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从“两会”看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2021-03-15 11:11
一锤定音
关注

上周结束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未来5年和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详细而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这一规划和目标纲要,也指明了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一、汽车产业在扩大内需、强化国内大循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目标纲要》第二章第三节指出,““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汽车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制造业的重要门类,在扩大内需、增加税收、活跃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新车市场,汽车年产销占全球近三分之一。

中国每年2500万辆左右的新车市场规模,属于超大规模。汽车消费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一些主要汽车大国不同,中国汽车是典型的自产自销,产品主要由国内市场消化,出口比重不到5%。中国汽车产业在强化国内大循环中,完全可以起到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未来几十年,汽车产业在扩大内需、强化国内大循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将在各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汽车消费不断扩大。

二、汽车产业在建设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中任务艰巨。

《目标纲要》第三章第一节2035年远景目标指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中国政府承诺,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逐年减少。到2060年,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多种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正负抵消,实现“零排放”,也就是碳中和。众所周知,汽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国内许多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中国排放总量的约十分之一。践行绿色出行,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汽车行业的任务十分艰巨。首先,努力实现绿色出行,减少化石能源直接利用,降低汽车二氧化碳排放。其次,在汽车制造环节,也要大力推广绿色制造。

未来几十年,汽车产业在广泛形成绿色生活生产方式中,任重道远。

三、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广阔

《目标纲要》把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九章指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目前,中国是全世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的55%。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是当今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发展新能源汽车则是中国汽车产业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中国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四、促进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目标纲要》第十四章强调,“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第一节全面促进消费指出,“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传统消费,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目前,由于汽车限购,抑制了数以千万计的汽车消费需求。随着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同时也要看到,取消限购后,一些特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将更趋严重,必要的使用限制将会出台。对于消费者来说,热买冷用,将成为今后汽车消费的新模式。(完)(本文同步刊发至中国汽车趋势网)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