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电动化浪潮中的宝马:豪赌了,但赌错了

2023-04-24 16:15
电动大咖
关注

人类商业史上有一个永恒的命题——企业如何跨越技术周期,找到第二曲线?对此,英特尔的转型史,可谓是这一命题最典型的注脚。英特尔的格鲁夫曾说过一句被管理学奉为经典的话。

当时他正和戈登·摩尔讨论英特尔的转型,突然说:“如果我们现在被踢出去,董事会招来一个新的CEO。你觉得新的CEO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摩尔说:“他会退出存储器业务。”

格鲁夫看着摩尔说:“那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这样做呢?”

许多人都认为,这场对话是英特尔历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但实际上,这仅是英特尔转型史上一个微小的片段。

首先,关于是否转型的讨论,并非由一场对话决定,而是持续了整整三年——管理学概念上的“战略转折点”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一个漫长的,充满了无限煎熬与痛苦的转型期。

其次,在当时,存储器业务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是英特尔最肥硕的现金奶牛,而当时的处理器市场完全没有显示出应有的远大前途。直接转型,其阻力可想而知。

最后,转型就必须裁员1/3,7200人将失去工作,他们是英特尔最忠诚的骨干与精英。无论是理智上,还是情感上都无法接受。

可见,商业世界有一种极具冲突性的现象——不抽象成概念,我们无法深入思考,但不还原,我们便无法看到本来面目,而抽象概念与本来面目往往是自相矛盾的。

同样,在汽车行业,今天我们会非常抽象地把燃油车巨头与造车新势力之争,提炼成“巨头的转型之困”——燃油车巨头之所以难以转型,根源无非是既得利益过于强大,领导层因循保守等刻板印象。

今天,本文就以宝马的电动化转型为例,抽丝剥茧,还原传统燃油车巨头在转型浪潮中的本来面目。

01

躬身入局:对传统巨头电动化转型的三大误区

作为产业观察者,每当我深入分析时,往往首先会问自己,大家对一个产业,一家公司认知最不清晰或者误解最大的地方在哪儿?经过梳理,我发现了人们对传统燃油车巨头电动化转型的三大误区。

首先,传统燃油车巨头的转型,比人们想象中的还要早。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不仅仅是一场地缘政治危机,更是全球汽车业的灭顶之灾,战争引爆了石油危机,全球汽车业被严重冲击。其中最大的变局是,日本车企由于优秀的低耗能,迅速打垮了美国车企,进而称霸美国市场。

从此,传统燃油车巨头为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主动开发新能源技术。90年代,欧洲车企转向柴油,美国车企开始采用乙醇,而日本车企转而拥抱混能。进入21世纪,氢动力汽车一时也成为主流的转型方向。

可见,向新能源转型,早就是全球汽车行业的共识,根本不是什么新颖的命题。

其次,电动车很长时间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2012年,特斯拉推出完全自主设计的电动车——Model S。紧接着,2013年,宝马推出了第一款量产级别的电动车——i3。要知道,这是2010年代,全球唯二两家仍在积极量产电动车的车企。

为什么仅仅十年,就让大部分车企放弃了转型?原因有很多,比如新能源技术路线众多,如天然气、乙醇、混能、氢能等等,以至于没有任何车企敢于豪赌某项技术,最安全的选项只有推出少量概念车试错,但这样的蜻蜓点水,根本不可能撼动行业格局。

当然,这样的选择绝非是因为传统燃油车巨头甘愿做鸵鸟,而是因为车企转型的艰难,远超一般人想象。最强有力的论据,就是如今风光无限的特斯拉,在很长时间内都在惨淡经营,“特斯拉泡沫论”长期不绝于耳。

2017年有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当年,丰田在全球销售总额为1000万辆,而特斯拉只有区区10万辆,仅为丰田的1%。而纵观特斯拉的整个企业史,其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死亡线边缘挣扎,连续180月内巨亏数百亿美元。埃隆·马斯克曾坦言“最危急的时刻,特斯拉距离破产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可见,特斯拉符合泡沫的所有特征,连年巨亏,却一直苟活,竟然还能获得资本极高的估值。于是,电动车转型饱受质疑,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电动车,绝不是你想造就能造。

汽车行业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丰田在转型电动化时,曾拆解了一辆比亚迪汽车,想看看中国制造的秘密,最终,他们发现日本车企完全能够生产,但根本不可能以比亚迪同样便宜的价格大规模售卖。

对此,电动大咖在《向死而生:燃油车巨头与造车新势力,谁先下沉?》一文中,阐明了一个清晰的观点:汽车工业,之所以被誉为“人类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本质就在于大规模生产能力,自动化生产效率虽然高,但越是自动化,越容易被微小的错误卡死生产线,所以要想驾驭大规模的生产线,不仅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时间的磨合,去积累大量管理、技术上的隐形知识,魔鬼一般的细节是这个行业天然壁垒。

一言以蔽之,电动车,绝不是你想造就能造,电动化转型,绝不是CEO一拍脑袋就能干成的事情。

02

效率与弹性:天然矛盾靠什么解决?

汽车产业,长久以来都存在着一个天然的矛盾,那就是规模性与弹性如何统一?

