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关于电动汽车的谣言:真的会有辐射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空气质量的日益下降,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大车企的投入和国家政策的引导,让电动汽车成为市场的宠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来作为自己的代步工具。

去年一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7.7万辆,今年的产销数量预计也将突破百万大关,尽管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但距离国家发布的产业规划,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200万辆还有一定距离。此外,关于电动汽车不够环保、新车电量需冲到100%循环三次、下雨天不能充电……这样的谣言也在制约着新能源汽车在市场的推广和发展。

根据权威机构一项调查,73%的人认为电动车有电磁辐射,有约37%的人认为这种辐射甚至会影响人体健康。点击网上关于电动汽车的谣言数不胜数,当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地完善之后,有关“电磁辐射”的这类谣言却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壮大的潜在障碍。

那么,电动汽车真的会有辐射吗?电动汽车的辐射到底有多大?OFweek新能源汽车网将带大家一探究竟。

电动汽车真的有辐射吗?

要问电动汽车有没有辐射?答案是:有!其实我们生活中的电磁辐射无处不在,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能量在空中传播的过程叫做电磁波辐射。人体对一定范围内的电磁波辐射是可以吸收化解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电磁波辐射都对人体有害。

首先来看我们身边的电子产品,以作为电动汽车的横向对比参考。根据一权威机构测算,日常生活中,笔记本电脑的电磁辐射大约为10.69μT,手机看视频时的辐射为18.37μT,显像管电视机为2μT,液晶电视机为0μT,电吹风后部为9.32μT,接线板插座为2.97μT,西门子电冰箱为0μT,电饭煲为0μT,微波炉面板为19.78μT(正面辐射量爆表)。从测试结果看,每只仪表测算的结果和产品的品牌、测算时间、地点都有一定关系,但数值大致如此。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以普通常见的江淮iEV4和比亚迪e6车型为例,对充电桩的电磁辐射测试结果是:江淮iEV4配套的充电桩工作时的电磁辐射为4.78μT,充电枪头与汽车充电插口的电磁辐射为5.52μT,虽然均高于比亚迪e6车内的平均值,但也在WHO的安全值内,且在20厘米开外便为降为0了。

汽车对人体的辐射,其实大部分时候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测算结果显示,iEV4纯电动车测试结果平均值为0.597μT,低于大功率的e6的2.95μT水平,但是,比亚迪e6无论最高时速抑或续航里程均大大超过江淮iEV4。

测试结果也证实:功率越大的电动汽车,电磁辐射的确也越大。然而,无论是比亚迪e6的2.95μT,还是江淮iEV4的0.597μT,均大大低于国际卫生组织(WHO)和中国、瑞典的100μT的电磁辐射警戒标准。

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这样的数值对于不太懂物理的我们来说其实不太容易看出什么,再来回看生活中人人都会接触到的手机辐射的情况:看微信时电磁辐射0.20μT,发微信时的电磁辐射为0.45μT,而播放视频时的电磁辐射高达19.00μT,后者大约是比亚迪e6纯电动车的6.44倍,是江淮iEV4纯电动车的31.82倍!由此可见,手机虽小,因为有发射功能,因此辐射比“大块头”的纯电动车厉害得多!

实际上,真正给人体造成伤害的主要是“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波长小于100nm的电磁辐射,它是一种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人体暴露在这种射线下几分钟就能毙命,而产生电离辐射的前提是要有巨大的能量释放,而新能源车所产生的能量远远达不到标准。

在日常生活当中,普通人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核辐射”,而至于“医疗辐射”也是在特定流程下面完成操作,影响并不剧烈。

至于手机、微波炉、电吹风等“辐射”,也并不是“电离辐射”的范畴,他们属于“电磁辐射”或者“非电离辐射”,对于人身体的伤害微乎其微。根据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关于电磁辐射电磁场的安全标准,其中电场辐射安全标准为5000V/m,磁场辐射安全标准为 100μT。也就是说,普通家电只要低于5000V/m和100μT的数据,其辐射值均在安全范围内。

测试表明,电动车的辐射远没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辐射大。况且,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也已经考虑到电池辐射的问题,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等都进行了相关的防护措施。再以腾势纯电动汽车为例,其主驾辐射为0.88μT,副驾为0.85μT,后排座位从左到右分别为0.47μT、0.43μT和0.39μT,综合来看车内各部分的电场辐射小 于5V/m,磁场辐射小于1μT,远远比手机和手提电脑等日常设备的电磁辐射要低的多。而其他如特斯拉、宝马i系列、雷克萨斯CT系列等的电磁辐射也属于安全范围之内。

编辑点评:当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之后,有关电动汽车“电磁辐射“的这类谣言不应该再成为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绊脚石!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