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油价上涨,科技巨头扎堆造车真的能赚钱吗?

2021-06-30 16:05
极智动力
关注

在汽车逐渐走向电气化行业中,汽车成为了物联网时代最显眼的风口,智能化的汽车,有着强大的计算能力,丰富的传感设备,还有层次不穷的各类大尺寸屏幕,除了公司、家,现代汽车毫无疑问晋升成了第三空间。加之智能汽车的想象空间也比较充足,所以没有任何一家科技公司能拒绝其中的诱惑,谁也猜不准在未来这个市场会诞生多少巨头成为新时代的苹果微软BBAT!

国内油价上涨,科技巨头入局造车,还在天真以为是“卖车”赚钱?

从格局上看,现在是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之间的较量。燃油车最大的弊端在于不环保且耗油,就算是燃油车中有不少打着“省油”的名义与同类竞争,但有了新能源汽车能上绿牌、性价比高、免购置税等优势下都不值得一提。近日,发生在6月28日时的油价上涨事件让更多消费者倾向于新能源汽车的选择,国内成品油进行了调价,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牵扯到国内燃油车的价格也随之上调,全国平均下来,92号、95号汽油每升分别上涨了0.18、0.19元,0号柴油每升也上涨了0.18元,由此也引发了油价重返7元区的热议话题。举一个客观的列子:如果按照50L的家轿车按这个价格加满一箱92汽油,那么就要多花9块钱。所以油价的上涨不由的会想起新能源车的好。

国内油价上涨,科技巨头入局造车,还在天真以为是“卖车”赚钱?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能源广告每公里仅需6分钱,也许实际算下来可能不止6分钱,但与每公里8升油耗的车相比,7元的油价平均下来每公里也要5毛6,如果按10万公里的里程来算,这样竟可以省下5万的油费。这样看来在新能源与传统燃油车摇摆不定的人,或许会因为油价的上涨选择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无疑促进了造车企业的发展。造车新势力的不断涌入让以往的机械便利的微型车也逐步转型豪华智能的大型SUV,对于大型科技公司来说,涉足“造车”和自动驾驶成了很好的切入点,这不仅仅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行业领域,也为日后巩固企业做了良好的发展。随着而来大型科技公司进军“造车”也成为了一种潮流。

科技巨头扎堆造车意欲何为?

不可否认的是产业的颠覆肯定会产生巨额利润,而目前汽车产业颠覆也已成定局。从行业的总体利润率来看,这是一份有利可图的订单,只不过前期需要重资金的投入。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在未来的汽车不仅仅在科技感上会有所进步,在自动驾驶的普及后,汽车更是成为了一个大型的科技聚集平台。加之新式的汽车需要很多配件,就算是不想造车也会被嵌入其中。这其中华为看得就比较通透,成为了最大入驻车企的赢家。

国内油价上涨,科技巨头入局造车,还在天真以为是“卖车”赚钱?

汽车作为一种新的移动计算终端,已不仅仅是一辆通行的交通工具了,汽车工业有着机械制造、化工,电子,服务,金融,等多板块,长链条的商业链条。仅次于房地产,GDP的拉动比例成为了最高的行业。看看上海的特斯拉百亿营收,就能拉动5000亿的长三角供应链市场,所以在新能源某领域说是未来十年的国策都不为过。

国内油价上涨,科技巨头入局造车,还在天真以为是“卖车”赚钱?

尽管格力、茅台、五粮液等都尝试过造车,但他们跨界的壁垒比科技公司多得多。汽车的商业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与传统汽车的2-30%毛利不同,最典型的就是特斯拉,特斯拉汽车是按成本出售,但是他的利润大多来源于每年的软件订阅这项服务。仔细地算算,如果一个顾客长期都在用移动驾驶,那么他的订阅费少说也有5-6年,这样算只要不亏本,毛利都能做到99%。

从IDC预测中可以看到,直到2024年全球出货的新车超过71%将搭载智能联网系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型的科技公司逐渐“造车”也不足为奇了。现在造车是大热点,利用这话题宣布造车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毕竟对于他们来说,造不造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收到一波关注度。而真心造车的小米,有着软硬件实力,和3C技术的支持,对于不如新业务是一大优势,所以有发展的空间。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多家企业竞争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良性的竞争不仅可以提高技术降低售价,而最终获益的获益者是我们。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能源汽车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