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牵手Waymo,极氪的下一步:深化智能驾驶之路

2021-12-30 15:31
光子星球
关注

撰文 | 文烨豪 冷泽林

编辑 | 王   潘

智能化时代的驱动下,主机厂,汽车产业链、生态圈都在发生变化。各方玩家涌入造车赛道,老牌车企也在积极求变。

12月29日,吉利官宣与无人驾驶公司Waymo达成合作,吉利旗下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极氪将为Waymo One无人驾驶车队提供专属车辆,并在美国投入商业化运营。

对此,极氪智能科技 CEO安聪慧表示:“极氪品牌秉承平等、多元、可持续的价值理念,不仅与用户共创,也坚持与全球优质的生态伙伴共创。”

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升高,对无人驾驶及辅助驾驶的探索也愈加频繁,衍生出以算法科技型企业为主的L4跨越式与主机厂为主的L2渐近式两条路线。

算法企业入局早,投入高,因此技术相对更为成熟。以Waymo为例,前身是2009年Google X实验室的无人车小组,在独立前,谷歌至少斥资11亿美元开发无人驾驶技术。而车企们往往以商业化为前提,没有科技型企业激进,入局时间较晚,现阶段以研发能够带来现金流的辅助驾驶为主。

一个有车缺技术,一个有技术无载体,优缺点明显,是现阶段自动驾驶赛道上玩家们的一大特点。吉利这次携手Waymo也有取长补短之意在其中。

一个是国内自主品牌一哥,另一个是全球自动驾驶龙头企业,两者联手将给无人驾驶市场交上一张什么样的答卷。

牵手背后,汽车与算法的结合

毫无疑问,无论哪种路线,无人驾驶都是企业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无人驾驶阶段的车辆形态、商业模式现如今尚未有定论。

特别是无人驾驶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是一个昂贵且耗时的过程,且无人驾驶技术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要慢于业内原先的预期,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时间点仍然难以预估。

入局较早的Waymo在2018年末便推出了自动驾驶叫车服务Waymo One,而此时的自动驾驶服务还需配备安全员。2020年Waymo又宣布提供完全无人驾驶,首次拿掉安全员。不过完全无人驾驶却并未被大规模推广,除了牌照管理方面外,另一因素便是没有为无人驾驶设计的车型。

其实在2019年,Waymo曾宣布在美国密歇根州建立全球第一家生产L4自动驾驶汽车的工厂,实际上该工厂并非生产专为无人驾驶设计的车辆,而是负责改装6.2万辆混动的克莱斯勒Pacifica和2万辆纯电SUV捷豹I-PACE。

不过这次与极氪合作并非单纯的改装车辆,而是基于浩瀚-M架构打造,由极氪欧洲创新中心设计与研发,探索无人驾驶的新领域。

区别于传统车型,此次极氪与Waymo联手打造的产品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将聚焦于驾驶者的设计转移至聚焦乘坐者。

如该车地板造型更为平整,A柱区域直线化处理,取消B柱采用对开门,无一不在为乘坐空间及便利性考虑。同时该车型还支持有驾控机构和无驾控机构两种方案,支持2人座、5人座、6人座及7人座等多种车型。

采取这样的灵活设计大致有两点原因,一是无人驾驶状态下的车辆形态并无定论,需要极氪与Waymo继续进行不断地探索,二是无人驾驶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更为灵活的方案有助于根据政策进行调整。

据悉,该车型交付后将搭载Waymo旗下的Waymo Driver无人驾驶解决方案。该套解决方案在去年更新至第五代,实地行驶里程超3200万公里,模拟行驶里程超160亿公里。

无人驾驶的风口已经吹了不少年,但是迟迟不见有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技术(如大量的coner case)与法律法规的限制,不同企业各自为战也是一大因素。

Waymo算上“前世今生”发展已有十余年,在同行业中其测试车辆数、路测里程以及商业化均走在前列。吉利作为国内首家民营车企,虽不及欧美、日本等车企历史悠长,但年销量也是百万级别。

两者在各自领域都是领军者的存在,但自动驾驶并非单一赛道上的产物,吉利与Waymo的行动很好地给出了自动驾驶的新答案——汽车与算法的融合。

头部玩家的互相选择

纵使Waymo身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先行者,但终究仍无法跳脱出科技公司的属性。

造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戴森为例,其造车项目始于2016年,尽管预计投入高达25亿美元,但限于汽车工业的复杂性,以及商业化难题,只得于3年后悻悻出局。对此,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坦言,汽车产业链供应商对新玩家收费更高,高成本抬高了售价,自然没有人愿意买单。

可见,造车不仅费时烧钱、技术壁垒众多,还需自建工厂、搭建上下游产业链条,这对于仍靠输血、急需落地的科技公司而言,可谓费力不讨好。

如此境遇之下,同车企合作,似乎成为了互联网科技企业开辟造车路径为数不多的选择。而Waymo作为技术型企业,显然更能明白这个道理,走合作路自是必然。

不过,具备造车能力的车企众多,Waymo作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先行者,此番选择同极氪合作,背后流露出怎样的意味。

一般来说,造车新玩家借由车企合作造车,大多出于经济效益考量,以省去亲自下场造车的各类成本,车企亦能消耗闲置产能。此类合作中,车企往往不会过多参与车辆设计,而是以代工的角色提供产能。

极氪则不然,自创立以来,极氪便试图走出有别于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第三条路,其核心在于共创。而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变革期当下,极氪此次牵手Waymo,为其开发无人驾驶专属车辆,显然跳脱出了单纯代工、提供产能的模式。

具体而言,该车辆基于极氪浩瀚-M架构打造而成,由极氪欧洲创新中心(CEVT)设计与研发的产物,极氪自身参与了产品设计与优化。

据公开资料显示,浩瀚-M架构是全球首个专为无人驾驶场景研发的智能移动出行平台,基于SEA浩瀚架构的技术与经验积累,面向无人驾驶应用场景。这既是Waymo所需,亦契合极氪一贯的共创打法

因此,Waymo选择极氪的背后,除了对极氪的技术研发实力与商业拓展潜力的肯定之外,或许还透露着共创的意味。而二者耦合,也透露着极氪的下一步——深化智能驾驶之路。

不难想象,通过与Waymo的先行合作商业化试点,浩瀚-M架构未来也同样可以反哺到乘用车市场,从而提升极氪品牌行业竞争力。未来,计划基于浩瀚-M架构推出针对中国市场使用场景的车型,或许是极氪的下一步。

年初,吉利与百度共同出资组建的汽车品牌集度,再到此番极氪与Waymo合作,无一不彰显着——当下,车企牵手无人驾驶公司似乎已成主流。

而从面向智能电动时代的SEA浩瀚架构,再到面向无人驾驶时代的浩瀚-M架构,极氪技术发力点似乎也正在向无人驾驶迭代。

诚然,更高级别的无人驾驶走向商业化,还需顶层框架政策与法规层面的支持,但置之长远来看,落地是必然。

于内于外间,既是极氪对未来商业思考的前瞻性表现 ,亦是基于当下环境的务实路线,看起来它正走在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