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造车或者不造车,都是为了华为

2023-04-03 12:00
汽车公社
关注

为什么华为坚持“不造车”

余承东一直在试图“独走”。2021年,他搞出了一个“华为智选”,但并没有越过2020年划定的红线,所以任正非、徐直军等并未干涉,直到那个“HUAWEI问界”出世。

以2019年中为分界线,谈论当时、现在乃至于以后的华为企业,是不能不将美国制裁这个大背景,考虑进去的。而首当其冲的,无疑是资金问题。

遭到制裁之前,华为的年营收曾经达到过9000亿规模。不但HUAWEI品牌有着极强的品牌力,同时还掌握着庞大的下沉销售渠道。依托企业内数以万计的优秀工程师、程序员队伍,其具有领先于目前所有车企的软件能力,同时又在电气和AI领域,有着足够的研发和积累。

但是制裁之后不一样了。自2019年起,华为的营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减。至2022年,已经萎缩到了6000亿规模。此外,由于遭制裁后,零部件缺乏导致的各项替代需求,研发投入激增到了1600亿规模。

与之相比,企业的利润仅有356亿。所以4年以来,营收跌了三分之一,而利润足足跌去五分之二不止。

尽管6000亿年营收+356亿的利润的华为,仍旧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毕竟其全球有19.5万人要养。而作为一家立足于软件和集群通信技术的IT企业,高素质的工程师与程序员团队,才是华为安生立命之本。

图|华为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企业

所以在资金已经不算充裕的前提下,贸然重资产投入造车,实在是风险巨大的行为。毕竟主机厂大家也该有个概念,这是一个砸下100亿都只能“听个响”的巨大窟窿。一旦遭到意外,则后果不堪设想。

而这个“意外”,实际也是华为如果真的亲自下场造车,就注定会出现的。因为美国欲除华为而后快。

汽车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产业链长,且关联度大。在燃油车的时代,单台汽车的零部件总数可以达到2万个以上,是任何企业无法以一己之力独自完成的。而这也是我们习惯将车企称为主机厂的根本原因。

逐步迈向新能源化以后,汽车的零部件虽然有大幅度减少的趋势,但目前仍在一万以上。且随着汽车电子电器架构的发展,以及日益增强的网联与智能需求,半导体在汽车零部件中的比例正不断上升。

近年来,我国虽努力确保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化,整个2022年一共生产了970亿颗芯片,占到全部芯片需求量的15%。但进口集成电路的总数,仍高达5384亿件,日均进口达14.75亿片。

更何况汽车使用的车规级芯片,具有仅次于军用/航宇级的严格要求。主机厂在任何车型中更换半导体零部件,都需要经过一个复杂而且漫长的认证测试。

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汽车工业仍旧大量依赖欧洲的恩智浦、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美国的Microchip,以及日本的瑞萨电子,提供的各类车规级芯片的原因。

而由于美国不断加码的制裁措施,华为方面为了确保区区一台手机,上百个零部件其中大几十片芯片的“去美”,4年来已经费尽心力。那么想象一下,如果华为贸然在造车问题上“梭哈”一把。等你产品研发完毕、生产基地建好、产线调试完成,美国商务部来个一纸通告,找理由让欧洲和日本的半导体供应商对华为来个断供,这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化整为零,以供应商但不超过深度合作者的方式,参与到汽车的生产和制造上。这是任正非等,一开始便拟定的基本策略。是经过董事会反反复复讨论并最终投票,确定下来的“不造车”基本战略。

以此为前提,三年来,华为汽车BU和终端业务不断打磨,大致蹚出了三条路:以一级供应商身份参与车企造车,HUAWEI Inside模式(HI),以及华为智选。

第一个模式,是华为官方为所有车企提供的解决方案,解决诸如自动驾驶方案、车载电动机平台、车机系统等等。

其典型代表有几何品牌旗下配备华为车机的G6和M6,使用了华为电机产品的比亚迪宋Plus EV。以及飞凡汽车旗下,目前配备各种华为部件以及子系统的车型。

HI模式,是目前徐直军站台的HI模式,找部分车企,持续深入合作,上华为的解决方案,作为华为汽车能力的“样板”。

这个方案代表产品有极狐、阿维塔等,使用华为的自动驾驶和电机等方案。

而华为智选模式前面就说了,并非车BU的手笔,而是余承东拉着终端业务搞的。其核心,是拉着主机厂一起做车。整个造车环节,华为终端能参与的都会参与,甚至将插手方案设计、营销推广领域,乃至整车生产的质量管理,以及后面的销售渠道。不必说,问界系列,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而毕竟是要遵循“不造车”底线,所以问界系列产品,虽然谁都说不清到底姓华为还是应该姓赛力斯,但好歹还挂着赛力斯的车标。

图|华为对问界系列车型的参与度非常的高

定位在一级供应商身份上也好,HI模式也罢,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控制权,只能被动为主机厂所选择。而众所周知,技术能力足够强的车企,一定会努力开发核心技术的,毕竟这关系到利润率以及对自身产品的把控程度。

“美国日本德国的国际巨头企业不会用我们的方案。新势力,今天李斌和李想都在现场,他们也有他们的追求,也不会用我们华为的方案;还有传统车企,怕失去灵魂的也不会和我们合作。那么,我们华为的东西卖给谁呢?”

借着4月1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高层论坛”,余承东解释了其对于华为目前三条道路的看法。

“华为HI原来有三个客户,现在只剩一个了”,解释完他又补了一句。“原来”的三个客户,分别是北汽蓝谷极狐、广汽埃安,以及阿维塔。

与极狐的合作几乎是无疾而终,现在已鲜有人谈起。至于广汽埃安,刚刚宣布将合作降等,华为未来只作为供应商。而阿维塔,是目前硕果仅存的一家。

余承东在百人会论坛上的话,很像是在解释什么,而他也确实在解释什么。因为就在一天前的3月31日,任正非在将不造车决议续签五年的同时,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以不点名,但人人都知道具体是说谁的方式,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有些个人、部门或者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的品牌,这些事情在查处过程中,华为三十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谁滥用,华为不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我们会对所有的旗舰店、物料做出整顿,回归到战略定位上来,华为的战略没有变,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而就在次日,华为各地的门店,开始系统性清理各类存在问题的宣传物料、展示标志等。“HUAWEI问界”仅仅模糊地存在了不足一个月,就在企业最高层强力干预下,退回了原来的界限。

作为外人,我无意也不认为自己有权,去评价华为内部这一系列风波的是非对错。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各方都是真心实意,为了华为的未来。

仅此而已,一切且留给大家,以及历史去评说吧。正如余承东在华为心声社区里说的那样。

       原文标题 : 造车或者不造车,都是为了华为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