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为首发“造势”?小米汽车最近的“泄密”有点多

2023-01-30 11:26
E车汇
关注

头顶小米手机光环的小米汽车,如今宣布造车也有一段时间了,不过眼看着特斯拉和比亚迪疯狂收割市场,造车新势力纷纷跨过年销十万难关,面对如此火爆的新能源市场,小米汽车确实是有些坐不住了,最近的新车“泄密”是一波接一波。

近日,一组小米汽车首款车型设计图片在网络流传,主要展示了车辆前脸和尾部的设计细节。对此,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回应称,的确是二级供应商保密的设计文件泄密,但并非最终文件,(小米)一定会根据与该供应商签订的保密协议进行严肃处理。

小米汽车长这样?

根据曝光的效果图显示,小米汽车为轿跑造型,观感上和特斯拉 Model 3 非常接近。前脸为封闭式设计,车顶配备有激光雷达,而大灯下方的刹车通风口,显示该车的运动性能或许不弱。

此前曝光的信息显示,小米第一款电动汽车定位为30万元级别轿跑,主要竞争对手可能包括特斯拉Model 3、蔚来ET5、极氪001、小鹏P7等。而在这些车型里面,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是两个起到决定性作用的PK要素。

小米汽车作为新势力中的新势力,在智能座舱方面有着自己的小米生态,自然不用太过担心,就是在智能驾驶方面,道路数据积累难免落后于其他友商,直接用硬件去弥补数据的匮乏也是不错的选择,从曝光的效果图上激光雷达就可以看出其未来在智能化硬件方面不会太差。

对于曝光的车辆前脸模塑,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日前发文指出,确是二级供应商保密的设计文件泄密,但该供应商(北汽模塑)仅仅是为模具打样的供应商。同时泄密文件是非常早期的招标过程的设计稿,并非最终文件。

也就是说曝出来的设计细节确实是真的,但只是早期样品并非是最终定稿,而且此次泄密图中所提北汽模塑是否代表北汽代工,王化并未直接回应。考虑到目前小米汽车并未取得生产资质,未来不排除代工模式生产,就是不知道未来北汽生产的小米汽车还能不能赢得米粉的宠爱了。

小米首车何时官宣?

2021年3月,小米官宣造车。雷军曾放出豪言,“造车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在实际行动方面,小米汽车也是尽显财大气粗,据2022年三季报显示,小米集团研发开支同比增加25.7%至41亿元,主要由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相关的研发开支增加。在2022年11月的小米财报会上,小米集团副总裁兼CFO林世伟透露,小米汽车研发团队人数超1800人,前三季度总投入18.6亿元。

技术方面,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截止到2022年11月,小米汽车已经申请280余条专利,最新一条专利是在动力电池上。产业链方面,小米投资了自动驾驶供应商纵目科技、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等智能化公司。此外,小米还收购了一家自动驾驶公司——DeepMotion深动科技。

雷军曾表示,小米自动驾驶的目标是2024年跻身行业第一梯队。这也是小米汽车预计量产的时间。早些时候,小米公开了首支自动驾驶能力的路测视频,500天初步实现30项功能。虽然速度已经非常快了,但根据路测视频来看,其自动驾驶水平和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022年4月,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已开工建设。建设规划分为一、二两期,其中一期工预计于2023年6月竣工,二期将于2024年3月开工,2025年3月竣工。一、二期工厂预计年产量均为15万辆。生产资质方面,据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披露,“预计小米汽车工厂于2023年6-7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

当然跨界造车的小米汽车想要提高效率自然就需要就是不断的“挖人”。2022年以来,以雷军为中心的小米团队不断壮大,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原 ARCFOX 极狐事业部总裁于立国、原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钘陆续加入小米,坐上核心团队的高管位置,补齐小米汽车制造与营销方面的短板。

汽车行业分析师刘强表示,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在信息架构上的相似程度非常高。但对于小米而言,自建工厂自主生产,要想在规定时间内实现规模化量产,制造经验的短板就需要尽快补齐。

2023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面临重重挑战,对于姗姗来迟的小米汽车来说仍存在诸多挑战。今年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补贴终止,原材料价格尚未出现明显回落,购车成本或将上升;随着基数扩大,销量增速或将放缓;此外,定位主流市场的特斯拉在去年底大幅降价,也有很多车企跟风降价,加剧了市场竞争。

如今小米汽车虽然爆出了效果图,但按小米的计划,小米汽车要在2024年才能量产,今年预计能够实现亮相发布,虽然速度已经足够快了,但同样跨界造车的百度,靠着吉利的浩瀚平台,已经发布了首款车型,而一切都自研的小米承担的压力显然更多,当然一年的时间也不会太久,未来还是要看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能带给米粉多大的惊喜了。

       原文标题 : 为首发“造势”?小米汽车最近的“泄密”有点多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