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百度入局自动驾驶八年,为何没能实现盈利?

2021-12-16 18:49
派财经
关注

集度汽车的野望

李彦宏曾对外介绍了百度Apollo业务的三种商业模式:一是为主机厂商提供Apollo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助力车企快速搭建自动驾驶能力;二是百度造车,端到端整合百度自动驾驶方面的创新;三是共享无人车。

从目前的来看,Apollo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已经陷入两难境地,而共享无人车实际上也并不乐观,起码在短期之内都将如此。根据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场的规模或将超过2万亿美元。但虽然市场前景可观,但要真正实现赚钱,企业还需要进行巨大的金钱投入。对于Robotaxi来说,仅仅是车辆的传感器和核心零部件成本,就已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以L4级的自动驾驶车辆为例,在其车辆上,需要安装大量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单目、双目摄像头,而这些核心零部件目前仍难以降本。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百度自动驾驶对标的Waymo,此前其已在美国凤凰城每个月能够给1500名乘客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但营收也不过才上万美元,要想真正实现盈利无疑差距巨大。与此同时,被标榜为“安全”的百度自动驾驶也并非完全如宣传那般。在今年7月举办的AI开放日活动上,百度自动驾驶产品运营部总监徐宝强对媒体介绍称,百度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在城市道路的成功率已经达到99.99%,综合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

但根据上海临港公布的示范区自动驾驶测试数据,2020年百度上传在当地的测试数据约19.6万条,在总计约383公里的测试中,百度平均每百公里需人工干预14次,显示出技术成熟度仍需提升。而且,即便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克服上述问题,但离真正商业化仍有距离。“现阶段自动驾驶无法大规模商用落地,它和整个交通体系有着很大的关系,单一车辆技术先进程度与否不是决定自动驾驶成功的唯一因素,背后涉及到的是对国家交通体系的变革,而这并非5年、10年能完成。” 一位从事自动驾驶行业的人士表示。以上海开放道路测试区为例,73公里的里程布置了182个路侧单元,平均下来,每公里2.5个,这还只是示范区,如果整个智慧的路布置下来,成本将非常高。以此来看,这绝非某个企业能够承受的成本。

如此一来,百度的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也就只有自己下场造车这一条路。这也是今年年初,百度毅然决然下场造车的直接原因之一。

今年3月,百度与吉利联合推出了集度汽车,并计划5年内投入500亿元造车。从这次的结合来看,百度和吉利都是业内的翘楚,两者联合造车无疑为外界提供了相当大的想象空间。在《押注集度汽车,百度造车梦能飞多远?》一文中,派财经曾具体分析集度汽车的优势与所面临的问题等,在此就不再赘述。

总结来看,晚入局的集度汽车一方面要面临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小鹏、蔚来单月新车交付量已经破万,而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再次吸引了小米、OPPO等颇具实力的跨界选手加入造车大军。老竞争对手华为也推出了全栈式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这都为集度汽车的未来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另一方面,百度纵然在互联网思维、智能驾驶生态和技术方面拥有优势,但硬件基因的缺失仍是其最大的短板,整车制造与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属于完全不同的概念,复杂的制造和运营等体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更何况,吉利与百度能在多大程度上与百度实现精诚合作,还尚属未知。

自集度汽车面世以来,李彦宏等公司高层曾多次公布第一款量产车上市的时间为3年后。在这三年时间里,巨大的资金投入自然无法避免,即便能够造车成功,但造车到毛利转正平均耗费2~3年的时间,这意味着在未来5-6年以内,集度汽车可能将处于亏损投资状态。

因此,可以看到,百度智能驾驶虽然已经布局8年时间,商业盈利自2019年以来就已成为百度智能驾驶的追求之一,但李彦宏口中的三条商业化路径,至今都无法为其带来正向的盈利反馈。数百亿元的决投入之后,百度拥有了一身智能驾驶“绝技”,但也带来了资金方面的巨大压力,裁员或许已经是百度在实现盈利之路上,一个必然的选择。(完)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