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新能源车陷入微博骂战,车企互撕背后在打什么算盘?

2022-08-24 11:29
深眸财经
关注

3对标还是自恃?

创造流量的是产品和企业内核,而外部流量是放大器和加速器。

互撕是互联网造车新贵们的营销方式没错,但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新奇,因为这一套早就已经被诸多大佬玩剩下了。

马云和王健林的打赌让实体商超和电商的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雷军和董明珠的赌局则为两家企业省了无数广告费,雷军在开发布会时,甚至一度被“友商”气得“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更甚至是,本在手机圈边缘的锤子手机,却因为其创始人罗永浩的热度,而一度焕发新春。

最典型的如小米10发布前后,小米集团副总裁卢伟冰亲自下场微博对华为“大开杀戒”,华为遭受猛攻:从芯片到马达、从像素到内存、从销量到价格无一幸免,华为怎能受这个气,与小米你来我往,互怼、硬刚,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着教科书级别的“营销”。

近两年,随着手机行业的低迷,手机大佬们也对互呛丧失了兴趣,反而一个劲开始吹嘘高端化和创新,吃瓜群众们少了很多乐趣。

那么,很多人会疑惑起来,大佬们这样不顾形象如村妇吵架一般互撕,难道不会太掉份,影响品牌形象吗?

并不是。

举个例子,华为余承东无数次怼苹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大家看到了苹果回应了吗?因为,在苹果的眼里华为是一个追赶者,正面回应反而将对方拔高到了与自己同等的地位,反而替华为做了一波宣传。

同理,小米怼华为的时候,余承东都不太爱搭理,反而是荣耀一个劲往小米身上凑。

简单来说,能在公开场合上互撕,也是有门槛的,没那个实力反而是自取其辱。当年参与到互怼的那些品牌,其实都是赢家,因为那些被排除在互怼资格之外,如金立、联想、格力、美图、360等,都是在低调(实际上是不敢惹事,毕竟实力不够)中消亡。

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蔚小理,还是威马、智己、哪吒、岚图、小米、华为、百度等厂商,敢在公开场合呛声,至少说明它已经进入了及格线。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新势力们真有那么强大的产品实力呢?

未必。

事实上,无论是微博上的互撕,还是大部分公开场合上的创始人表态,其实都是带有一定自我服务偏差的。

何谓自我服务偏差?

简单来讲,就是这些大佬们长期沉浸在自己的工厂和品牌中,无形之中还将自己的喜好和偏见强加在产品之中,下意识地以自家品牌为标准和参照物,长此以往,自然也无法对竞品的中肯评价。

蔚来的创始人李斌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他曾公然挑衅油车:“完全不理解,怎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油车除了能闻点汽油味,别的还有什么好?”

此话一出,顿时在网上炸开了锅。有人评论这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也有人说李斌飘了,还有人认为这是李斌故意发表奇葩言论来涨热度,非蠢即坏。

但深眸财经认为,李斌在汽车行业浸淫十几年,自然是懂燃油车的。同时,蔚来作为国内新能源车的主要品牌之一,他会不懂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现状吗?

究其可能的原因,无非两点。

其一,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语出惊人,经营蔚来的私域粉丝,在整个新能源车备受消费者质疑的大环境下,他的话看似雷人,但实际上却成了蔚来车主的精神支柱,让那些车主们雄纠纠气扬扬,从而加深与品牌的绑定。

毕竟,这是李斌一直极力在推动的。据第三方数据统计,李斌在2019年曾奔波40多个城市,通过各路演说李斌为粉丝打造了一个“蔚来帝国”,志愿者”、“接机”等饭圈文化的词语在蔚来车主群体中屡见不鲜,备受追捧的李斌,也一度被车主推上了“神坛”。

甚至粉丝为蔚来投了多起广告,包括火车站、商圈大屏、高速路牌等地,而且还在上海12000辆出租车的广告屏幕打上蔚来广告,其价值不菲,据知情人士透露称“广告价值两三百万元”

这个时候,汽车品牌的创始人作为一个代表在公众场合发声,车主们能不高兴?

其二,就是自我服务偏差在做祟。毕竟,李斌可是开过半辈子燃油车的人,这种“吃饱喝足转身就骂娘”的行为,无异于翻身农奴转身蜕变成资本家。

李斌是这样的人吗?

在深眸财经看来,更可能是他李斌高度集中自己品牌,对外部技术和市场环境的洞察失真,在营销心理作用下,说下这么一番话。

当然,李斌只是其中一个代表,小鹏汽车的何小鹏也放出过类似的话,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与马斯克没什么差距,未来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

观众老爷们可能一笑而过,但仔细思之,何尝没可能也是自我服务偏差在做祟呢?

4结语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说:“营销是组织使命的入口,而不是把营销当成流量和炒作的窘境”。

新能源车企们究竟是玩转舆论场,还是能真正洞悉营销的本质?或者说,是不是集体陷入了自我服务偏差,变得自恃傲物?

这种微博骂战,会不会演变成阿克琉斯之踵,过度依赖唇枪舌战带来的流量,反而会另品牌陷入一场匪夷所思的怪圈,使品牌困在在其中而难以抽身?

日本的光伏、面板、手机等产业,也都是世界范围内的先发者,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自视甚高而小觑对手的岛国心态,从而忽视竞争对手的强大,在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技术更新中走入误区,错失发展窗口。

中国的造车新贵们,是否也该思之慎之,探寻一条更健康的发展之道?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新能源车陷入微博骂战,互撕背后在打什么算盘?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