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小米的迷雾与曙光

2025-05-23 14:47
商业秀
关注

当务之急是要重建品牌信任。

/

文|罗小媚   编杨肖若

出品商业秀

这一次,小米成立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没有像往常一样登上各大热搜榜。

事前也没有过多高调的预热、没有花哨的倒计时海报。少了华丽的宣传喧嚣,或许能让新品和技术本身,成为发布会的主角。

5月22日晚,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发文称,YU7预计7月正式上市,今晚预发布会,不会公布正式价钱,也不会开启小定。

在雷军发布的这条微博下面,汇聚了来自网友的多种不同声音。除了围绕YU的讨论7、对3nm旗舰芯片"玄戒O1"的期待,还有关于此前小米汽车SU7的高速事故风波,包括对小米营销的讨论等,不绝于耳。

风波仍未平息。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小米的每一个动作都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今日之小米,正深陷技术突破、新品发布与舆论危机交织的复杂局面:一边是芯片领域的曙光时刻,自研芯片取得重大突破,被业界视为“打破国际垄断”的关键一步;另一边,小米汽车业务却因一场高速行驶中的突发事故陷入舆论迷雾,事故原因尚未定论,网络上仍充斥着各种猜测和指责,把小米汽车的安全性推上风口浪尖。

站在成立15周年的关键路口,小米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行业的神经。资本市场、消费者群体乃至竞争对手的目光,都聚焦于此。身处当下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的压力与日俱增,外部舆论环境的不确定性,更关乎自身品牌声誉与市场份额。

在一周前的5月15日,雷军在内部一个被称为“我们小米人价值观大会”的活动中演讲,他首次谈到了近期小米SU7事故引发的舆论危机,以及对小米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雷军称,“谁也没有想到,这场事故的影响如此之大,小米遭受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一下子都有点懵。”雷军还表示,这场事故让小米意识到公众对其的高期待和严要求。

在这场看似低调的发布会最后,雷军还高调推荐了小米的高阶驾驶配培训课程,课程涵盖了加速、制动、紧急变线练习等科目。雷军说,自己开了30多年车,才知道遇到紧急状况最好就是“一脚踩死”。

这似乎是在侧面回应小米SU7那场事故。

-Business Show-01

5月22日晚,小米发布了自主研发的3nm旗舰芯片“玄戒O1”。据了解,玄戒O1芯片采用业界量产最先进的第二代3nm工艺,在109平方毫米的狭小空间内集成了190亿晶体管,CPU采用创新的十核四丛集架构,GPU性能强劲,主流游戏可满帧运行,能效表现出色,相同性能下相较A18 Pro功耗最多可降低35%。

并且,它还融合了小米过往6年ISP的研发经验,内置高速高画质的第四代自研ISP,AI算力也十分可观。从这些参数来看,玄戒O1的性能确实可圈可点。这也让小米成为继苹果、高通、联发科后,全球第四家发布自主研发设计3nm制程手机处理器芯片的企业。

在发布前,央视新闻官微发文点赞称,“这是中国内地3nm芯片设计的一次突破,紧追国际先进水平。”人民网此前也表示,最近一年,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国产芯片等领域接连带来突破创新。“这证明了,只要坚定实干,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山;只要奋起直追,后来者永远有机会。”

雷军此前发表微博表示,早在十年前,小米就曾尝试自研芯片,2017年推出了澎湃S1,定位中高端。但因性能不足以和高通、联发科抗衡,很快停止量产。

此后,小米在影像芯片、充电芯片等领域持续探索,却始终被外界视为“边缘创新”,难以触及核心处理器的制高点。玄戒O1的亮相,标志着小米在芯片领域的全新起点,更是撕掉“缺核心技术”这个标签的关键一战。

当晚,小米 15S Pro 手机正式发布,基于小米 15 Pro 手机研发,该机搭载了小米在此次发布会上刚刚发布的玄戒 O1 旗舰移动处理器,售价 5499 元起。会后,一些媒体评测声音普遍“一边倒”,称赞夸好。

小米发自主研发3nm旗舰芯片“玄戒O1”,极大地增强了行业信心。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告诉「商业秀」,搭载了玄戒 O1 旗舰移动处理器的小米 15S Pro,还是要看具体的场景应用体验。另外,自研芯片的现实挑战也不容忽视。目前国内3nm制造工艺尚未成熟,量产仍需时间。

