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等5个月,华为交车为啥慢?
“现在看智界S7,周末的时候得考虑限流排队,华为太火了,现在只要含华量高,真的不愁卖”。北京目前有10家左右的鸿蒙智行店面,有之前AITO问界的升级门店,也有不少新开门店。而这,也是12月已经过去的2个周末里,日常能够见到的场景。而这种火爆的状态,也和十一国庆假期相仿,彼时试驾AITO问界M7的人也要平均排队2天才有资格试车,决定是不是要买。
总之,2023年后半年,华为类似飓风一样的席卷着卷到麻木、价格杀到刺刀见红的车市。AITO问界M7一出,花费2个月的时间,在12月的第二周将之前细分市场销量冠军理想L7超越。
不过,万物总有多面性,伴随着华为的流量、销量、预订量齐增长。但如今摆在消费者面前的,却出现了“难提车”的趋势。这种趋势,还和以往燃油车时代并不完全相同,相同点是供不应求所以难提车,但不同点是,产能上存疑,提车真的要等太久。
以智界S7为例,11月9日进行亮相与预售,11月28日完成上市,但多地试驾车需要在12月下旬才能到店,而目前销售顾问能给到的提车时间,卖的最多的高配版本车型比较乐观的提车时间在2024年2月,低配版本车型提车时间很可能要到4月。换言之,现在下订智界S7,要等2-5个月的时间才能提车。
想要稳住订单大盘,华为亏钱也要做
当然,对大多数车企同行来说,摆在华为面前的更像是幸福的烦恼。
订单过多,供不应求。智界S7的官宣订单成绩是,11月28日未正式宣布价格前,已经手握超2万订单。
而AITO问界M7的订单,按最新官宣成绩,截止上市已经累计10万个。接下来即将上市的AITO问界M9,按余承东的说法,势头比问界M7更猛。截止12月15日,AITO问界M9订单量已经接近4万辆。
不过,爆单的背后,也就有了智界S7如今面对的局面。
再参考12月初,AITO问界官方的新做法。在12月进行的官宣“如交付时间超过预计提车周期,超时按天数给到用户补贴”。华为,想稳住已经大定用户的订单大盘,即便是自己付出一些利润上的代价。
“去年的AITO问界订单其实不差,但就是因为交付太慢了,再加上理想L系列反击,华为丢了很多单。”这是彼时负责某区域AITO问界销售业务的人事给到路咖汽车的反馈,而同时,这也是很多新势力共同面对的问题,新车不错、价格不错、订单不错,但因为产能受限,再加之同类的新品层出不穷,被抢单的情况比比皆是。
以及,今年年底还有更多新增情况。除了比亚迪这种市场定价权企业带头降价促销分流了用户之外,还有着给用户报销“已下定定金”的行为,出现在AITO问界和理想两家的销量争抢身上。
有着2022年-2023年的一众案例,华为如今AITO问界的延迟交付给予补偿,也大概率是2024年的市场常态。2022年时,蔚来的遭遇仍历历在目,因工厂停产,其单月最低交付量出现在4月的5074辆上。这也直接造成了订单被分化,后续上升势头相对缓慢的局面。
而目前消费者比较尴尬的那个认知也关于此,一家家车企都在放出上市之后的订单量,但最终的交付数字却始终对不上。因此,订单量也就看看热闹的观点,甚嚣尘上。
当然,摆在华为面前的并非只是稳住订单,更深层的是,它的产能目前正在面临什么问题。
产能分歧、陷阱,还是地狱?
按华为在汽车相关合作目前所披露的官方产能来看,与实际的交付量之间有着明显出入。
2022年下旬,其与赛力斯合作的工厂为3座,第一工厂为重庆两江工厂,年产能15万台左右,第二工厂为重庆凤凰工厂,年产能15万台左右,第三工厂在今年8月基本建成,将主要负责生产AITO问界M9。
所以明面上看,AITO问界手握30万台的现有年产能规模,到今年年底时,基本手握70万台产能规模。
另外,相关工厂也是新技术自动工厂为主,在2022年3月的小康股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两江工厂彼时已经能达到每小时生产30台的产量。
智界的相关产能,按2022年网络流传的“产业链合作项目”中,数据为预期产能60万辆,年产值超3000亿元。
按官方说法,AITO问界M7从9月末上市至今,手握订单已经破10万台。从交付量上看,9月M7销量5248辆,10月M7销量破万为10547辆,11月M7销量继续上涨为15242辆,12月问界目标将交付量提升至单月2.3万台。如其能达到目标,2023年结束时其能够交付5.4万辆订单,但也就意味着有4.6万台订单将在2024年开始交付,且按照产能爬坡速度,2月结束时,剩余订单也无法完全交付完成。
另外,今年10月国庆假期结束后,AITO问界官方已经对外披露了产能爬坡的消息。
10月4日,启动双班24小时生产,国庆假期结束后新招员工近300人,且从主产AITO问界M5的一工厂调集功能。但,从10月到11月的增量上看,产量增长不足5000台。11月到12月预期目标的增量上,增长不足7000台。
作为现代化高自动流水线工厂,产能从分歧,再到爬坡缓慢,以及有可能触及当年特斯拉所遭遇的产能地狱。即,无法顺利解决产能问题以及带来的交付延迟,马斯克当年的特斯拉连续3年几近破产,资本不信任、消费者不信任,蔚来则是本该爆火的蔚来ET5砸在了自己手里。以及,何小鹏在发布会上说到的,交付不及时,退单严重。
而摆在余承东面前的问题,比马斯克、李斌、何小鹏,是只多不少。
除了买设备扩容流水线规模,增加对操作员工的培训,以及学马斯克直接简化工厂生产流程的三个挑战之外,华为在汽车领域遭遇的下一个挑战,还有供应链准备不足。
从已揭露公开数据上看,AITO问界并未预料到新M7的大爆发,在上市初期对供应链下达的预期需求仅为8000台/月,即周产不足2000台的水平。而如今,这个计划被爆出,余承东要带着AITO问界M7的产能迅速爬升至彼时特斯拉的5000台/周的水准,12月2.3万台的计划也与这一目标相匹配。
