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车市“禁燃”是目的还是噱头?

国外顶层设计“禁燃”,跟不跟?

为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我国提出了自己的“双碳”目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约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显然,涵盖汽车产业在内的交通领域也是降碳的对象之一。比如,欧洲对汽车行业碳排放提出的目标是,2030年汽车二氧化碳排放较2021年减少55%,2035年新车排放归零。

据公开资料,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并一直在采取积极的减碳举措。

2022年9月1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过去的10年,我国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实现了从国四到国六的“三级跳”,油品质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0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态势,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另据彭博社报道,2013年到2020年7年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幅度相当于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启动实施以来30多年的改善幅度。

在汽车行业,业内开始呼吁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制定“禁燃”时间表,借助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汽车产业更快地向低碳化转型,以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助力。因此,国家层面要不要从顶层设计“禁燃”期限问题就成为一个争议点。

其实,“禁燃”时间表一直备受各界关注。早在2017年,国家工信部门称,启动了相关研究,将会同相关部门制订“禁燃”时间表。但“禁燃”也将影响整个汽车市场政策的顶层设计,因此政府部门出台“禁燃”时间表显然会慎之又慎。

根据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

不过,从2022年前8个月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来看,已经提前3年达成目标。为推进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2022年9月23日,东风公司董事长竺延风公开发言时提出要做好“五个平衡”,其中两点是,要“平衡好技术、产品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和“平衡好政府指导和市场调节的关系”。他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创新要源于市场,终于市场;创新落后一步是等死,但脱离市场的盲目创新两步也未必能活。

显然,政府部门出台“禁燃”时间表并非小事,需充分考虑市场因素。从全球情况来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希姆·施泰纳透露,目前全球超过40个国家做出了在2050年前停止销售内燃机汽车的承诺,但气候变化的影响速度已超过预期,迫切需要推出最先进的低碳交通解决方案。

2022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在2035年于欧盟境内停止销售新的燃油车”的议案,提出从2035年开始在欧盟境内停止销售新的燃油车,其中包含混合动力汽车。当然,这项“禁燃”计划是欧盟各国妥协后达成的结果。早在2017年,欧洲多国就提出,计划在30年内禁售燃油汽车。

2021年7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环保减排一揽子计划,其中提出到2035年禁止销售内燃机驱动的新车。其实,欧盟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差异而提出来的“禁燃”时间也有差异。比如,挪威2025年开始实施禁售传统燃油车政策,荷兰“禁燃”时间早前定为2025年,后又改为2030年,德国定在2030年,法国和英国定在2040年。

欧洲是传统燃油车诞生地,也是燃油车制造最强大的地区之一,主动出台“禁燃”时间表而废掉自身最强项,显然也是其根据自身现实发展需求而谋定的。

在汽车大国美国,2022年8月25日,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通过新规,从2035年起将全面禁止销售新的燃油动力汽车。其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称,这是其内燃机终结的开始。

早在2020年9月,加州就宣布在2035年前逐步淘汰传统燃油车。

而在亚洲的汽车大国日本和韩国也提出了“禁燃”计划。2020年12月,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考虑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停售汽油车新车。2022年3月,韩国总统尹锡悦透露,提议2035年禁止销售内燃机汽车。

对中国而言,要不要跟进他们“禁燃”?许海东接受《汽车纵横》采访时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复杂的发展形势,在尽力实现‘双碳’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急于出台‘禁燃’时间表。我们不一定非得用‘禁燃’做法,其实还可以采取其他市场办法。”

业内人士还认为,“禁燃”也不是“一刀切式”地发展纯电动车,也可以采用纯电、混动、燃料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并举的发展方式,以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并让市场去淘汰不合时宜的技术。当然,“禁燃”可能更多的是在提醒业内人士:企业应积极做好各项准备,主动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新挑战。

       原文标题 : 车市“禁燃”是目的还是噱头? | 封面故事:“禁燃”倒计时?(一)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