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特斯拉双11惹祸 速腾断轴反思
现在比亚迪正在变得开放,设立了迪车会和意见反馈部门,负责搜集用户的意见发给各事业部负责产品开发及售后的工程师,“迪粉”们也可论坛发帖,很快也能反馈给项目工程师。李计说,他在2012年给比亚迪提了36个建议,项目经理看到后非常开心,马上打电话给工程师说,“快来,用户需求来了。”最近他在“秦”的试验车上看到,很多建议都被采纳。其中之一是在车载MP3上装一个音量自动平衡系统,以解决播放声音时大时小的问题。
过去三年调整期,比亚迪在提升汽车质量上做了很多工作,用一位经销商的话说,以前返修率很高的比亚迪,现在已经能做到两年内平均故障小于一例了。只是消费者的成见不易改变,而汽车的品牌体现在无数细节之中,比亚迪显然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像外资厂商那样的管理体系,从产品开发流程到渠道管理、品牌推广,比亚迪有很多课要补。
比亚迪的新能源车仍建立在传统燃油车的生产制造和推广基础之上。比如,比亚迪现有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外形设计,都可以看到传统燃油车的影子,F3DM是基于F3平台开发,“秦”出身于速锐,“唐”则是S6的“小改进”。
这么做的好处是,在原来车型基础上开发,除了新能源动力,很多地方无需重新验证,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坏处是老车型上面开发,有旧瓶装新酒的嫌疑,影响消费者体验。
接近比亚迪内部研发的工程师分析认为,成熟的汽车企业一般有四代产品战略,即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而比亚迪看到好的技术总是迫不及待地应用,新产品上市很慌张,产品推出总给人“有技术优势,但缺乏节奏感”的印象。即使是精心设计推出的“秦”在上市后还是有很多小毛病,比如拖刹。“这是测试不够严密,或周期不够长,新技术即刻装车导致。”
实际上用户的驾驶习惯差距很大,无法在工业化测试中一一呈现。宝马这一级车企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客户测试反馈机制,对体验者严格筛选,还要签署保密协议,确保其认真填写用户体验报告。而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如E6匆匆投放深圳出租车市场,虽也从司机那里收集到很多情况,但据财新记者了解,很多司机视为负担,并不认真填写报告,这对产品最后的完成度造成影响。
营销更是比亚迪的软肋。多年来比亚迪只在电视上做过一次广告,因拍摄简陋被业内戏称是“农民车”广告。相比之下,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一类的合资企业一年花在营销方面的费用大概要1亿美元。国内自主品牌中在品牌和营销上最下功夫的当属长城和长安。为了让固执的王传福重视内饰,今年北京车展期间,比亚迪高级副总裁廉玉波曾苦苦把王传福拉至长安展台参观。当晚,比亚迪内饰设计部门就收到了来自总裁办无比严厉的问责邮件。
《中国汽车要闻》主编钟师认为,比亚迪目前在车体造型独立设计上还落后于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企业,遑论外企。渠道上分网销售导致的恶性竞争以及车型重叠问题,也仍未彻底解决。
不过,要求比亚迪一揽子解决所有上述问题并不现实,这些问题很多也是所有自主品牌都面临的问题。王传福选择先投入新能源汽车研发,以技术带动市场不失为一种选择。绕开传统汽车短板的另一条路径是直接与跨国厂商——比如奔驰合作。
双方2010年成立合资公司。奔驰负责车身等整体设计,比亚迪负责电机、电控和电池技术提供。与以往中外合资由外方直接提供技术不同,腾势是在中国全新开发,研发部门中方和德方两个副总裁,奔驰的工程师和比亚迪工程师一对一工作。和比亚迪自主研发的汽车产品不同,腾势供应商体系更为开放,除电极、电池、电控及部分零部件由比亚迪提供,其他全部外购。品质控制由德国人主导。腾势生产线在比亚迪的坪山车间,与比亚迪S6共用一条生产线,该生产线的改造和调试工作早已完成。因和腾势共用生产线,比亚迪S6整体品质近来得到明显提升。腾势的销售将由奔驰授权其经销商庞大承接。比亚迪不讳言,要从合作中学习奔驰在品质管控方面的经验、造车理念,从而在对比中努力提升亚迪品牌形象。
奔驰之外,大众等其他车企也在和比亚迪谈判合作。高工锂电研究院院长张小飞认为,这些企业重视的都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在他看来,比亚迪即将要面对的最大竞争对手还是特斯拉、丰田等国外车企。
特斯拉风暴席卷中国,很多人拿比亚迪与之比较。王传福表示,特斯拉的营销策略值得比亚迪学习。但特斯拉是富人的玩具,比亚迪提供的是更接地气的大众产品,二者没有直接竞争。
将与特斯拉正面竞争的是腾势。而技术输出合作的腾势模式,能否为比亚迪未来发展趟出一条新路,仍未可知,毕竟销售的主导权掌握在奔驰一方。据腾势内部人士介绍,腾势9月上市后,会先在名人圈推广使用,再大规模开始市场投放。如此来看,年内腾势的销量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
业内多位分析师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前夜,比亚迪如何平衡好传统车和新能源车业务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王传福曾坦陈“过多精力放在电动汽车上”,对传统车关注度相对“较少”。形势并不轻松,瑞银预计2014年比亚迪传统汽车同比将下滑10%-15%。2013年比亚迪实现汽车销量45万台,其中98%的销量和利润贡献来自传统车业务。
(本文综合经济观察网、广州日报、财新《新世纪》报道。)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上&线下同步会议】领英 跃迁向新 年度管理者峰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