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蔚来,又又一个蔚来,又又又一个蔚来?
还能不能再再来一个“蔚来”?
还可以。如果你看了华人运通的新闻,就知道华人运通创始人丁磊,已经提出要把“智能汽车”、“智捷交通”以及“智慧城市”统一起来,做智慧城市的架构师。“蔚来”也可以讲一个“智慧嘉定”“智慧江宁”的故事——只要你发挥想象,还可以创造更多“蔚来”,如同马斯克,地球也不会是你的极限。
这样有点编排事实、冤枉蔚来。就蔚来已经做的事情而言,只有一个蔚来,无论长安蔚来、广汽蔚来还是蔚来能源,都是蔚来汽车旗下的业务。
我强调的其实还是核心商业模式。蔚来看来不能一种造车模式运转起来,所以需要多种造车模式,以及造车之外的商业模式,才能活下去。
蔚来的这种“合创”模式,也可以理解为融资模式。在广汽蔚来当中,有广汽的45%股权,无需蔚来独自承担。
广汽蔚来股权结构,资料来源:广汽蔚来官网
在长安蔚来,长安汽车同样持股45%。在蔚来能源,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投入48.98%。由此,蔚来在一个个项目或者业务上与其他人“合创”,来获得持续经营的资金。这确实是一种集约使用资源的创新。
在此基础上,蔚来在上市公司层面,再以长安蔚来、广汽蔚来、蔚来能源项目来融资行不行?我想也是可以的。
本文虽然以蔚来为题,其实说的还是新造车企业:如果最初商业模式不能赚钱或者存活,能不能不断创新模式和业务,持续融资活下去?
我的问号是巨大的。
首先,在初始模式下,新创模式和业务,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对于资源有限的新造车企业来说,更是困难。我们做一个极端假设。假如蔚来没有搞换电模式,和其他电动车企一样,只支持充电,并且在公共充电领域完全依赖社会充电网络,蔚来可以省下多少投资?也许传说中被停掉的轿车项目,已经出来了呢?也许自建工厂都够了。
其次,在既有模式下,每新增一个链条,就又增加一重风险,需要的是核心业务之外能力。创始团队总有一个专业领域,不是全知全能。如果说造车不赚钱,但是加上网约车业务就能赚钱,那也许你搞错了创业方向,你应该一开始就去做网约车。
第三,不是有协同效应吗?既造车又运营,起码买车可以成本价,比起单做运营、从外面采购同样的车,肯定更划算。
现实显然不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各行各业,无论多么成功的企业,多数都没有向上下游延伸,而只是做好自己分内之事。苹果为什么不造手机?巴菲特为什么不投一个产业链,然后把产业链上的企业都捏到一起,做成一个巨无霸?
企业的边界在哪里?为什么即便是商业巨头也不在上下游不断扩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揭示了奥秘。一个产品或者服务,企业可以选择通过市场获得,也可以自己提供。企业对比的是,市场的交易成本和自己提供的管理成本。当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大于管理边际成本时,这个产品或者服务才会进入到企业内部。
在现在信息流通、物流都空前发达的背景下,交易成本是不断降低的。
反过来,一项产品和服务在企业内部提供,所需的管理成本是巨大的,特别是考虑到边际效应。有些企业自建公共充电网络,哪怕你只是新建一个充电站,你也要建立一个完整充电采购、运营、维护团队,和面向全国电动车企、建设成千上万个的运营商比较,后者的规模效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他们都还在亏钱。
如果你充电站建到很多,是不是就有优势了?
哪怕你做到了大众汽车、通用汽车这么大规模,他们仍然是从市场上采购大部分零部件。这是德系、美系车企的通常做法。日韩系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往往有股权关系,但是仍然是企业之外运作的。
模式创新、业务创新,知难行易。根本问题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何在?人人都在说寒冬,新造车企业此时应对方法是模式创新、上下游延伸,似乎是南辕北辙。你最初用来说服投资者的核心能力,到底有没有?你自己信不信?(完)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30点击申报>> 【限时免费】OFweek 2025储能行业榜单
-
免费申报中立即申报>> 0Fweek 2025锂电行业榜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