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极氪火速回归吉利,李书福预见了什么?

2025-05-08 10:19
汽车公社
关注

1、头图.jpg

导语

Introduction

短期利空,长期利好。

“吉利汽车(HK.0175)有意将美股上市公司极氪(NYSE:ZK)并入,成为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后极氪将于纽交所退市。”

5月7日下午,有关吉利的一则资本消息震动圈内外,一个是国内第二大车企,一个是新能源势力的头部企业,美股退市的消息叠加最近极氪人事变动,销量承压等消息,该事件迅速登上热搜。

公告称,吉利汽车建议以每股极氪股份2.566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作为对极氪的估值。这个价格与一年前极氪26美元开盘价格相比几乎一致,这最大程度保持了当时IPO投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同时也确保了持有极氪股权的管理层、员工在这次私有化过程中利益不受损。而公告提到的换股,也可避免现金大规模流出。

2.png

如果再深度回顾一下,极氪从领克剥离出来独立运作,3年时间就拿下了“最快IPO美股市场的新势力”标签;再到去年11月份,极氪合并领克成立极氪科技集团,上演了一场反向合并的“奇特”案例;最后在IPO不到一年的时间,极氪火速撤回,重新回归吉利体系,成为最快美股退市的车企,背后故事跌宕起伏,确实令很多人难料和费解。

无论是中美之间的摩擦拉开的中概股集体回撤序幕,还是李书福基于其对汽车产业的敏锐触觉,实现更长远的战略考量,极氪回归吉利,可以说对吉利、对汽车行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不仅是李书福践行《台州宣言》战略聚焦, 再度“回归一个吉利” 的关键落子,更揭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深度整合”的全新时代。

01拆分-上市-重组-回归

极氪4年的“奇幻漂流”

“其实核心还是吉利《台州宣言》战略的延续,和地缘政治无关。”吉利控股内部人士向《汽车公社》解释道。

即便如此,外界对于吉利将极氪火速从美股撤回的讨论,很难不提到与当下的国际大环境密切关联的事件。

鉴于美国财长耶伦提出的“即日起启动中概股退市程序”,中概股正面临美方新一轮压力与严格审查,给中国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带去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证监会主席吴清也在5月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创造条件并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

恰巧吉利对极氪合并的举动,踩在了中概股回流热议的高峰点上。这对于深谙国际局势的李书福来说,显然是触发他做出这一决定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我们仍将保持与美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密切沟通与合作。”在官方公告中,李书福如此表示。

3.png

去年的这个时候,极氪CEO安聪慧表示,极氪的IPO并不只考虑估值,而是基于长期主义的战略规划,美股上市有助于极氪实现更透明的全球化管理,参与到全球竞争之中。不过当下国际环境,确实让极氪不得不寻找一个更安全和保险的避风港,至少在资本市场要这样做。

“融不到钱啊,市值太低了!”上述吉利控股内部人士道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则是极氪美股上市这一年里,并没有达到当时极氪的融资预期,甚至市值远低于吉利这些年对极氪的投入。

姑且不说去年5月份极氪登陆纽交所被认为是“流血上市”——A轮融资后估值130亿美元,但IPO前估值仅为51亿美元,这一年来极氪在美股市场的表现,也并不算好。翻看过去一年极氪在美股的走势,股价最高才33美元,市值最高仅84亿美元,而最低市值下探到过33亿美元。

不过造成市值偏低的核心要素,可能与极氪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极小有关,仅占总股本的8.5%,而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在美股的流通股占比分别高达:87%、66%、64%、55%。这意味着极氪股价波动性容易受股东行为影响,同时也造成市值难有起色,交易活跃度受限等问题。

4.png

“短期来看,对吉利和极氪是利空消息,外界对退市的理解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儿,毕竟兜兜转转这些年又回来了,仅极氪上市这一年,其IPO开销估计就是千万美元级别的花销,相当于打了水漂。再加上现在极氪三年累计亏损204.33亿元,还需要吉利持续为其输血,”有证券分析师表示,“不过放长远则对吉利有很大的利好”。

正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运动鞋服企业斯凯奇宣布退出股票交易市场一样,通过退市摆脱上市公司财务披露约束,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不仅帮助公司避开短期业绩压力,更使其能在贸易紧张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专注于长期战略布局,实施更具前瞻性的业务调整。

而且吉利港股将极氪并入全资子公司后,也有利于拉升吉利0175的整体价值,毕竟目前吉利这家营收2400亿元的汽车巨头,港股估值才1700亿元,处于倒挂状态,将领克和极氪这样的优质资产的重新梳理,对吉利港股无疑是重大利好。

今年4月15日,极氪刚过完4岁生日,累计销量超过47万辆。不过4年前的极氪,还仅仅是从领克的一款概念车和背后的SEA浩瀚架构剥离而来。在新势力雨后春笋般崛起、资本市场颇为看好的当时,吉利将极氪独立拆分,可以说是顺大势而为的行动。

5.jpg

2024年5月,极氪正式登陆纽交所,创下了新势力最快IPO速度。2024年9月,吉利宣布《台州宣言》,在愈加内卷的市场环境下,拉开了战略聚焦和整合大幕。也就在当年11月,吉利宣布将领克并入极氪成为极氪科技集团,极氪向上,领克向宽,旨在打造年产销百万级的全球领先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

很多人说极氪上市又退市是瞎折腾,也有一部分人说极氪从拆分到上市,从重组领克再到回归吉利,背后兜兜转转一圈有何意义?但商业的运筹帷幄和背后的底层逻辑,作为吉利掌舵人的李书福,或许比谁都看得清楚。

而且商业社会讲求时机,去年极氪在最重要的时刻IPO,确实是当时极氪发展的需要。但这次私有化退市,也是此一时彼一时的需求,毕竟如今这个世界不一样了,能够根据环境迅速做出调整,这应该是像李书福这样顶级的企业家的基本功。

事实也证明,极氪这些年的路并没有白走,一直以来极氪都是吉利转向新能源赛道的排头兵,无论是金砖电池,威睿电动,浩瀚智驾,极氪能源等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核心,都将为吉利加速驶向新能源智能汽车时代提供最前沿、最有竞争优势的技术保障。

02

再度回归一个吉利

李书福的思考是什么?

