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自燃的特斯拉,渐失“民心”的电动车

2019-04-28 08:35
曾响铃
关注

特斯拉自燃或成行业“黑天鹅”的引爆点

回到特斯拉上海自燃事故本身,除了会对特斯拉自身的品牌形象造成影响外,其更大的负面作用在于可能动摇公众对整个电动车的产品的信心,引发行业的“黑天鹅”事件。其中原因有三。

首先,事故对公众在心理形成了“无感”到“自危”的转变。

在特斯拉上海自燃事故之前,普通大众对于特斯拉或者新能源车自燃事故信息都是通过新闻报道零星获取,并未形成有代入感的直观印象,大多认为自燃是“小概率事件”,是“别人家的事”。

而此次特斯拉事故以视频的方式在网络快速传播,短短几秒时间内事故车辆就被大火吞噬,特别是在公众获知了此次事故的背景信息:小区里的地下车库、非充电工况下的静置自燃等关键点后,“电动车可以在我们身边随时燃烧”这一观点被提炼出来,公众陷入人人自危的恐慌之中。

其次,特斯拉自燃事故引发了突破圈层的全网围观。

一个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热点,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其能否突破圈层实现信息输出。在一般的概念里,一个自燃事故大多在该品牌的车主群内进行讨论,范围再扩大点,可从汽车行业的层面进行扩散,或者再上升到奇闻异事类的社会新闻范畴。

而此次特斯拉自燃则彻底引爆了整个网络,不光特斯拉车主关心,停在特斯拉旁边的雷克萨斯、奥迪、宾利们也很关心,买不起特斯拉的吃瓜群众们在一旁疯狂转发,推波助澜,一次偶然事故最终演化成一场全网围观。

当车主停车有意避开特斯拉并已形成一种行为现象时,特斯拉就已经陷入到危机之中了。

最后,公众的信心还来自于资本层面对于行业的否定。

自燃事故发生于4月21日晚上8点15分左右,第二日事故视频流出,同时蔚来也发生事故,多项因素叠加,不但加深了公众对于这两起事故的印象,在心中形成“新能源车不靠谱”的心理暗示。

体现在资本层面,则是4月23日A股新能源汽车板块的集体走低。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该板块市值当日蒸发了858亿元。

新能源车的自救与他救

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技术革新的方向,谁也不希望特斯拉的自燃事故真的就成为行业“黑天鹅”事件的引爆点,可面对当前由特斯拉自燃事故引发的“信任危机”,行业应该怎样化解呢?

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新能源汽车厂家要重新拾回对技术的敬畏之心。在性能和安全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在现有技术下,电池能量密度与车辆的动力表现和续航里程关系密切,然而在电池密度的另一面则是电池的安全系数。站在营销的角度,动力表现和续航里程这两项数据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而厂家在电池结构的设计上,更倾向于提高电池能量密度,而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是以牺牲电池的安全性为代价。

特斯拉就是明显的代表,他以为自己的技术能够完全掌控,然而每发生一起自燃事故就给特斯拉打了一次脸。

或许我们无法苛求电池技术能够保证百分百的安全,但我们希望能够在性能和安全之间有一个可以接受的比例,性能可以用参数数据进行精准画像,但是安全系数却难以量化,在这方面,新能源汽车厂家暂时还没有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其次,在政策层面将新能源车的安全漏洞一一堵上。

新能源车的技术发展很快,但相关的监管政策却远远滞后,这是行业的共识。其中既包括新能源车制造时的核心配件抽检政策,也包括新能源车售出后对其安全隐患排查的年检政策。

以后者为例,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年检制度完全参照传统燃油车的标准,但实际上,新能源车的构造及动力系统与燃油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些关键指标的评判并不适用。其中对于引发新能源车自燃起火主要源头之一的电池的检测并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与标准,这也导致新能源车的年检只是走过场,不能完全检测出安全隐患。

任何一项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曲折的过程,特斯拉的这次自燃事故也是新能源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我们不必因此对新能源车失去信心。

只是,在技术尚未到达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用政策监管的方式,将那些已经发现并且可以解决的漏洞堵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改进都将推动新能源车的安全向前迈步。

【完】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