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亿美元、30款新车,本田凭什么大举电动化?
03 拉帮结派有用吗?
除了新车规划进度低于预期,在技术布局的手段上,目前本田仍未展现足够“激进”的勇气。
前文提到的新车和动力电池产品规划上,本田多次提到了通用。
在此一周前,通用和本田刚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联手建立全新平台,共同打造一系列低价电动汽车,该平台将会采用通用Ultium电池技术。除了打造全新平台,双方还将在自动驾驶以及燃料电池等领域展开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早已不是双方第一次合作,早在2013年,双方就开始共同研发燃料电池系统和储氢技术;2018 年,本田又加入了通用电动汽车电池模组的研发工作;而前述的2024年本田 Prologue纯电SUV 和讴歌纯电SUV,其实是双方2020年定下的合作计划。
可见,二者在电动化的道路上已然早早绑定。可同样是电动化转型处境尴尬的传统车企,通用能给到本田多少帮助?目前市场表现尚未能给出通用在这方面可靠的实证。
除了和同为传统车企的通用牵手,本田前不久还和跨界造车的索尼达成了合作。
就在一个月前,本田汽车和索尼集团宣布将联手开发和销售电动汽车。
双方将成立一家合资企业,从今年开始开发电动汽车,并争取在2025年开始销售第一款车型。其中,第一款车型将由本田负责生产,索尼负责开发移动服务平台。
今年1月,索尼在CES消费电子展上展示了一款新的纯电动概念车VISION-S 02,并宣布将于今年春季成立一个新的部门 —— Sony Mobility Inc,开始探索索尼电动车的商业化。
与索尼这样的数字化智能化龙头企业的联手,对于本身在智能化领域相对弱势的本田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碳。
不过,目前一众中国新能源车企在自动驾驶、纯电架构甚至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领域大力主张自主研发,而本田在自主技术产品还未在市场站稳脚跟时,选择这种“广交朋友”的做法,是否真的能更有效地帮助车企快速建立新技术储备,目前仍然是存疑的。
而且,值得思考的是,联手造车虽然能获得快速获得技术支持并降低研发成本,但同时或多或少也会受到掣肘。
一方面,双方合作研发沟通成本本身就高,一旦在决策一旦出现了分歧,会增加更多的沟通成本。其次,在技术地位不平等的合作阵容中,相对弱者能否掌握自身的自主性,也是一个容易引发后续发展担忧的问题。
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如余承东所说“选我们车BU的那些企业,要品牌没品牌,要渠道没渠道,要零售没零售,产品设计、体验各方面都不行,没有哪一项行,连造车新实力都干不过,他能干过谁?”
对于华为而言,赛力斯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家没有灵魂的代工厂。而在与通用、索尼合作中,本田该如何权衡独立自研技术以及合作技术之间的轻重,并借助合作提升自主技术水平,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写在最后:
从目前的产品和技术布局开看,本田仍然未能彻底甩开日系车企的“改良”思维。
放在两年前,4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和30辆电动新车的确还能吓唬吓唬人。可是来到2022年,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突破20%的高速增长阶段,这样缺乏颠覆性的电动化战略,市场已经看腻了。
本田需要一些更紧迫的压力与更迅猛的执行力,才有可能保住燃油车时代的地位。
原文标题 : 电动车无须发动机,本田凭什么大举电动化?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