在芯片制造环节,小米仍需依赖台积电代工。加上美国商务部2024年11月出台的半导体出口管制新规,虽然暂时未将手机芯片纳入限制范围,但政策的不确定性,始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政策收紧,小米玄戒O1的供应链也将面临考验。

尽管小米已联合中芯国际、长电科技构建国产备份体系,但和台积电相比,在工艺良率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对芯片的大规模量产和实际的市场供应带来了一定挑战。

这不仅考验着小米的技术实力,也考验其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Business Show-02

发布会的上半场主角是小米玄戒O1,下半场主角是小米YU7。

作为小米成立15周年战略新品的重要一环,YU7承载着小米的野心和挑战。其产品定位直指高端市场,无论是性能参数,还是智能配置,都表明了小米在汽车领域持续深耕的决心。

雷军把小米YU7对标特斯拉Model Y,他认为从动力,续航、豪华配置来看,小米YU7 Max版非常领先,对特斯拉Model Y具备压倒性优势。

外界的声音也普遍认为,当前中国车市最有希望超过Model Y的就是小米YU7。

不过,在当下遭遇的品牌舆论危机中,YU7的市场前景无疑也蒙上了“阴影”。小米YU7能否凭借雷军所述的产品力优势撼动Model Y的地位,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仍是未知。

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是,造车和造芯同为长周期、高投入的项目,但造芯的投入远远高于汽车。

在造车方面,小米用三年时间推出了小米汽车,然而最近小米SU7高速车祸事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机械锁死”“电池爆燃”等,也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能的质疑。

在造芯片方面,雷军自己表示,小米制定了长期持续投资的计划:至少投资十年,至少投资500亿。四年多时间,截止今年4月底,玄戒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 135亿人民币。目前研发团队已经超过了2500人,今年预计的研发投入将超过60亿元。

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小米强化芯片突破,从企业PR角度,有声音认为,小米意在试图将公众的注意力从汽车安全问题转移到科技创新上来。通过强调自己作为全球第四家拥有自研3nm手机处理器芯片的企业,试图重塑品牌形象,打造一个“硬科技”的标签。央视、人民日报等官媒的点赞背书,也确实为小米的宣传助力不少。

另外,作为小米的灵魂人物,在这些年的企业家人设IP塑造中,雷军往往习惯了以“十年磨一剑”的故事来强化自己的技术理想主义形象。他甚至公布了将个人薪酬的50%(约2.3亿元)投入到芯片研发中,据说小米还组织媒体到北京玄戒实验室参观,展示刻蚀机调试的过程。这些从品牌传播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利于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不过,这种舆论对冲策略能否见效,还有待时间观察。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企业过度营销芯片层面的突破,而没有正面和真诚回应事故,可能会让一些消费者觉得公司在“避重就轻”,而忽视汽车安全这样的重要问题。比如当汽车用户发现“芯片研发投入是汽车安全测试预算的3倍”时,很可能会引发公司“重技术、轻安全”的伦理质疑,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损害品牌形象。

而且,公众对于科技企业的信任,是建立在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汽车安全问题,仅仅是靠芯片突破来转移视线,很难从根本上挽回消费者的信任。

结语

对于小米而言,当务之急是要重建消费者的信任。一方面,要针对因为小米汽车安全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整改,并将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地呈现给用户和米粉们。

例如,对于汽车的安全性能,需通过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严格检测,并公开检测数据;另一方面,在后续的产品研发与生产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管控与安全测试,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同时,最重要的是积极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与互动,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逐步修复受损的品牌形象。根据《IT时报》的报道,最近多名小米SU7 Ultra车主在各大社交平台发起维权行动。起因是有车主发现他们花费了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压根就没有风道,也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等功能。而雷军此前强调其“内部结构全改,双风道直通轮毂散热”。

这些车主认为,小米涉嫌虚假宣传,要求退车和退还定金。但雷军最近并未谈及,以及回应小米SU7 Ultra车主们针对挖孔版前舱盖的维权事件。小米汽车于5 月7日对外发布公告称,承认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只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针对未交付订单,小米汽车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已提车及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补偿(价值约2000元人民币)。

小米这场15周年发布会,让外界看到了其在努力展示了其在技术研发上的强大实力,但同时也侧面暴露出小米在量产、供应链以及品牌信任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要知道,外界关注的不仅是一家公司的科技实力、产品参数和价值,还有它能否直面那些用户的声音——维权的车主和那些依然对小米抱有更多期待的米粉们。「完」

       原文标题 : 小米的迷雾与曙光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