生产的供应链能否快速爬坡,是摆在余承东面前的最大难题。因为,部分问题是没有解决办法的。同时,与奇瑞合作的智界,预计会对供应链条产生更大的冲击,以及12月底即将上市且被誉为未发布已经手握近4万台订单的AITO问界M9,共有3重冲击。
可控的部分,自然是对从悬挂到轮胎再到其他半导体、钢材、内饰、外饰的才买与制造。
不可控的部分,分2个,一个是华为ADS 2.0智能驾驶硬件,另一个则是其他车企对其的瓜分和冲击。
全栈自研,是华为在智能领域的杀手锏,和业界常见的关键技术全栈自研不同,有着ICT和IOT的深厚储备,所以华为在ADS 2.0智能驾驶系统的效果上确实有先天优势。例如以前段时间与小鹏在AEB的舆论交锋上,抛开华为的AEB逻辑是否正确不谈,但它确实是因为传感器自研,能拿到明显更多的数据,所以结合计算平台后,能做出更高车速时的刹停。
而也就随着ADS 2.0的推出,华为也完成了继特斯拉之后,第二个在全球推出点到点辅助驾驶系统的企业,比蔚小理等更快。但在涉及芯片的领域,尤其是AI芯片的板块,实际上困局仍是不少。
ADS 2.0的最大进化点在于,传感器硬件数量的减少,对高成本的激光雷达做减法,增加了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的数量,再加上砍掉了高精度地图的成本,最终带来成本的大幅度下探。
但,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更高的计算能力。软件和算法对于华为来说并不是问题,但硬件上的生产,诸如MDC 610计算平台的组合,这却是现实问题。
AI芯片,尤其是车载的昇腾芯片,和手机等数码芯片一样,由台积电进行代工。2018年10月,华为首次发布了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600,用于支持L4级自动驾驶应用。2020年9月,华为推出了MDC210和MDC610,其中MDC210主要支持L2+级自动驾驶(算力为16TOPS),MDC610面向L3-L4级别自动驾驶。MDC610采用了鲲鹏916+昇腾AI芯片组合,计算能力达到160TOPS。而MDC610所采用的AI芯片,是昇腾610。
目前,MDC610计算平台已经分别在华为的四界上进行绑定,而除此之外,MDC610还应用于埃安、传祺、奥迪的车型上,与比亚迪的合作也大概率涉及。但,参考到需要由台积电进行7nm代工,且车载计算平台同样需要考虑能耗、升温等问题,使用14nm等芯片满足算力需求不是问题,但会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
而在这一领域中,当前全球的局面是,业绩全面下滑,芯片产业迎来新寒冬。因2022年芯片荒,各家芯片厂陷入了增产-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减产-清库存-价格上涨的局面。从第三季度上看,各企业的营收、利润均在下降,上游的硅片厂也是相同,在营收和利润上都在下降。
也因此,台积电的策略也在今年年底改变为,减产+涨价。10月下旬,其已公布,7nm以下先进制程晶圆代工报价明年将将再涨3-6%,而NVIDIA、联发科、AMD等大厂已愿意接受涨价,这场减产与涨价已经成定局。
另外还有数码产品对台积电的影响,因为Mate 60 Pro的需求强劲,华为手机有望在2023年出货量增长65%,于是倒逼联发科+高通减少手机出货量,于是台积电可能减少10万片先进制程圆晶产量。手机端丢掉的利润,自然要在其他版块找回。
所以,仅从汽车方面上看,华为当前同时面对着核心硬件产能、核心硬件成本上涨2个局面。
而其他车企对其的冲击和分化,用最直接的理想汽车来举例,就有结论。
李想个人为社交媒体是上持续表示过,原定2023年交付数量为36万辆,后考虑到组织变革、经济变化等原因,调整至30万辆。在2023年上半年时,完成量为近14万辆,所以从下半年开始,就已开始计划扩产。进入第三季季度后,产能极限从之前的2万台左右快速爬升到3.4万辆/月,而在国庆期间常州工厂改造后,这一瓶颈将被解决。
紧接着,理想官宣,11月将挑战4万台以上的交付量,12月将挑战5万台以上的交付量。
所以从扩产的轨迹上看,从年中开始,先从2万台增至3.4万台,幅度近60%,从9月到12月,又增加了近50%。但相比而言,华为目前在问界上的进度,远低于理想。
写在最后
解决了把车卖出去的问题之后,越来越多的车企还要开始解决把车造出来的问题。且,目前已经不单是只关乎有没有工厂、有没有资质。从北京现代工厂低价骨折对外出售无人问津来看,仅仅是地皮、生产线、流水线,这对智能电动车车企的吸引力并不到位。
而从眼前华为的种种新遭遇上看,一个挑战是搞定芯片这个难题,但短时间内出路并不明确,另一个挑战则是,想要杀出重围,就得像特斯拉那样突破产能地狱。所以,已经不仅仅是考虑技术是否先进、车辆的设计是否好,而是进入了企业整个结构、运营的竞争。谁能更好的计划,更快的调整,这才是新的刺刀见红之地。
作者丨黄强
原文标题 : 最多等5个月,华为交车为啥慢?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上&线下同步会议】领英 跃迁向新 年度管理者峰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10 吉利早就该合并极氪领克了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