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自动驾驶为何如此烧钱?毫末智行、百度等企业距离盈利还有多远?

2022-04-20 11:35
车智驾
关注

自动驾驶,为何如此烧钱?

造车可能需要花费400亿,但想要研发出真正的自动驾驶技术,这个价钱或许要翻个倍。

自动驾驶之所以烧钱,在车智驾看来主要还是离不开两个层面的考量,也即是成本和利。

成本极高,并且会持续保持增高态势。

自动驾驶企业的业务体系,建立在量产的无人驾驶设备之上,某种层面上更倾向于传统制造业的经营逻辑。由此延伸,自动驾驶相关产品在研发和商用过程中,所产生成本的地方无外乎这两个方面:

1.制造过程。

首先是所有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科技研发。从L0到L5,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难度,随着等级呈现出了近乎几何式增长的曲线。

这也就意味着,想要掌握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技术,亦或是实现理论上真正的无人驾驶,需要更优秀且数量更多的科研人员。而科研能力往往也意味着薪酬的高低,以目前主流的L4级研发大趋势,企业所需支付的员工工资将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此外,无人驾驶设备的产品生产成本,也是无法忽视的环节。传感器、原材料、组装车间等等硬性需求,或许还可以通过外包和订制之类的方式解决,但在理念设计、程序逻辑、数据存储和处理等环节,由于关乎企业的业务隐私,很难借助外力,必须由企业来承担其中的成本积累。

2.运营过程。

高科技产品的销售运营,其难度要远远超出传统产品。无人驾驶设备的产品无法做到“一锤子买卖”的粗暴,除了维修、清洁、折旧等基本售后服务外,还需要提供及时的软件升级,特别是对部分细分领域,还需要顾及充电服务、机器停驻场地、特殊商业保险等等。

而且,由于研发制造成本相对更高,无人驾驶设备的价格普遍也会更昂贵。这对于运营环节的营销方式,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限制,否则,再如何优秀的产品,都可能会因为“曲高和寡”,沦落到无人买单的尴尬境地。

商业化落地进展缓慢,始终没有找到合理可行的盈利模式。

即便是资金充裕、技术领先的百度,CEO李彦宏也在今年8月份的电话会议中公开表示,Robotaxi相关业务最快在2025年才能实现盈利。

相较于百度庞大的研发费用支出,无人出租车上线后日订单破5000万依旧杯水车薪,甚至影响到了元宇宙、游戏等项目组。这也证明了,除去高昂的成本严重挤压着企业的盈利空间外,现有的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业务,都还没有形成合理的盈利模式。

纵然百度和小马智行已经推出了国内首个进入商用测试环节的无人区域出租车品牌,但是,以目前L3级自动驾驶技术尚未普及的大环境,想要在一线城市扩大测试范围仍具有一定难度。在此基础上,下沉到二三线城市就更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相对高频的C端打车市场尚且如此,暂时局限于高校、小区、园区等封闭场景的末端无人配送,以及局限性更强的矿山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卡车等偏向B端市场的业务,也面临着同样的盈利难题。

综合部分业内人士的见解,自动驾驶技术想要正式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并从中维持健康的盈利水准,可能还需要10年时间来积累。

那么问题就来了:以目前阶段自动驾驶所展现出来的“烧钱”能力,和强差人意的盈利水平,资本市场真的能等待这么久吗?

价值链转移,渠道收费或成主流

毫无疑问,为了更大的投资回报,资本当然是愿意等的。只不过等待的前提条件,却是建立在各大企业能否尽快找到新的、更适合自动驾驶商用逻辑的盈利手段。

与驾驶相关的传统商业逻辑,在自动驾驶高昂的研发、制造和运营成本面前,已经很难获取足够的利润空间。不管是资本市场的催促,还是行业自身格局的迭代,都在推动各大自动驾驶企业进行更多的尝试。

自动驾驶解放了驾驶员的手脚,同时也让汽车从驾驶工具转变为智能平台。在此过程中,随着司机成为乘客,而乘客成为“消费用户”,与之相应的价值链也就发生了转移。

移除人力控制的驾驶环节后,智能汽车的定位或许会成为可移动的“内容消费场所”。在行驶过程中,车载娱乐、消费、互动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加强,传统的买断式收费模式,也很可能会向着订阅式、会员式等方向转变。

包括智能汽车在内的无人驾驶设备,正在和智能手机产生某种功能上的重合,同时在物联网应用不断拓展的过程中,智能产品的硬件差异也在不断缩小,以硬件基础提供的软件服务,或许会成为自动驾驶商用的有效盈利点。

就比如在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上口碑较好的蔚来。在销售车辆的硬性收入之外,还订制了以月、年为单位的各类套餐服务,通过解决用户的充电焦虑和维修、包养、保险、流量等消费痛点,来拓展营收渠道。

类似的盈利模式,也在吉利、特斯拉等搭载自动驾驶技术的车企上有具体的展现。甚至纵观整个互联网经济大环境,终端产品的盈利价值,也正在被中端渠道服务的价值所超越。

对于同样是提供智能服务,盈利思维却被传统硬件价值逻辑所限制的无人驾驶设备,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收取渠道费用,依靠可持续的内容价值维持利润,或许会成为下阶段商用测试中的主流模式。

无论如何,自动驾驶是一项年轻的技术,其延伸市场也将长期保持年轻态势,此时谈论盈利尚且为时过早。资本市场能等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到最后的企业,一定会成为赢家。

       原文标题 : 毫末智行、百度等自动驾驶企业,距离盈利还有多远?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