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活不过明年?
导语
Introduction
很多汽车品牌没有销量了。
作者丨杨 晶
责编丨杨 晶
编辑丨陈心南
年关将至,回望过去这一年的中国车市,虽然大概率全年销量是增长的,但增长的背后有着巨大的代价。从年初就开始的内卷,到年中各种促销政策的推动,到底还是促成了不错的结果。但内行看门道,很多车企高管已经看出了其中的危机。
蔚来创始人李斌:智能电动汽车产业资格赛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已经来临,两三年后只有少数优秀企业能生存下来。
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CEO邓承浩:明年价格战会更加激烈,而且毛利在15%的车企才能基本活下去,而卖一辆亏一辆的品牌,很可能活不下去。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2024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赛的第一年。坚信未来的三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会进入淘汰赛阶段。
极氪汽车CMO关海涛:明年随着主流品牌各种动力形式、各种产品形态布局,接下来2-3年将会是最难的两年,“活下去”是唯一命题,稍微“有质量的活下去”都是一种奢望。
仅仅在11月份,就有4位大佬连续做出了这样的预警。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这既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机遇,只有那些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趋势、不断创新、持续优化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些是活下去的方法?
虽然是各家之言,且每位高管都基于自身企业的立场和视角发表了看法,但作为企业的核心高管,这四位行业大佬的言论,无疑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深刻且宝贵的启示。面对行业领袖们如此直言不讳的预判,整个汽车产业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压力。
李斌的言论映照出电动汽车行业即将步入的激烈竞争阶段,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行业未来的深刻洞察,强调了“少数优秀企业”的生存法则,这不仅是对市场竞争残酷性的预警,更是对行业内企业的一次深刻提醒。
在这个关键时期,企业需要审视自身,明确哪些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竞争力是必须坚守的,哪些策略和模式则需要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坚持与创新,将成为企业穿越风暴、稳健前行的双翼。
邓承浩则直接指出了价格战与补贴政策带来的双重挑战。他强调,虽然这些手段短期内可能刺激销量,但长期而言,过度依赖将透支市场潜力,加剧行业竞争。15%的毛利门槛,不仅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硬性要求,更是对企业健康度的衡量标准。
在价格战的硝烟中,在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被挤压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合理的毛利率,成为企业能否持续运营的关键。这要求车企必须精细化管理,优化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需不断创新,寻找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避免陷入单纯的价格竞争泥潭。
何小鹏将2024年视为中国汽车品牌“血海”竞争的开始,在三年淘汰赛阶段,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行业将经历一次大规模的整合,只有那些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才能幸存下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熟与集中。
另外,他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会达到85%以上,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全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出行方式的主流。而AI技术的变革,则将作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的强大驱动力。这一预测不仅展现了行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也预示着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关海涛的言论则进一步强调了接下来几年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之艰巨,他提到,随着各大主流品牌的全面布局,汽车行业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战国时代”。在这场战役中,“活下去”成为了所有企业的共同目标,而“有质量的生存”则成为了企业追求的更高境界。
持久战将成为每个汽车品牌必须正视的常态。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有短期行为的心态,而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持续投入,不断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看出,电动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挑战在于市场竞争的加剧、盈利能力的考验以及技术迭代的压力;机遇则在于行业洗牌带来的市场重新分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以及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机遇。
哪些品牌将会淘汰?
实际上,每一年都是淘汰赛。每一年,市场都在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在升级,技术在不断进步,政策环境也在调整。在这个快速迭代的市场中,没有永恒的胜者,只有不断适应、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时,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数量高达487家,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当时行业内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也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宴。然而,时过境迁,到了2023年底,能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数量却急剧缩减至40多家。
这一巨大的变化,不仅令人震惊,更引人深思。
在行业发展初期,由于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大量企业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导致市场鱼龙混杂。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和竞争的加剧,那些真正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才算活了下了,有些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新能源汽车市场如此,油车市场同样如此。以刚刚落幕的广州车展为例,与往届相比,不难发现一些熟悉的汽车品牌身影已然缺席,它们分别是捷尼赛思、高合、奇瑞捷豹路虎、斯巴鲁、一汽大众捷达、雪佛兰、极星、合创、远航汽车、启辰、蓝电、劳斯莱斯以及迈莎锐。
这一连串缺席的品牌名单,不仅反映了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格局的微妙变化,也透露出行业内部正在经历的深刻调整与洗牌。每个缺席的品牌背后,或许都藏着各自的故事与考量——有的可能是出于市场策略的调整,选择暂时淡出公众视野;有的则可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不得不重新审视市场定位与未来发展路径。
那么回到大家都爱讨论的那个话题,明年或者未来2-3年,谁会活不下去呢?
综合乘联会1-10月累计销量的汽车品牌显示,去年有销量但今年完全没有销量的品牌分别为大众安徽、广汽三菱、国金汽车、东南汽车、爱驰汽车和天际汽车。今年前10个月累计销量不到万辆的品牌分别有宝能汽车、野马汽车、海马汽车、高合汽车、福田汽车、合创汽车、重汽VGV、创维汽车。
在探讨未来2-3年内哪些汽车品牌可能面临生存危机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当前的销量数据,更要深入分析背后的市场趋势、技术革新、政策导向以及企业的战略调整能力。从上述提到的销量低迷品牌中,我们可以窥见几个关键点,并据此进行分析。
首先,新能源领域的洗牌仍在加速。爱驰汽车、天际汽车、高合汽车等新造车企业的困境,部分反映了该领域资金门槛高、技术迭代快、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这些企业往往面临资金链紧张、产品竞争力不足、品牌认知度低等多重挑战。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那些无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新能源品牌,将更难以立足。
其次,传统车企转型不易。传统车企的销量下滑,反映了它们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困境。这些企业需要面对既有燃油车市场的萎缩,同时又要在新能源领域与新兴势力竞争,双重压力下,转型步伐缓慢或策略不当的企业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再者,地方背景支持虽能提供一定缓冲,但非长久之计。野马汽车、海马汽车甚至包括最近负面缠身的哪吒汽车等依靠地方背景的企业,虽然短期内可能因政策扶持而得以维持,但长期来看,若不能实现自我造血,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同样难以逃脱市场淘汰的命运。
不管怎么说,淘汰虽然是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它也带来了行业的净化与重塑、资源的重新分配、格局的重新洗牌、消费者需求的更好满足以及对行业发展的警示与反思。
原文标题 : 到底谁活不过明年?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27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7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企业参编中立即参编>>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
即日-12.30点击申报>> 【限时免费】OFweek 2025储能行业榜单
-
免费申报中立即申报>> 0Fweek 2025锂电行业榜单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