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的终局会如何?

2020-11-24 08:54
锦缎
关注

06

人才是核心

各大车企是在和特斯拉竞争,也就是和Elon Musk竞争,是和Andrej Karpathy和Peter Bannon这样的人才带领的团队去竞争。自动驾驶这场大战,要求公司具备从上到下的科技能力,不是简简单单投点钱再招几个工程师就能解决问题。

试问各大车企的CEO究竟是不是懂一点点深度学习的原理,这毕竟是自动驾驶的基石。如果CEO完全不懂,那么怎么有能力招来合格的自动驾驶算法VP,软件工程VP,你怎么判断哪些人是真正的高手,何况技术高手也会投奔更懂技术的东家。那么有勇气把不合格的CEO换掉吗?我看几乎没一家传统车企有这样的决心。

自动驾驶的人才有其特殊性。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搞自动驾驶需要合适的人才,但大部分人会觉得应该去招现成的做自动驾驶的人。按照常规的惯性思维去思考,那这个思路是对的。比如我要做汽车工程,于是我要找做汽车工程的人。但对做自动驾驶则并非如此。因为这些现成的人才里面,除了特斯拉,有做的比较靠谱的吗?有做到未来两三年能商业化的吗?几乎没有。

于是要回归本质,包括特斯拉以及新势力造车在内的这些公司,都走的是视觉为主的路线。视觉这块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而且视觉是自动驾驶最难的部分。所以,最需要的是顶尖的研究深度学习视觉的博士,类似于特斯拉的Andrej Karpathy和蔚来的任少卿。

招顶尖的视觉人才,让他们去学习如何去做自动驾驶,这条路子更靠谱。其他部分对于这些聪明人来说,学习起来都很快。当然,没有花过时间去学习的人不会明白这一点。特斯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特斯拉做autopilot,换了几波人,都做的不好,等找到了做深度学习视觉出身的Andrej Karpathy,特斯拉才算找到了合适的人。

要和自动驾驶的技术与时俱进,就要求要去阅读关键的有用的论文,以获取当前学术界最先进的知识,并挖掘和分辨优秀人才。如果有能够谈得拢可以一起合作的话,要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比如有的人涉猎很广学习能力强擅长抓住本质,适合做架构。而有的人则在某些领域钻研很深,适合去突破某些领域如算法上的瓶颈。

在深度学习尤其是视觉领域,好多关键的优秀论文都是中国人写的。各大车企要先努力把我们自己的顶尖人才聚拢起来,然后逐步也把全世界的人才也聚拢起来。

所以我觉得自动驾驶这一战,中国车企是有希望的。比如蔚来就招来了任少卿,并把自动驾驶研发中心由以国外为主转向以国内为主,将虚高的市值(估值)放一边,这毫无疑问长期看是一招好棋。

好消息是还有不少人才散落在世界各地,坏消息是好多车企还是迷迷糊糊不知道如何分辨。稀里糊涂的找个二流的号称做过几年自动驾驶的人,可远不如找一个有能力有潜力的深度学习高手。还要注意不要看轻了年轻人的潜力,许多优秀论文都出自年轻博士甚至在读博士之手,这些人刚好二三十岁,很年轻,但在自动驾驶领域却是当打之年。

07

残酷的终局

每个人都在谈论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的终局,那么终局会如何?

自动驾驶肯定会逐步实现,因为现代传感器+计算机+大数据平台的能力,比人眼+人脑在开车这件事情上,终究会强好多。人可以做到同时眼观八方吗?可以同时观察前后左右的车辆吗?

做不到,而计算机可以做到。计算机在驾驶方面的计算能力,长期看,也会比人类强。而且计算机在分享和积累各种经验上,经由大数据平台,肯定比人类更强。所以,长期看,电脑和大数据平台在驾驶上能干的事情,比人类要强大得多。

前途光明,但对于各个参战选手来说,智能汽车这一战会好难打,结果估计会很残酷。现在看着很热闹,但因为门槛极高,从软到硬都不能有短板,所以最后活下来的估计就少数几家。多数传统厂商,面对自动驾驶,大概是有心无力,未来会处境尴尬,再过几年面临淘汰。不要嘴硬,连FOTA(无线固件升级)都没搞定,还搞什么自动驾驶,搞什么智能汽车呢。

智能汽车=电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而自动驾驶最难而且能做出差异化,所以是重中之重,是决定性的关键点。特斯拉已经把门槛提的很高。当然,这实际上是因为智能汽车尤其是自动驾驶,本来门槛就极高。只是特斯拉会是第一个达标的企业。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也没有太多纯理论上的秘密,几乎所有的从0到1的关键知识都在现成的论文里。但是把论文里的知识揉碎架构,做到工程级别并商业化也是非常艰难的。所以,中国车企在自动驾驶大战中有机会,但不是所有车企都有机会,因为门槛实在非常高。

比如包括时间维度在内的4D训练,比如如何把多摄像头拼接为鸟瞰图,比如打造类似于DOJO这样的训练平台,比如如何做到舰队学习和影子模式,这些都不容易做好。

以鸟瞰图为例简单讲讲,在十字路口转弯,不仅需要前视摄像头或雷达的信息,也需要了解十字路口左右两方路面的信息,这就需要多个摄像头或雷达数据融合的鸟瞰图。这些技术问题,估计好多车企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但是也不要小看个别新势力造车企业。虽然现在看上去和特斯拉,和传统车企相比,销量还比较小。但要看到,即使只发布两三款车型,但背后的能力是正在形成。

而许多传统车企,虽然现在凭借着惯性还能卖不少车。但等到智能时代来临时,真正厉害的是那些具备科技和智能能力的企业。许多传统车企,连FOTA都搞不定,还谈什么自动驾驶。不具备科技能力的传统车企,大多会倒闭,破产,被兼并或转为代工。

而且中国企业在中国场景上有本土化的优势。以国内市场为起点,最终走向世界也是很有希望的。

未来人们的汽车交通乘坐需求会分为两部分。有一部份人希望拥有私密的空间,于是会考虑买车或长期租车。而许多时候很多人则会使用robotaxi。当然,闲置的私人车辆也可以加入到robotaxi的共享网络中去。

robotaxi = robo + taxi。而robo不止特斯拉一家,应该有几家,所以需要一个taxi平台。有人会说,特斯拉也可以做一个taxi平台,但这样的话,其他家车企或企业也可以做taxi平台,那样就不止一个平台了。而消费者并不需要太多的taxi平台。于是经过竞争,最终还是极少数的平台胜出,而且一家独大的概率很高。

目前的taxi平台做的好公司,比如滴滴或Uber,很可能在未来和robo做的好的公司,比如特斯拉及做的好的新势力造车的企业,会合作起来。

而且现在汽车强国的格局未来会发生巨大变化。简单的说,中国和美国会是笑到最后的赢家,而传统汽车强国日本和德国则会因为赶不上形势而哭的很厉害。

<上一页  1  2  3  4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