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维权事件暴露了我国智能汽车发展中的哪些痛点?
——观点一:或因特斯拉改写了博世算法所致
与传统燃油车使用的制动系统不同,在博世iBooster线控刹车系统中,制动意图的传递完全由电子控制。而博世公司相关人员回复称,博世iBooster线控刹车系统不会失效。根据相关人士分析,“刹车踏板的信号一般情况下是传递给整车控制器,再传递到iBooster控制器,但是在紧急状态下,刹车踏板的信号也可以直接传递给iBooster控制器”。
而根据微信公众号“汽车电子与软件”的汽车工程师分析所述,由于博世iBooster线控刹车系统可定制化,而特斯拉大规模重新改写了博世关于ibooster和ESC的底层和上层控制软件算法,这一部分的软件,尤其是ABS控制,电磁阀控制,ESC与ibooster和驱动电机能量回收交互之间的控制算法,都被特斯拉“定制化”了,这就为刹车助力消失带来了隐患。
——观点二:或由踏板的错误使用而造成的
根据微信公众号“Halo Performance”援引美国交通部高速公路与运输安全管理局(NHTSA)的调查报告显示,NHTSA曾收到Brian Sparks先生的投诉,要求本局召回2012至2020年生产的所有Model3、S、X型车辆,原因是突然意外加速(SUA)。
历时一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发现支持车辆SUA缺陷或刹车失灵的证据,且在审查的每起事故中,都有证据表明事故是由踏板的错误使用而造成的。这与观点一所认为的“或因算法改写的软件问题”有所冲突。
——特斯拉马斯克:事故发生几率比普通车辆低10倍
自2018年10月起,特斯拉开始自愿发布季度安全数据,据其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三季度至2021年一季度,特斯拉车辆发生每1起交通事故的行驶里程均高于美国整体情况,马斯克指出,“在使用特斯拉自动驾驶后发生事故的几率比普通车辆低10倍”。
3、争议焦点二:行车数据是否真实?
结合上述分析,对于特斯拉的刹车是否真的“失灵”,在事件调查结果未公布以前,众说纷纭。而在4月22日下午,特斯拉向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提供了车辆发生事故前一分钟的数据,并作出一份文字说明:在车辆发生事故前的30分钟内,车辆有超过40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即特斯拉认为:刹车并未失灵。
但对于特斯拉的回应,维权车主一方面质疑数据的真实性,另认为特斯拉公布数据的行为侵犯了其隐私权。针对数据真实性问题,维权车主要求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还原真相。
目前,据中汽协方所述,针对自动驾驶数据的确权以及发生事故后车企公布数据的流程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存储、记录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GB/T32960.3)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等:
然而,目前有关如何保证车辆数据的真实性和防篡改性的相关政策、法规并未出台,这是未来汽车产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4、特斯拉“维权事件”带来的“鲶鱼效应”
——智能汽车发展痛点“暴露”
此次特斯拉“维权事件”的焦点不仅在于“刹车失灵”的真相,还暴露出我国智能汽车行业当前的发展痛点,例如,自动驾驶数据的安全问题、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监管问题、智能联网汽车的第三方检测发展滞后问题等。
——理想汽车CEO李想:建议停止ADAS作弊车企生产销售资格
4月21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在其个人微博发文建议政府监管部门就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刹车失灵类问题提出如下监管要求:带有ADAS的车型必须标配行车记录仪;记录的时候画面必须同步显示ADAS是否运行;除了ADAS运行状态的显示,还要显示ADAS状态下的油门、刹车、转向等对应的基础工作状态,人类驾驶也显示这几个的工作状态。
——中汽协:数据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4月22日,中汽协发布《安全第一,诚信为本 数据安全管理刻不容缓》一文,其中中汽协就“数据安全”问题,已建议采用基于区块链的多中心化数据治理模式,即利用区块链技术特有的数据防篡改、可溯源等特性,通过多方监管的手段有效维护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建议通过采用多中心化数据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监管体系。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即日-4.22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汽车腐蚀及防护的多物理场仿真
-
4月23日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研华嵌入式核心优势,以Edge AI驱动机器视觉升级
-
4月25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新唐科技2025新品发布会
-
限时免费试用立即申请>> 东集技术AI工业扫描枪&A10DPM工业数据采集终端
-
4月30日立即参与 >> 【白皮书】研华机器视觉项目召集令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