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欧美放缓电动化,我们更应该深思这些

欧美车企“放弃”汽车电动化了吗?这些“误会”正在被一个个事实打脸。这些跨国车企“缓而不弃,该缓则缓”背后,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甚至警惕。

缓而不弃,该缓则缓

时隔4年,全球主流跨国车企在北京车展前亮相全新阵容,争先恐后地突出其重磅电动化车型及品牌。据了解,大众汽车(安徽)首款纯电SUV车型——ID.UNYX(中文名:与众)亮相2024北京车展,新车定位为A级纯电轿跑SUV,今年将在中国上市。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还特别强调,本届车展将展示一系列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重磅车型,聚焦电动化转型成果。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近期多次表示,“电动化转型的目标和决心没有改变”,“我们到2030年,在市场条件允许情况下实现电动化的决心从未动摇”。在今年北京车展期间,全新梅赛德斯-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迎来全球首发,下一代新生代豪华电动车先驱——梅赛德斯-奔驰CLA级概念车也在本届车展上进行中国首秀,梅赛德斯-迈巴赫首款量产纯电车型、梅赛德斯-奔驰最豪华的电动产品——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EQS纯电SUV正式上市。

保时捷推出了全新纯电动Macan,还有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新款Taycan衍生车型;奥迪也捧出了PPE平台的奥迪全新高端纯电SUV——Q6 e-tron……就在两三个月前,也是这些跨国车企的一些言论和消息,被不少行业内外人士误读为“欧美放弃电动化”,并担心“中国或成电动车孤岛”。从今年春节前后至今,这些“误会”已经在汽车行业内外引起了不少关注与讨论。据外媒报道,今年2月,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将原定于2025年实现的“电动车销量占比达50%”目标推迟至2030年,并放缓“2030年全面电动化”目标,新的内燃机车型也将在后续推出。

早在去年下半年,有外媒称,大众汽车耗资21亿美元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建立一家电动汽车专用工厂的计划已宣告失败,并因需求低迷暂停旗下两款电动车型——大众ID.3和Cupra Born的生产。还有美国福特将2023年年产6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推迟至2024年底,通用汽车则下调了2024年的电动汽车生产目标。苹果公司恰好在这一时期宣布放弃了推进10年的电动汽车项目,更是将这一波欧美放弃电动化的“误会”推向小高潮。不仅是企业的各种调整,英国、美国、欧盟等等国家和地区2030年或2035年“停售燃油车”的相关计划或提高电动汽车销量的目标也陆续传出推迟的消息。

由上述信息综合得出的“欧美放弃论”和“中国孤岛论”一度在国内汽车行业流传,不少媒体和行业人士陆续发文“纠错”:是“放缓”而不是“放弃”,并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技术、市场需求及各国政策法规等多方面详细分析了欧美车企做出这些举动的主要原因,包括早期目标偏激进、本地政策推动力度不足,市场需求不足,因技术、电价等原因导致的产品竞争力不足、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产品盈利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全球当前局势的复杂多变、各方力量博弈等因素也让这一局面更加错综复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至少从这些跨国车企在北京车展的行动看,的确不仅是“缓而不弃”,而且是很有策略地“该缓则缓”,在“不该缓”的市场,比如中国,依然在全力加码。

抓好缓的机遇,

警惕下一个路口“杀出”

在当前这种前所未有的全球产业大局变中,变革的节奏要求企业阶段性调整战略。全球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一场电动化、智能化大转型的“马拉松”,是紧紧跟随前面对手,还是按自己的节奏跑、不被牵着鼻子走?有过长跑经验的人可能都曾听教练强调过一点,即每个人的步幅、步频、身高、体重等都直接影响节奏快慢,了解并把握好属于自己的跑步节奏,对比赛中的表现和个人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欧美车企已经充分意识到当前的环境和节奏都不适合自己,战略上的“缓一缓”,本质上是对如何继续朝着既定目标跑起来的再观察和再调整。

正如加迪斯在《论大战略》一书中指出的,大战略就是目标与能力能够达成一致,并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近年来,中国国内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出海成绩举世瞩目,亲身参与其中的跨国车企已经从这一过程中看到了大量成功经验和案例,中国走出的现成路径不是不可以再走一遍。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大批出海,是按照以往形式继续自己加码推进电动化转型?还是与中国企业多多合作以达成目标,跨国车企已经有了更多选择和盘算。

这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链上企业全球化之路的重要机遇。而且,当前汽车电动化转型的路径更加多元化,未到终局,难言哪种或哪几种路线会最终胜出。中国换道超车的经验已经告诉这些跨国企业,也许也可以换个“道”,在下一个路口杀出来。比如,固态电池。虽然在液态锂离子电池为主的这一阶段,我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已经在全球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未能领先的欧美、日韩已经等在了下一个路口,意图从全固态电池切入,抢夺动力电池产业的话语权。新一轮的全球动力电池技术竞争已经打响。网络上曾流传一句话:“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从全球的高水平竞合大格局看,欧美一些跨国车企的这种“放缓”,也必然不乏经验与路径的学习与尝试。

坚守“引领者”的战略定力

欧美一些跨国车企的正常企业战略、策略调整行为,在国内被部分人解读为对公认的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质疑,其背后至少有两大值得重视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公众对尽快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与性能的需求十分迫切。这也意味着汽车全产业链企业的提升任务已经十分紧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言论在国内流传的一个高点时段正好是春节前后,超90亿人次在前所未有的多地暴雪冬雨中大规模远行,极端天气、严重拥堵再次将续航能力、补能效率、低温适应性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量暴露出来,更有基于安全考虑引发的“海南新能源汽车上轮渡船一票难求”问题也首次登上热搜。

虽然每逢节假日出行,电动汽车因此上热搜并不是首次发生,而且随着近年来产品技术及充电基础设施普及率的突飞猛进,这些情况确实已经在不断改善,但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在快速上涨,渗透率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新能源汽车这一新生事物在使用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影响面之广前所未有。当各方特别是用户对产品有足够的信心,各种“怀疑”、“质疑”、“误会”才会彻底没有市场。这也是对整车及供应链企业提出的更高且更急的改进任务。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及企业不仅要有更坚定的战略定力,将“咬定方向不放松”的信念和信心传达给各方,还要尽快适应“引领者”与“开拓者”的角色,而不是以惯性的“跟随者”思维审视问题。电动化已经是全球公认的汽车产业转型方向之一。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硕近日在2024中国商用车论坛上明确表示,最近网上有很多讨论说欧盟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法规,怀疑欧洲不想推电动化了,我认为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事实是欧盟正在修订的法规,依然是全世界最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法规,促使欧洲汽车企业向电动化和零排放方向发展。在政策法规的严格敦促下,跨国汽车企业的“放缓”也许在适当时机,很快再变成“加快”。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政府综合考虑石油安全、大气污染、产业升级实施的重大国家战略。这是我们自主选择的道路,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新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不是什么西方设下的陷阱。”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近期公开强调,要坚持电动化、加快智能化、重视低碳化、拓展全球化,电动化是经过二十多年反复论证的既定战略和技术路线,不能动摇、无需改变。在坚守战略定力的同时,国内汽车产业还应充分意识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历经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先发优势,是引领者、是开拓者,并非传统燃油车时期的“小学生”、“跟随者”。

业内专家指出,别人不做的,不代表这条路就错了,开拓者的挑战正在于“前途莫测”,“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不盲从、不畏惧,从否定中汲取力量,而无限机遇,也将优先给予善于把握的引领者。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4年5月刊“行业报道”栏目,敬请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 : 欧美放缓电动化,我们更应该深思这些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