从2008年吉利开始的帝豪、英伦、全球鹰多品牌扩展,到2014年宣布“回归一个吉利”,这成为吉利从2.0时代迈向3.0时代的一个阶段,拉开了吉利从增长到低迷再到新一轮增长的周期。

然而从2016年的领克,到2019年的几何,到2021年的极氪,再到2024年《台州宣言》拉开的聚焦整合大幕,这是吉利在向上增长和市场压力的双重困境下,再一次的自我修正。

“聚焦汽车主业,回归一个吉利”时隔十年,吉利重提“回归一个吉利”,虽然表达方式一样,但吉利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行业压力,全然不同。

2014年的吉利,还是一个40万量级的企业,虽然是自主前三,但依旧身居主流合资车企之下,那个时候还处于油车竞争时代,中国车企造车以学习和借鉴为主。十年后的2024年,吉利的体量一跃变成了200万量级,且成为中国车企第二的存在,所承载的行业地位和价值,面临的对手追赶不可同日而语。

6 .png

而且如今的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时代,中国汽车的地位和话语权远超合资,吉利已经从过去的跟随者成为引领者,真正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做出一些开创性的举措和动作来,比如如何搭建300万辆甚至更高的体系,如何在与几家头部自主车企亦敌亦友的PK中坚守住属于自己的战略要地,这才是李书福需要思考的。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老祖宗的智慧的确了得,李书福作为汽车行业的老法师,见证了整个改革开放40年汽车产业波澜壮阔的历史,未来的产业如何走,他应该比任何人都更加敏感。这样一波又一波的整合的大动作,只能说明未来几年汽车产业的竞争与淘汰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更加惨烈。

吉利的做法则是进一步落实《台州宣言》,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在技术、产品、供应链、制造、营销与服务、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强化协同,杜绝重复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创新实力,激发规模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

目前吉利的整合已经完成好些动作,表面上看得见的是如吉利、领克极氪等品牌层面的变化。虽然吉利、领克、极氪又整合到了一起,但相互之间的区隔可以说更加明显了,吉利汽车旗下极氪定位为全球豪华科技品牌主要侧重在30万元+的市场,领克定位为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主要占位在15万-30万元的市场,吉利银河和吉利中国星定位为全球主流品牌,分别坚守新能源和传统燃油车市值,占位20万元以下的价格带,各个品牌间价格虽然有重叠,但好在品牌间通过保有量的扩展,品牌认知和差异化已经建立起来了。

7.jpeg

看不见的还有研发端的调整,其对应的研发队伍也整合至吉利研究院,包括极氪、领克、路特斯等;具体来看比如智驾已经统一为千里浩瀚,统一了智驾方案和技术路线,以功能划分等级,由原来极氪智驾负责人陈奇全面担纲。智能座舱已经整合成Flyme Auto,由原来极氪座舱负责人姜军全面担纲。

电池方面也于前不久的上海车展上宣布整合,成立吉曜通行,除了将吉利的神盾和极氪的金砖统一成神盾金砖电池外,吉利还陆续将威睿电动、吉利欣旺达、耀能新能源、耀宁科技、时代吉利等公司和电池板块进行打包整合,逐步形成像比亚迪弗迪和长城蜂巢能源这样的独立供应链公司,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转效率并且降低内部成本,提升吉利整体的价格力。

在采购端,多个品牌的相应采购子公司已整合到了吉利旗下的统一采购公司,并伴有大量人员精简。按照之前安聪慧的说法,极氪科技集团仅整合极氪和领克,预计研发投入节省10%-20%,研发费用率预计从11%降到6%,BOM成本预计降低3%以上。而从吉利层面形成大一统,各项费用和费率的节省应该会更加可观。

8.jpg

实际上,除了公司和组织架构层面的整合,兵将的调动也是重中之重。比如前几天吉利老将林杰临危受命,担起极氪的销售重担,完成了营销系统的“战术重组”。尤其是在当前极氪前4个月仅完成17.2%的销量目标背景下,林杰的到来,既是对销售系统的补课,也是一次向“全年目标攻坚”发出的信号。而且更有可能的是,极氪不再盲目“冲量”,而是追求更高质量交付。

这些动作看似巧合地汇聚在一起,实则隐藏着一条清晰的“退一步、谋全盘”的战略路径。在市场不确定性持续放大的2025年,李书福选择主动收缩、集中资源、换取下一轮破局的先手和更精准地出击。

在智能电动车的红海中,李书福深知资源整合的深度将决定企业能走多远。这场变革,或许正是中国车企从“多生孩子好打架”转向“攥指成拳”的时代缩影。

责编:石劼   编辑:何增荣

       原文标题 : 极氪火速回归吉利,李书福预见了什么?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