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星星充电拟赴港IPO,充电桩行业上市公司将扩容

2024-01-31 15:21
零碳风云
关注

撰文|大蔚

编辑|凯旋

近日,中国电动车充电设备提供商星星充电(Star Charge)传出考虑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消息,拟筹资约5亿美元(约39亿港元)。目前,其正与中金和招银国际安排上市事宜,最快可能在今年进行,国泰君安国际及摩根大通也有参与。知情人士表示,公司可能寻求在上市时获得50亿美元估值。这一数值,相较于两年多前星星充电完成B轮融资时155亿元的投后估值,翻了一番。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逐年攀升,对应的充电基础设施需求也相应激增。这种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极大刺激了充电桩企业和技术的发展。充电桩领域的投融资活跃度也在持续升温。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23年充电桩领域投融资事件23起,涉及投融资金额达26.25亿元。充电领域,正在孕育新的上市公司。

45万台充电桩,1000万用户

星星充电于2014年9月在常州成立,是充电、能源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商,母公司为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星星充电系万帮数字的核心品牌之一,主要为全球客户提供设备、平台、用户和数据运营服务,借助车辆销售、私人充电、公共充电、金融保险等业务打造用户充电全生命周期平台。

现阶段,充电桩行业的业务模式,无非三种:充电桩+商品零售+服务消费模式、充电APP+云服务+远程智能管理模式、整车厂商+设备制造商+运营商+用户模式。

星星充电则综合了前两者。

自2014年成立以来,星星充电一方面通过推出和建设更多类型的充电桩,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者充电需求,为用户打造充电全生命周期平台;另一方面,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推出了“云、管、端”的充电桩管理模型,将充电过程智能化和高效化。

为了解决平台离用户远、离桩远的问题,2021年,星星充电在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基础上,构建了新一代分布式的充电业务平台。该充电业务中心平台分布式地部署在阿里云的多个中心云节点上,在阿里云边缘云节点上建设充电桩IoT接入平台。这种分级的分布式架构,可以更就近覆盖本地市场,实现了终端用户就近访问,大大缩短了充电过程全链路的端到端时延,车主充电体验也得到大幅改善。

作为资产型充电运营商代表,星星充电生产+运营一体化的运营模式,相对其他中小运营商企业,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

目前,星星充电已成为国内三大充电运营商之一,充电网络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APP注册用户超1000万,已与全球60多家车企达成充电生态战略合作。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至2023年12月末,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272.6万台,其中星星充电在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45万台,行业排名仅次于位列第一的特来电。

尤其难得的是,在重投入的充电桩行业,星星充电实现了盈利。早在2020年,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接受采访时透露,“星星充电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持续盈利的充电企业。”

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地位,也吸引了资本的关注和投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星星充电连续完成两轮融资。2020年9月,星星充电获得8.55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这是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启动社会化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和施耐德电气领投,建银国际、国创中鼎、上海国和、武进高新区平台公司等跟投,摩根士丹利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在此之前,公司还有过两轮融资,但具体金额没有公布。

2021年5月,星星充电获得高瓴领投、IDG、北京泰康投资、禹达投资、宝龙与远洋地产等跟投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为155亿元,成为亚洲数字能源领域头部“独角兽”。

2023年11月,邵丹薇在2023须弥山大会上发布了最新核心战略,聚焦移动能源网生产、存储、传输、管理、交易、消费6个链路产品全矩阵、全球标准、全栈自研,形成以充电网为主的星星充电品牌和以能源微电网为主的星星能源品牌,并全面开放充电网、微电网与虚拟电厂运营网,助力数字基础设施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以数智解决运维难题

作为一门“重资产、慢回报”的生意,大部分充电桩企业面临着高投入、不盈利的困境。

充电桩行业入门门槛低,造成前期建设的充电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一,充电问题频出,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权益。另外,前期充电桩运营商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收取服务费,收入来源单一,因其投入大、利润小、回报周期长,导致不少运营商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严重阻碍了运营商的整个运作计划。

并且充电桩是一个严重依赖烧钱的重资产投入和高运营要求的产业。据光大证券分析模型测算,以6万元的单桩成本计算,根据各地的指导价取0.6元/kW的充电服务费。假设单桩利用率为 5%,即每天使用1.2小时,60kW的直流快充桩的投资回收期需要3.8年,如果再算上运维、土地、建设等其他成本,这个期限还要被拉得更长。

在充电桩行业,即使是像特来电这样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也不挣钱,更别说数十万家中小企业。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曾经表示,“特来电的成绩背后是巨大资金的投入和巨额的研发费用,特来电成立前四年亏得心惊胆战,也不知道行业拐点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前几年累计亏损12亿元。”数据显示,特来电公司2016年亏损2.9亿元,2017年度亏损1.9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亏损约0.4亿元,2020年亏损7769.62万元。2021年,特来电才实现了盈利,但毛利率只有8.24%。

与此同时,充电桩企业还面临设备利用率低,两极分化的乱象:一些区域高峰时段电动车排队充电,而另一些区域的充电桩却门可罗雀,有些甚至沦为“僵尸桩”。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行业一系列的洗牌和调整,部分玩家将出局,充电桩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同时,行业的发展重心已从最初的建设端转向质量更高的运营端。

星星充电的运营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最大发挥。

公司2016年推出“私桩共享”模式,支持私人充电桩与“星星充电”平台绑定,平台与个人进行交易分成,解决充电桩利用率低的问题。

2019年,星星充电开始布局主动运维的算法研发,构建了从设备原材料到最终运营阶段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并形成覆盖“云–数–端–用”的智慧能源管理云平台。

星星充电还推出DPA双层功率池技术,让公共充电持续在高效状态下来运行,提高用户体验,降低商户投资风险,减少对电网资源的占用。同时,星星充电通过“智能充电设备硬件+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云平台运营”的云-管-端高度协同运作模式,针对不同客户,提供多种服务与高效率的整体解决方案。

正是在数智运维下,星星充电最大化利用了设备,实现了持续盈利,这或许也是公司在2021年B轮融资后,再未进行公开融资的原因。如果今年星星充电顺利IPO,它将比排名第一的特来电早一步进入二级市场,获得更多融资。

充电桩赛道火爆

2023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这是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时隔8年后,针对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发展出台的重要文件。充电基础设施行业迎来重磅政策利好。

与此同时,近两年,在激增的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刺激下,充电桩行业也由政策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型,快充需求比例逐步提高。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8.6万台,同比上升30.6%,桩车增量比为1:2.8。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92.9万台,同比上升42.7%;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245.8万台,同比上升26.6%。

预计2024年新增297.7万台随车配建充电桩,随车配建充电桩保有量达到884.7万台;预计2024年新增公共充电桩108.4万台;预计2024年新增公共充电场站6.5万座,公共充电场站保有量达23万座。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玩家看重充电桩的生意,企图分得一杯羹。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等传统充电桩巨头正在跑马圈地,而蔚来、理想、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也在积极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华为、中国石化、滴滴、能链等企业也将目光投向该领域,试图分羹这块庞大的“蛋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充电桩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仍然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存在差距。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9月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43.2万台,而同期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高达627.8万辆,桩车增量比约为1:2.6。换言之,充电桩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行业头部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原文标题 : 星星充电拟赴港IPO 充电桩行业上市公司将扩容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能源汽车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