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合资品牌转型集体遇困,是没技术还是转型缺乏诚意?

2023-03-21 10:45
车轱辘
关注

所有人都知道未来是新能源汽车的天下,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的传统燃油车企,除了比亚迪外,都陷入了转型困难,特别是合资品牌,强如大众、丰田转型都是无比艰难。

按理说,像是大众、丰田这样的汽车巨头,既不缺资金也不缺技术人才,为何也会陷入转型困难的局面呢?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还不如国内的跨界玩家,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不肯低头的高定价是关键

上汽大众算是合资品牌中转型新能源步子迈得比较大的一个,目前已经打造出了ID.系列车型,拥有ID.3、ID.4X、ID.6X三款纯电动产品,但在销量表现上却没有大众该有的实力。

2022年,上汽大众ID.家族累计销量为74858辆,勉强与极氪汽车去年成绩相当。要知道的是,极氪汽车在2022年仅有极氪001一款车型实现交付,而上汽大众有三款ID.家族成员,连在合资阵营转型新能源汽车表现较好的上汽大众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合资品牌了。

有人说,导致合资新能源汽车不受待见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合资品牌是在2020年才开始重视新能源汽车,量产车型并不多,所以销量不如国产新能源汽车。但在车轱辘看来,合资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问题还是凸显在价格上。

就以上汽大众ID.4X为例,作为一辆纯电动紧凑型SUV,ID.4X的起步价已经接近20万元,且入门级车型在CLTC工况下续航里程仅为425km,想要入手续航在600km以上车型,官方指导价已经超过了24万元,这一价格已经是燃油中型SUV的售价。

反观埃安Y,同样是紧凑型纯电动SUV,综合续航里程同样可做到600km以上,但埃安Y顶配车型售价都才20万元,且在用料、配置等方面还要全面领先ID.4X。从理性消费的角度来看,埃安Y远比ID.4X更值得入手。

当然,ID.4X定价问题只是合资新能源汽车的一个缩影,大多数合资新能源汽车价格都要高于同级别的国产新能源汽车。过高的价格也就导致消费者更愿意入手国产车,而非合资车。

合资新能源汽车定价高的原因

为何合资新能源汽车定价普遍偏高?其实还是受燃油车的影响。在燃油车市场,合资品牌靠着更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造车经验,在国内可谓是大杀四方,导致中国汽车品牌不得不走性价比路线。长此以往,国产车比合资车低人一等也就成了消费者的潜在共识。

坦率地说,中国汽车品牌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飞速发展,但在燃油车市场与合资车的技术差距依旧很大,特别是在“三大件”上。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与合资车没有了技术差距,反倒是在部分领域还领先于合资新能源汽车,使得合资车的技术优势荡然无存。

既然没有了技术差距,在定价上就不能像燃油车那样高人一等。可合资品牌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仍想靠着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赚到更丰厚的利润。现在的消费者又不傻,谁又愿意当“大冤种”选择定价更高产品力更低的合资新能源汽车呢?

那么在未来,合资新能源汽车会做到与同级国产新能源汽车一样的价格吗?答案是否定的。尽管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打价格战,但合资新能源汽车给出的优惠还是不大可能与同级国产车同价。因为很多合资品牌都有着利润率的要求,一旦定价过低,利润率就得不到保障,燃油车领域合资车国产必减配的潜规则也正是受利润率的影响。

对合资品牌来说,既然在价格上不太可能有松动,那么就必须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至少得让外界看到,合资新能源汽车技术要明显领先于国产新能源汽车。但从现实来看,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不被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拉开距离就已经是万幸,谈何领先。

写在最后:

经过漫长的追赶,中国汽车品牌虽然没在燃油车领域追上合资车的脚步,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全面崛起的中国汽车工业也让不可一世的合资品牌倍感压力,如果合资品牌仍旧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根本就不可能在国内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的转型。

       原文标题 : 合资品牌转型集体遇困,是没技术还是转型缺乏诚意?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