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法兰克福车展还未炒热 爱驰汽车却先“火”了?

2019-09-11 10:25
电动大咖
关注

在千锤百炼的挑战途中,车队颠了戈壁,踏了泥泞,经受持续炙烤、抵挡暴雨侵袭。一路上飞驰过无垠的高速公路,也在拥堵的城市路段慢慢腾挪,孤独地穿越过无人区,但更多的是遇见不吝赞赏和鼓励的沿途伙伴。数月来,工程师精准记录了每天的各项数据,包括电池续航里程,充电的兼容性与速度等,并随时反馈给研发团队,逐渐优化爱驰U5的充电逻辑,以适应不同的充电标准。

9月7日,U5车队在当地时间15时抵达法兰克福,分管海外运营的爱驰汽车执行副总裁柯力世博士(Dr. Alexander Klose)为爱驰U5车身贴上了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德国的国旗。至此,爱驰汽车已集齐全部沿途国家国旗,成功完成本次穿越挑战。

付强告诉《电动大咖》,低调出发的爱驰U5,一路上却备受关注。无论是停车间隙、充电休整、或是行至中途,爱驰U5总能收获好奇、惊讶的目光与询问,让最懂车的欧洲用户看到了中国汽车的新生力量。

近期针对电动车的质疑不绝于耳,从电池安全到续航里程;从电池寿命到充电便利,都是消费者争论的热点。而在主流的造车新势力中,成立于2017年爱驰汽车算是“后发者”,而且比起那些善于制造“眼球营销”的友商来说,它也显得颇为低调。但作为把用户作为伙伴的造车新势力,爱驰汽车一向以严苛的测试标准为产品质量把关,并以用户导向将消费者的声音根植于每一项测试环节的设计中。在笔者看来,爱驰汽车在U5正式量产交付之前,进行这次长距离的电动车公开路试,充分体现了爱驰U5对自身高品质的自信以及对用户的高度责任感。

谋定:打造符合中欧市场标准高品质产品

“近年来行业内发生的一些安全事件,的确对公众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2019成都国际车展举行期间,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付强在接受《电动大咖》采访时直言,尽管这些事件各有各自的起因,但总的来说还是因为技术不够成熟。“过去(车企)在谈安全的时候,更多的是讲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性,那多半都是从车身结构来考虑的。然而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必须关注整个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这里面也包含了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主动安全是指在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将热失控发生的可能性控制在最小范围;而被动安全是指在撞击、挤压以及高温等情况的影响下,减小事故发生的几率。”

正如U5车队在穿越欧亚大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样,爱驰汽车凭借独有专利的‘三明治’电池安全解决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因碰撞挤压导致冷却液泄露、短路造成的起火事故,而云端主动预警监控电池因过冲过载导致发热起火等隐患,从设计源头隔绝安全隐患。付强进一步指出,爱驰汽车不仅仅考虑了车身的主动安全性、电池包系统的主动安全性,还十分重视整个电机构架主动安全性以及网络构架安全:“爱驰与信大捷安共同构建云、管、端三维一体的安全体系,同时还与腾讯科恩实验室进行安全渗透的反复验证,以保证网络交互数据、车载终端的数据存储、车机、T-box系统和应用安全,隔绝恶意干扰,共同创造信息安全的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和保密性。”

付强表示,爱驰U5是一款完全正向开发的车型,来源于集成化、模块化、轻量化的智能纯电整车MAS平台,拥有丰富的延展空间。其中,轻量化优势使U5在同等电量情况下,U5续航里程更长,能有效解决用户焦虑与痛点:“更重要的是,U5具备德国品质,是完全按照欧洲市场开发而来,她面向的是愿意通过尝鲜科技来切实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和消费体验的新中产先锋人群,是一款既满足消费痛点又能撩拨体验‘痒点’的车。”

“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存在疑虑,但仍然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所以说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今天想要消费者选择智能电动车、或者选择新势力造车的产品,首先要解决他们的疑虑和痛点,包括充电便利性、历程焦虑、残值问题,这是所有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问题。”付强透露,除了借由“试爱”行动,让用户以低门槛、0压力的模式来体验U5,试出U5的品质、解决消费者的顾虑之外,爱驰汽车还会在金融创新、服务创新、体验创新方面带来更多的惊喜。他强调:“未来,爱驰汽车将加速全球化布局,持续致力于智能科技的革新与突破,并不断携手更多全球合作伙伴,打造出全球领先的优质产品与服务,打开中国智造新局面。”

写在最后

正如付强的感言那样:“亚欧穿越之旅也是一场发现探索之旅,复杂路况与超长距离全方位考验了爱驰U5电动车的质量与安全,在充满未知和变数的环境下,我们挖掘潜在问题,探索解决方案。爱驰U5致力于让全球用户释放自由,爱上出行。”

在历史最为悠久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期间,爱驰U5作为中国智能电动车的先锋代表,以最特别的高调、最诚意的姿态现身,与一众中国自主品牌一起,在祖国70周年华诞前夕将这份来自东方的礼物带到欧洲大陆。我们也真诚地期待,包括爱驰汽车在内的中国品牌能够更多地进入欧美发达市场,直接与世界领先汽车品牌竞争,参与到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重塑中去。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