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特斯拉与比亚迪背后的“汽车零部件新势力”

2022-10-17 16:14
锦缎
关注

02汽车零部件企业迎来破圈机会

【1】智能电动车的技术壁垒降低

相较于燃油车,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变速箱等高技术壁垒、长研发周期的动力系统,制造大幅门槛。传统燃油车企在发动机、变速箱等领域数十年的积累被严重削弱。

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汽车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已经发生重大迁移。传统零部件巨头并没有很长时间的积累,国内外企业几乎同一起跑线,部分领域甚至已经引领全行业了。

比如市场比较关心的智能驾驶领域,从感知层的传感器,到决策层的芯片,再到执行层的线控底盘控制,中国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全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实力不俗的国内零部件企业。再如智能座舱,德赛西威、东软等企业已经在域控制器领域掌握主导权。

图7:2020年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一级供应商前装市场份额,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

【2】智能电动车新圈子——特斯拉在前,“蔚小理”们在后

传统车企早已习惯了挤牙膏式的创新,改下前脸和尾灯,就算出新款了;一个新的发动机可以吹上好几年;一款新车从规划到量产往往需要3年及以上的时间。

如今汽车圈的跨界玩家正在重新定义汽车生态圈,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蔚小理”和特斯拉,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带互联网基因,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和产品升级换代。

还有跟传统燃油车企业不同的是,造车新势力没有因循守旧,也没有所谓的包袱,他们启动和培养了很多国内零部件企业。特别是特斯拉的带头示范作用,给了后来者很多借鉴和示范。

作为电动车界的领头羊,特斯拉在引领智能电动车行业的同时,也给国内零部件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自从2020年Model 3国产化之后,国内一些零部件企业得以迅速成长起来,在特斯拉的产业带动下快速增加业绩。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广东鸿图等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智能电动车圈的香饽饽,资本市场也慷慨给予了估值的溢价。

值得重申的是,当年上海引入特斯拉时,很多人认为“狼来了”,中国汽车产业将面临灭顶之灾。事实证明,中国汽车工业非但没有遭受冲击,反而让一大批零部件企业横空出世,这同样映射了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底色。

图8:特斯拉国产零部件供应商,资料来源:开源证券

【3】传统金字塔型供应链被解构

为了打破传统燃油车企“五年一换代、三年一改款”的“龟速”开发步调,造车新势力们往往采取更为扁平灵活的供应链体系,以适应更快的产品迭代节奏,来顺应消费者的需求。不管你愿不愿意,由海外零部件巨头统治的金字塔型供应链正在被解构。

一方面,车企和零部件企业需要更加高频次的直接联系。具体来说,现在的Tier 2或者Tier 3供应商可以越过博世、大陆等Tier1直接供应给整车厂,有能力的零部件供应商甚至成为tier 0.5,开始供应一些总成类的产品,这意味着提高了单车配套价值量,成长天花板一下被打开了。

另一方面,零部件企业的认证周期大幅缩短。传统车企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认证要求不仅严格而且繁琐,特别是国外车企往往需要层层审批,手续极其麻烦,导致认证周期长达18-24个月,这显然无法适应产品的快速迭代和供应链管理。要知道特斯拉已经将认证周期砍到最短6个月左右。

当然,在新的供应体系下,零部件企业必须要具备与主机厂同步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并能快速响应,同样存在优胜劣汰的多维竞争。

图9:传统燃油车的金字塔供应链体系,资料来源:百度

【4】反客为主——零部件品牌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国内的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加快收购与兼并,为品牌化和全球化铺路。

2011年7月,中信戴卡收购德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凯世曼;2018年4月,均胜电子以15.88亿美元收购高田资产2019年3月,德赛西威现金收购德国天线技术公司ATBB;2019年4月,李尔以3.2亿美元收购美国Xevo公司;2019年4月,继峰股份以39.56亿元“曲线”收购德国格拉默公司;2019年12月,三安光电股份收购英国汽车照明系统供应商威帕克;2020年9月,诺博公司完成对德国汽车配件厂商Motus的收购。

我国汽车产业对零部件企业的品牌打造,并没有像建设整车品牌那样重视。随着零部件企业整体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品牌建设得以加快推进,也将在资本市场得到更多曝光度。

长期以来,资本市场经常看不上国内零部件企业的规模。实际上,博世、电装、麦格纳等都是营收在三四百亿美元级别的企业,即使和很多整车企业相比也毫不逊色。基于国内最大汽车市场的基本面,未来有望走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5】车企全球化更需要零部件企业

中国汽车产业开始进入全球竞争力的引领时代,如今已经有一些自主品牌车企走向世界,欲与海外车企试比高。但是如果没有本国的强大的零部件企业来支持保障供应链体系,车企的竞争力还能持续不断地提升吗?

2020年的汽车缺芯潮已经给了我们警示,由于国内零部件行业的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大,一旦遇到海外零部件企业的供给问题,国内车企只能“等米下锅”。

总而言之,中国汽车品牌的出海是离不开与之同呼吸、共成长的零部件企业,我们需要更多的“博世”。在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关键期和电动化大潮的交汇点,汽车零部件企业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也比以往更加清晰。

       原文标题 : 特斯拉与比亚迪背后的“汽车零部件新势力”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