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想省油又不想买纯电?来看看这三款最具代表性的日系混动A级家轿车型

2021-12-08 15:27
极智动力
关注

尽管最近新能源汽车的势头很猛,在销量及市场渗透率方面有着不错的成绩,但综合来看,目前的纯电汽车在电池续航、可靠性、充电便利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从家用的角度来看,目前最为高效经济的购车方案,依然还是选择油电混动HEV车型,而在这一领域,要属以本田、丰田为代表的日系厂商做得最为出色。今天我就为大家盘点一下,三款最具代表性的日系混动A级家轿车型。

这三款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热销车型,分别为:一汽丰田卡罗拉双擎、东风日产轩逸e-POWER、广汽本田凌派锐.混动版。和常规盘点不同,关于外观、内饰这种主观性较强的部分,我不作过多介绍,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1

作为消费者,价格一定是首要关注的因素,目前三款车型的官方指导价分别为,卡罗拉双擎(13.58万-15.98万)、轩逸e-POWER(13.89万-15.59万)、凌派锐.混动(13.98万-16.98万),可见三辆车在定价方面,没有太大差距,当然各大品牌的4S店终端优惠及金融政策略有不同。

车身尺寸方面,卡罗拉双擎长宽高分别为:4635×1780×1455mm,轴距为2700mm;轩逸e-POWER:长宽高分别为4649×1815×1447mm,轴距2712mm;凌派混动长宽高分别为4,766×1,804×1,509mm,轴距2730mm。

综上,凌派的车身尺寸占优,轴距更大,不过三者总体差距不大,都属于A级轿车中等偏上的水平,而日系厂商在空间优化方面也都普遍较好,所以这三辆车均能满足日常家用的需求。

2

动力系统方面,卡罗拉双擎使用的是丰田最新THS混动系统,由一台1.8L自吸发动机和电机组成,发动机最大功率72KW,最大扭矩142N·m,电机峰值功率53KW,峰值扭矩163N·m,综合工况下综合油耗为4L/100km(官方数据)。

凌派混动则使用了,由1.5L自然吸气发动机与电机组成的本田i-MMD混动系统。其发动机最大功率80KW,最大扭矩134N·m;电机最大功率96KW,最大扭矩267N·m, WLTC工况下综合油耗为4.8L/100km,从纸面参数来看,相较于卡罗拉而言,该车的动力略微占优,但油耗较高。

而日产为轩逸混动使用的是最新研发的e-POWER系统,与两田的油电混动不同,e-POWER系统由一台三缸1.2L自然吸气发动机与高功率电机组成,电机最大功率100kw,最大扭矩300N·m。其驱动原理与增程式混动类似,不过做了结构上的优化,车辆在行驶时,动力全部来自电驱系统,而内燃机不参与驱动仅提供发电功能及其他辅助。

小排量三缸发动机及小容量电池使车身空间及重量得以优化,官方标称油耗为3.9L/100km。当然由于这套系统推出时间较短,且三缸发动机有结构上的先天劣势,所以该系统的可靠性,还有待时间检验。

所以,如果你追求可靠性及稳定性,我更推荐卡罗拉双擎和凌派锐.混动,而如果不太在意“三缸发动机”及类似增程式驱动系统的缺点,那选择轩逸e-POWER也不错。不过综合油耗、动力等方面来看,卡罗拉双擎或许更适合家用。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卡罗拉双擎使用的是金属氢化物镍氢电池,而凌派及轩逸混动则使用的是传统的三元锂电池。前者在安全性稳定性上略微占优,而锂电池则在储能与效率方面要更有优势,但总体来讲各大厂商都采用了浅充浅放等措施,来保护电池,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寿命期之内都可放心使用。

此外,丰田和本田在传动系统方面,使用了星形齿轮组E-CVT,而轩逸e-POWER并没有类似的动力分流装置,而是使用了一个“单挡变速器”,所以从驾驶感受上更类似纯电汽车,这一点大家购车时也需注意。

3

作为家用车,安全性肯定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除了常规的主被动安全配置外,越来越多的汽车配备了智能驾驶安全辅助系统,这里仅以销量最大的中低配车型举例。

丰田卡罗拉双擎在安全配置上最为全面,除常规的主被动安全配置外,全系标配ToyotaSafetySense智行安全,也就是俗称的丰田规避碰撞辅助套装。

而轩逸e-POWER的中低配车型,仅有VSP行人提示系统、ITC智能循迹控制等,而本田凌派混动则更为“寒酸”,包括碰撞预警、车道保持辅助、盲点显示等配置,在中低配车型上均没有配备。

所以在这一方面,卡罗拉双擎最优,轩逸e-POWER次之,而本田凌派混动垫底。

值得注意的是,卡罗拉双擎全系都使用了双叉臂式后独立悬架,在操控性及乘坐舒适性上会有一定优势,而轩逸和凌派都使用了常规的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不过考虑到家用车也很少用来激烈驾驶,所以实际体验差异应该不会很大。

综上所述,这三辆车从整体的产品力、保值率、售后服务等方面来看,都属于这个级别中的优等生。不过相对来讲,卡罗拉双擎在安全配置、驾驶辅助及可靠性方面来讲要优于其他两款车。

当然,买车除了客观的配置差距外,例如外观及内饰方面的主观感受,眼缘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毕竟千金难买“我喜欢”,在这些方面,三者各有千秋。

其实,随着消费市场的升级及信息公开化,各大厂商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曾经某些品牌的“独门绝学”早已人尽皆知,同质化的加剧,让不同品牌之间难以拉开差距。

越来越“懂车”的消费者,让厂家们伤透了脑筋,也迫使他们争先恐后地“降价,增配”来赢得市场,而那些不太“良心”的车型及品牌,自然也被逐渐淘汰。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是绝对的好事。

而放眼整个汽车市场,在同价位的国产及其他合资品牌当中,已有不少优秀车型可选,所以大家也不必过分执着于“日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