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雷军终于下定决心将成“价格屠夫”席卷车圈

2021-02-20 16:52
雷科技
关注

小米造车?难!

小米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将自己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旗下的多款产品都能做到同价位闭眼买,但这仅限于手机和一些小产品。汽车的复杂程度要比手机、电视等传统电子产品高出不少,虽然说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被称为是“移动的智能电子设备”,但并不代表能做好智能设备就能做好新能源汽车。如果真这么简单的话,小米也不会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做规划学习了。

更重要的是造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领导者全身心投入其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雷军是不可能放得下小米的手机业务而跑去管汽车的,当然小米手机目前也离不开雷军的号召力。所以小米如果真要造车,极有可能是与一些传统车企合作来试水,如果仅靠小米自己的力量,很容易在这条原本就不平坦的道路上栽个跟头。

72f082025aafa40f224cfa6fdf31104779f01952.jpeg

另外,小米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全球采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再以高性价比取胜。小米靠着这种模式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生态链和出色的产品,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获得较好体验的用户来说,小米确实是首选。

但对于汽车市场来说,小米的这一套方法可能会失效,造车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不是说把零件都买好就能做出一辆不错的汽车出来。汽车最本质的东西依旧是行驶品质,在安全、调校和测试等方面传统车企还是占一定优势。毕竟车企们几十年的积淀不是吹出来的,是每一位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总结出来的。因此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方式,汽车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跨界造车的企业翻了大跟头,最典型的例子无疑是戴森,戴森曾组建了一支将近 600 人的研发团队,汽车也成功造出来了。可惜因为制造成本过高,公司无法从卖车中实现盈利,戴森在研发三年后宣布终止造车计划。作为对比,特斯拉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除了它沉淀多年的AI驾驶技术外,花费500亿砸出来的超级工厂都是许多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条件。

各种企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于小米来说,这无疑是很好的借鉴。

想要打造出一辆属于年轻人的、物美价廉的、体验良好的新能源汽车,小米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小米要想通过性价比的方式来赢得市场的青睐,像上汽五菱、吉利远景、比亚迪F3这些物美价廉的车型都会成为小米入局的强力竞争对手。

话又说回来,小米是否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还需要再三斟酌。

“门外汉”造车会是趋势

除了小米,最近有关“门外汉”入局汽车行业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先是苹果与韩国现代汽车达成合作关系,并计划在2024年前后推出苹果汽车;后是百度与吉利控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汽车市场。随着入局者增加,这条原本就不宽敞的赛道只会愈发拥挤,意味着留给后者的时间也愈来愈少了。

对于供应链而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也即将发生。未来新能源汽车身上的每一个配件,都将会被电子化、智能化、数字化。在接下来的几年之内,大量的消费电子供应商将会涌入汽车领域,冲进来的不仅仅是富士康、京东方、英伟达等传统供应商,未来还将会有更多在消费电子领域有所成就的企业冲进汽车供应链,企图共享一杯羹。

已经在手机行业成功突围的“黑马”小米,真正想要打造一款完全自制的汽车并且进军汽车行业的时候必然是具有了十足准备。到时候汽车行业会有怎样的颠覆,小米又能否再次后来居上,成为汽车界的价格屠夫?一切都需要交给时间。

来源:雷科技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能源汽车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