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范正利:“新基建”语境下,交通运输继续担当主力军

2020-06-02 08:39
PanMedias
关注

范正利:“新基建”语境下,交通运输继续担当主力军

“新基建”,于当下无疑是一个热词。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表述简明扼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如此,传统基建岂不是受到冷遇?窃以为,倘若将“新基建”视为经济社会“生力军”,那么包括交通运输业在内的传统基建仍然堪称“主力军”。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而“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随即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是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予以重申。此后,202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反复提及“新基建”。在国家顶层设计中,“新基建”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动能、新势力。

不否认,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已经趋于完善,而边际效用相对趋于减弱。但“新基建”的提出对传统基建而言,不是厚此薄彼、鼎新革故,而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上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整体观、融合观、统筹观,以此适用于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的关系,我认为是科学的、客观的。

众所周知,受诸如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经济尤其面临下行压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在扩大投资方面,“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两新”指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一重”指“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这“一重”不正是指传统基础设施吗?而且明确提出“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支持力度之大可见一斑!换言之,在“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之间,国家政策将着眼于统筹发展。

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交通运输类基础设施建设,向来是经济内生发展得以有效激发的重要动力。今年国家对交通运输的支持不仅表现在加大投资力度,也表现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免征公共交通运输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

毕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的功能属性,也早已成为一种共识。显然,这种地位不会因“新基建”的崛起而撼动。更何况,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印发为标志,中国建设交通强国已然迈出新步伐。《纲要》强调,牢牢把握交通运输的“先行官”定位。我想,这是对交通运输的长久定位。

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的《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表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将着力做好九方面工作,其中六方面的多项工作直接涉及交通运输。比如,实施好“十三五”规划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和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重大项目;比如,加大沿江高铁、沿海高铁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川藏铁路开工,加快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和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比如,加快推进枢纽机场新建、迁建和改扩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还比如,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和内河水运等项目建设。这为“两新一重”之“一重”作出了具体规划。

至于“新基建”所指“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自然也归属于交通运输范畴;铁路建设原本属于传统基建,而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又属于“新基建”,可谓传统基建的智能化、信息化升级。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新应用正在成为拉动智能交通发展的新引擎。传统基建的未来,一定是积极拥抱“新基建”,通过数字化转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