因差异化产品并没有实际交集,但电动车的未来显然是民用市场,两军对垒是迟早的事情。
看MCU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创新应用
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这些挑战必将推动半导体厂商、汽车厂商甚至是商业运营相关方面(如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通过各种技术和商业手段设法解决,而国家还有地方政府对于新能源的补贴依旧会不断加大。
下半年动力电池行业或掀扩产潮 比亚迪蓄势待发
今年上半年由于观望情绪比较浓,动力电池投资速度减缓,仅有9%的增速。下半年,在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大好形势下,无论外资企三星SDI、LG,还是国内的比亚迪、ATL、天津力神等动力电池厂,均会扩产。
资讯订阅
-
LCS(LKT)版权保护芯片方案说明——参数保护方案
2025-03-14
-
加密芯片LKT4110U如何捍卫产品的安全,速来了解!
2025-02-14
-
COMPUTEX 2024 | 天马邀您开启视界新篇章
2024-06-05
-
阿米巴模式
2022-07-25
-
智联招聘 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供需报告(1)
2022-07-20
-
PT6524(1)
202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