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北汽新能源应该换什么?

春节前几天,中国最大的纯电动汽车企业北汽新能源更换了总经理

北汽蓝谷2月1日公告称,收到总经理郑刚的书面辞职申请。郑刚因身体健康等个人原因辞职,并且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多家媒体报道,曾任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北汽集团新能源管理部部长的马仿列将接任总经理一职

俗话说,换手如换刀,何况又逢旧历新年,很多人期待,北汽新能源有新气象。

北汽新能源已经六次夺得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即便2019年再拿一次,似乎也称不上新气象了。人们还能期待什么呢?对比更换总经理,北汽新能源更应该换什么?

1、六连冠是怎样炼成的?

郑刚任上的北汽新能源,产销规模成绩斐然。我们可以把形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词都放在北汽新能源身上,“弯道超车”也罢,“换道抢跑”也罢,总是就是第一。

资料来源:北汽蓝谷公报及北汽新能源此前公开披露

其原因呢?

北汽新能源在纯电动汽车上抢得头筹,本质上可以总结为两句:上有政府政策扶持,下有父兄企业让利。

政府政策扶持不用多说。北汽新能源六连冠的六年,是中国政府斥巨资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六年;另外,还有免限行限购政策、出租车等出行产业电动化扶持政策。作为冠军,自然受益最大。这一点,除了北京地方的政策略微倾向北汽新能源,其他企业也同样受益。

“父兄企业让利”指的什么呢?

一方面,北汽集团在研发、生产上为北汽新能源扛下了大量成本。仅举两个例子略加说明。

2018年10月份多家媒体报道,根据北汽新能源2017年及2018年1-6月备考审计报告显示,2017年度北汽新能源研发投入仅1500万元;2018年1-6月研发投入近400万。

一家年产销10万辆的企业,研发投入怎么能这么少,连一些车企的零头都不到?唯一的解释就是,北汽集团为其子公司背锅。看北汽新能源的车型也能发现,多数从北汽的现有车型衍生而来。

另外一个例子是,2018年,北汽新能源销量15.8万辆,产量却只有11.01万辆。其中差额,北汽蓝谷解释,销量中含有和北汽股份联合开发,由北汽股份生产、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对外销售的合作车型。近4.8万辆由兄弟公司联合开发和生产,研发费用怎么分担、生产成本怎么核算,那就是北汽集团在两个儿子间分配的事了。

 

另一方面,北汽集团旗下诸多出行公司等,购买了大量北汽新能源的车辆。以华夏出行旗下分时租赁业务摩范出行为例,就有近2万台运营车辆。而北汽集团旗下(包括已经并入华夏出行的)还曾有北京出行、绿狗、绿行、轻享等多个出行品牌。

北汽绿行新能源的网点

另外,从北汽新能源月度销量分布和走势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一方面,EC系列占比高达近六成。另一方面,在6-9月北汽新能源销售不振,但最后三月飙出天量,特别是EC系列,生生将北汽新能源全年销量拉到了年初定的目标15万辆之上。这样的操作,如果不是关系大买家,如何能实现?

在此基础上,北汽新能源在营销服务上的优势、产品定位的部分成功(如针对出租车的换电车型,针对老年代步车升级的EC系列)以及员工的投入,当然也是其六连冠的重要因素。 

在政府政策扶持,父兄企业让利之下,北汽新能源才夺得六连冠。如果单论私人真实购车,北汽新能源绝无此优势。要知道,单论北京市场的上牌量,北汽新能源都不是第一。

2、量变能不能换来质变?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逻辑是,政府战略引导,辅以政策支持,让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先行规模化,打磨技术,培养产业,当其他国家车企再投入电动化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因为此前的历练,获得产品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用量变换质变。

北汽新能源能不能也这样实现质变呢?

首先,中国新能源汽车以量变促质变的逻辑,未必成立。拿电动汽车最核心的动力电池来说,中国目前动力电池产销规模最大,追求高能量密度最为激进。

对于动力电池产销规模大,结果应当是中国有最便宜的动力电池,这一点由于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不开放,无法直接PK,尚难评价。但是,四五年前三星和LG化学就曾喊出过1元/wh的价格,当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风声鹤唳。这四五年,双方各自扩产降本,中国企业未必有优势。

对于能量密度的追求,中国现在很多车型的电池包能量密度非常高,虽然不如特斯拉,但也超越诸多欧美豪强。但是,要注意两点,一方面,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电芯层面,能量密度无优势,在电池包层面的优势却突然体现出来,有点匪夷所思;另外一方面,中国有相当多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包括领先企业。这样的高能量密度,恐怕不太经得起推敲,另外在安全性上也有隐患。

其次,对于北汽新能源,量变能带来质变吗?从产品来看,现在北汽的产品突出特点是性价比比较高,简单说就是便宜,但说到品质和技术,消费者并不认可。这一点,已经延续了多年。

要想在质量上胜出对手,除了传统造车工艺的部分,最主要的是三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北汽新能源最早和宁德时代、SK合资做电池,但研发上并没有什么投入和优势,主要扮演了整合者的角色。即便量大,也就是议价能力强一些。从其技术骨干的流动性也能看得出来,北汽新能源的技术并无长期积累。

还有,北汽新能源虽然是独立上市公司,但是受北汽集团影响甚深,包括企业文化,深具国企特色。很多人经商如做官。北汽新能源更换总经理,改变不了集团对这家子公司基因。

近年来,北汽新能源在北汽集团内部地位不断上升。北汽集团已经明确将新能源作为战略大方向,对外放话2025年全面停止销售自主品牌燃油车。在全集团销售微增、自主品牌燃油车惨淡的背景下,北汽新能源是北汽集团“一俊遮百丑”的旗杆。但是,北汽集团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些急于求成,一方面此前技术积累不够;另一方面用力点在于做大眼前产销,恐怕可持续性难以保证。

北汽新能源就如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个缩影:多年以来,在数量上狂飙突进,在质量上颇多遗憾。北汽新能源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应该更换发展模式,不再追求绝对数量,而是追求质量,在车辆安全、品质可靠和技术进步上更多投入,奠定未来长足进步的基础。

由此,我们希望北汽新能源在换人之际,也走上一条更为扎实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

作为纯电动汽车的产销领军者,同时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标杆企业,北汽新能源将如何发展,不仅是北汽的问题。也能让我们观察到,对于所谓的战略新兴产业,政府战略引领+补贴支持,将会开出怎样的市场之花。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能源汽车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