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获得造车资质,新能源市场能否重新洗牌?
官宣造车五百多天,小米的汽车造得如何?
近日,据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披露,预计小米汽车工厂于2023年6-7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新车将会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步伐缓慢:小米汽车不及其他车企的造车节奏
按照正常情况,一般造车新势力会经过发布概念车获得声量、推出量产车、量产车上市及下线取得销量的过程。蔚来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例子,它曾在2016年11月凭借售价超千万的EP9一举打响名号,并在2017年12月正式推出了首款量产车型蔚来ES8 ; 和小米同属互联网企业的百度,推出的集度品牌也于今年6月发布了首款机器人概念车ROBO-01,而量产车型 ROBO-01探月限定版也将于10月27日上市,预计2023 年下半年交付。
与之相比,小米汽车不先推出概念车,而是将注意力都放在了获得生产资质上的做法更加令人费解,它的造车节奏明显过慢,进入新能源市场之后的方向似乎发生了偏差。
对于小米汽车造车节奏缓慢的原因,外界引发了诸多猜测,但究其根本还是小米汽车的能力不足,其“从零开始”的自主研发路线太难走,即使有小米集团背书,大量专业人才涌入,小米汽车仍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造车企业,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造车经验都十分缺乏,其已获授权的80余条专利对于一辆新能源汽车所需的技术而言也是远远不够的,短时间内造出一台满足大众期待的新车对它来说难度太高。
以小鹏汽车为参考,它成立于2014年,直到2018年12月才推出第一款量产车小鹏G3,小鹏花了近五年的时间才沉淀出第一款产品,而没有丝毫造车经验的小米,即使“兵马粮草”再充足,要在三年内实现量产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
另辟蹊径:不同以往的造车模式是好是坏?
目前,新车企想要入局新能源市场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模式。
一种是造车新势力普遍采用的“代工”模式,即利用传统车企的工厂保证自身品牌产品的产能。“代工”模式的好处是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并且新势力可以利用传统车企的技术对自身产品品质进行把关。如今在新能源市场混得风生水起的“蔚小理”都采取了“代工”模式,它们分别选择和江淮汽车、海马汽车、重庆力帆公司合作。不过,度过发展初期资金掣肘的窘境后,小鹏和理想纷纷选择了自建工厂,蔚来则保持了“代工“模式。
另一种是“传统车企+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模式,即传统车企负责生产制造,互联网企业提供智能化领域的配置。在这种模式中,互联网企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赛力斯+华为”、“吉利+吉利”都是典型代表。以“赛力斯+华为”为例,传统车企赛力斯(东风小康前身)没有话语权,在AITO问界的销售过程中几乎销声匿迹,反而是华为将其当作“亲儿子”,在华为发布会上屡屡提及AITO问界,使得AITO问界凭借华为的影响力与销售渠道取得了月销过万的佳绩。
无论“代工”模式还是合作模式,新车企都能依托传统车企的造车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品牌。但小米偏偏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自建工厂+自主研发+自己取得生产资质”的道路。为此,小米不仅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收购数十家汽车产业链公司,还挖了许多曾任职于其他车企的专业人士,并像华为一样深耕于自动驾驶领域,仅仅今年上半年就申报了54条专利,其中涵盖自动驾驶、“三电”、导航定位系统以及充电站等领域。
小米模式的好处是,它可以不依赖于其他企业,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概念造车。且雷军早已给小米立下了成为世界前五大品牌之一,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的远大目标。而“自建工厂+自主研发+自己取得生产资质”的模式就是让小米实现远大目标的必备条件。但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自建工厂的成本太高,而且没有传统车企的技术,小米生产出来的车很有可能会有质量问题,需要经过市场的长久检验才能获得大众认可。
打破印象:小米首款车或定位于高端车型
小米品牌天生带着浓厚的廉价色彩,所以它投入到造车领域后也给人留下了立足于低端市场的观感。在一场关于“你希望小米汽车第一辆车大约是什么价钱”的投票中,有近七成的人希望小米首款车价格不要超过15万元,仅有不到一成的人希望价格在30万元以上。
鉴于小米本身给人的廉价印象,以及网友投票表达出的多数意愿,造一款低端车型成了最符合小米品牌调性的结果。但如今国内20万元以下的汽车市场趋于饱和,不仅有零跑、哪吒等造车新势力竞争,还有比亚迪秦、元、海豚等对手盘踞,小米汽车若将第一款车也定位于低端车,很有可能会被其他品牌吞食得连渣都不剩。
所以,小米汽车若想突出重围,只能将目光瞄准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但根据微博投票结果来看,小米积累的受众群体多聚焦于15元以下的汽车,30万+的售价已触及米粉所能接受的上限,那么待新车上市后,小米品牌能给小米汽车带来的粉丝增益将大幅度减少。
虽然小米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都做足了准备,但仍有很多人认为小米入局太晚,且造车节奏过慢,错过了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窗口期。毕竟先入局者已经把新能源汽车市场瓜分殆尽,服务、智能、家庭等概念已经“烂大街”,留给后来者发挥的余地实在有限。而小米第一款量产车预计2024年才能出来,到时候国内新能源市场是否还能挤进一个小米的位置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删除)
原文标题 : 小米获得造车资质,新能源市场能否重新洗牌?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30点击申报>> 【限时免费】OFweek 2025储能行业榜单
-
免费申报中立即申报>> 0Fweek 2025锂电行业榜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