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外资巨头强势回归,宁德时代温床卧榻难鼾

2019-04-30 10:51
角马能源
关注

温床难鼾

同时松绑的还有公司的上游客户。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厂商用脚投票,部分车企开始向外资公司“倒戈”。

上月底,吉利汽车集团总裁、首席执行官安聪慧表示,吉利将选定第二家电池供应商,用作备货供应商,该供应商将是日韩企业,双方会采取合资方式。

与吉利合资的企业,疑是LG化学。

2018年,这家韩国第二大集团在中国完成多笔大额投资。

去年4月,LG化学先后与华金新能源材料(衢州)有限公司和乐友新能源材料(无锡)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三个月后,该公司宣布投资约138亿元建设产能达32GWh的南京工厂。该工厂预计于2019年末开始量产,2023年实现全面投产。

去年底,韩国巨头又宣布将在2020年前再投约72亿元,用于扩产南京工厂,并新建一家小型电池厂,相关投资合同已于今年1月9日签署完成。

为了与中国车企合作更为紧密,LG化学甚至将“牺牲”生产线和相关技术,对吉利进行转让,以此换取市场份额。

在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攻势下,未来或许将有更多自主品牌车企倒戈。

另一个危机来自于宁德时代自身产能不足、产业结构单一、成本更高。

“产能不足是公司的竞争劣势之一。”宁德时代在招股说明书中称。

尽管这家有着“创业板一哥”之称的明星公司一直在扩充产能,但仍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不久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称,2018年,全球新能源车的销售量为200万辆,其中中国销售125万辆,占比达62.5%。

这个数字仍在继续增长。今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4万辆和29.89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和1.1倍,预计今年销量将达到150万辆。

尽管上汽、吉利等自主品牌纷纷下单,宝马、通用等海外巨头也投欢送抱,但宁德时代近30GWh的实际产能依旧产能不足,车企为获得稳定的电池供应,被迫松绑。

不同于比亚迪拥有整车、储能、信息电子、云轨等业务,这家明星公司仅有电池和储能两项业务支撑。

在外资强势回归,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持续增资布局的现状下,受到成本高昂、技术单一制约的宁德时代或许很难与松下等巨头抗衡。

瑞士银行(UBS)分析师曾对宁德时代、松下等多家全球动力电池企业生产成本进行计算。

结果显示,松下21700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成本为111美元/kWh,LG化学成本为148美元/kWh,三星SDI和宁德时代的成本均超过150美元/kWh。

曾毓群也许早已料到宁德时代终将遭遇的危机。

他一直强调,企业发展就像马拉松赛跑,不能歇着,要一直有目标。

下半场

外资回归如今已成定局。一个硝烟弥漫的竞争市场,是曾毓群不得不面对的下半场。

进入下半场的门票或许来自于智能制造领域,特斯拉近期的一系列举动为这位福建富豪敲响了警钟。

美东时间4月22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加州总部推出自动驾驶三件套:自研AI芯片、Full Self-drivng(全自动驾驶)计算机,以及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部署计划。

马斯克此举,被广泛认为会改变汽车产业现状。

这仅是智能制造产业一个缩影。截止2018年,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已达1.69万亿元,预计2019年将突破2万亿。

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趋势被技术出身的曾毓群看在眼里。在他的带领下,宁德时代开启强强联合。

一周前,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上海车展上进行了近半个小时的演讲,宣布华为正式进军汽车产业。

随后,在徐志军和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李平的见证下,宁德时代和华为正式“牵手”,布局汽车供应链。

在经历上半场的厉兵秣马后,曾毓群也已有足够的“弹药”在下半场开启时跑步入场。

这得益于回笼资金增加及预付款增多。2018年,宁德时代全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达113.16亿元,同比增长362.04%。

不过,在正式杀入下半场之前,曾毓群不得不先应对来自上半场的危机,应对之策是深度绑定上游车企。

过去一年,宁德时代频频与上汽、广汽、吉利、东风、一汽等头部自主品牌均建立合资公司。此外,该公司还与北汽、长安、宇通,乃至宝马、大众、戴姆勒等汽车公司都有相应绑定协议。

2月25日,宁德时代与北汽新能源、普莱德签订五年业务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在未来5年里,宁德时代和普莱德对向北汽新能源供应的动力电池系统产品。

仅仅9天后,该公司又与一汽成立合资公司——时代一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新合资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宁德时代出资10.2亿元,持股51%,一汽集团出资9.8亿元,持股49%。

这一系列举措折射出曾毓群早已嗅到危机。

事实上,早在2017年4月,作为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发布一封名为“台风来了,猪真的会飞吗?”的内部群发邮件。

这位务实的创业者曾不止一次警告员工,如果外国企业下半年回来,宁德时代的好日子就到头,国家不会保护没有竞争力的企业。

由于政策限制,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曾迎来两年黄金窗口期。

两年内,没有外资的穷追猛打,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背靠中国市场沃土,成功进入全球动力电池企业第一梯队。

此外,包括比克、亿纬锂能、力神、中航锂电、捷威动力、万向一二三、卡耐等大批公司相继崛起。

这些后来者陆续在产能、技术储备、客户开拓等多维度追赶第一梯队。

如今,动力电池市场早已不是宁德时代主导的那片蓝海。

在这个万亿级市场中,技术、成本更优的外资企业正虎视眈眈,第二梯队亦在摩拳擦掌。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能源汽车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