首先,车企必须有强大的规模性,否则就会深陷“产能地狱”,消费者想买也买不到。而规模性的前提是强大的效率和专业化,但一旦专业化,就会被锁死在特定的车型上,风险极大,一旦市场风向变了,所有的投入都可能血本无归。

其次,就是弹性,也就是车企必须有能力完成转型以应对市场变化。但弹性的前提是不能专业化。但如果不专业,生产的效率就不够高,规模性就不够强,就会陷入到可怕的“产能地狱”。

所以,弹性与规模性是彼此矛盾的,但又必须同时达成。而规模性与弹性的对立统一,就是全球车企普遍采用的暂时性解决方案——平台化。

进入21世纪后,全球主流车企在原有的生产线上引入全新的模块化平台架构,把发动机、底盘等不同组件模块化,尽可能在生产不同车型时,能在相同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共用相同的零件,既能扩大产能,又能保持车型迭代的灵活性。形象来说就是,厨师团队必须靠着一本菜谱,来张罗一大桌子菜。

平台化的鼻祖,就是燃油车巨头大众,行业最知名的平台MQB,被业内戏称为“没区别”,在这个平台上造的车虽然外形、尺寸、轴距不一,但都有个共同点:发动机舱布局都一致。在MQB平台上造的车,大众售出5500万辆,甚至打破了大众“3年一小改,6年一大改”的老传统,车型的更新越来越频繁。所以,据摩根士丹利分析,MQB?平台每年可为大众节省约?174?亿美元。

然而,开发平台绝非易事,要知道财大气粗的大众集团耗费5年光阴、耗资600?亿美元才成功开发出?MQB?平台。如此浩大的开支,让当时的欧洲媒体发出惊呼:“MQB平台耗资过大,有可能导致大众集团土崩瓦解。”

而之所以说平台化是解决问题的暂时性方案,是因为,当车企产能被平台长时间绑定后,核心技术难免落后,这可能导致多款车型同时缺乏竞争力。而倘若车企想引入新技术,就可能需要再次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重新开发新平台。

总结而言,如今所有车企几乎都被特定的开发平台绑定,所以讨论燃油车巨头转型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就是讨论开发平台。

03

小败局:宝马电动化转型为何一度折戟?

2013年,宝马i3电动车发布,这款承载着宝马光荣与梦想的车型,由LifeDrive平台开发完成,尽管i3广受业界好评,但却叫好不叫座,销量远远比不上特斯拉的Model S。终于,2019年,宝马被迫宣布终止开发,i3?不再有后继车型。

LifeDrive,这个燃油车巨头耗巨资开发的“敢于为天下先”的纯电平台,仅仅推出了纯电动车i3和混能车i8两个车型后,黯然地走完了它的生命周期。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曾经和宝马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特斯拉,如今已一飞冲天,那么宝马电动化转型失败的根源在哪里?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孱弱的电池容量。

i3配备的电池是容量为?21.6KWH的锂电子电池,续航能力为150公里,然而,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容量却是85KWH,续航能力高达390公里,是i3的2倍。

其次,电池容量低的背后,是宝马错误的电动车定位。

宝马i系列的主管?Robert Irlinger一开始就把i3?定位为城市小车,他认为130公里左右的续航里程完全足够。可见,从一开始宝马就没有把电动车拔高到取代燃油车的战略地位,在他们眼里,i3和i8,仅仅是玩乐味道浓烈的“老头乐”。

最后,错误的定位绝不是因为宝马高层的傲慢与无知。

如果你认为错误的定位仅仅是因为宝马高层的傲慢与无知,那就为时尚早了。因为还原到当时的场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老头乐才是电动车的标准定位。举例而言,2012年的smart ED2和雪佛兰Volt,均属于电池容量不到20kWh?的城市小车。

可见,真正不正常的,只有电池容量特别大,续航能力足够强的特斯拉Model S而已。没错,只有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才是真正的异类。

但深究下去,马斯克也绝非眼光独到,天赋异禀。由于彼时全球电动车充电桩严重不足,所有人都认为电动车的最佳定位就应该是短距离通勤的城市小车。

要知道,即使是特斯拉于2008年推出的第一款电动车Roadster,也不是正规家庭用车,而是一台小型的双座位玩乐小跑车,电池容量是53KWH,续航能力为150公里,和i3走的几乎是同一路线。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合理地大胆猜测,当时业界,甚至包括马斯克在内,根本没有人真的认为电动车的续航问题能在极短时间内克服,也没有人会真的认为,电动车能立即取代燃油车的地位。

也就是说,宝马其实什么都没有做错。

04

宝马的真正错误 或许是押注时间过早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宝马转型失败?

特斯拉Model S的火爆,可谓电动车产业爆发的重要奇点,随后全球锂电池技术持续进步,产能持续扩张,价格持续降低。而Model S开发平台大底盘的设计,让特斯拉得以承接住全球电动车产业链的正向循环。特斯拉终于爬出了产能地狱。

反观宝马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针对小型“老头乐”研发的宝马LifeDrive平台,严重制约了底盘的电池容量,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特斯拉让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持续扩大,最终彻底将宝马甩在了身后。

LifeDrive失败后,宝马变得保守而又谨慎。

它没有急于推出全新的电动平台,而是把原来的燃油车平台回炉再造,具体而言,就是把用于生产燃油车和混能车的旧款模块化平台?CLAR,用来生产全新的i4和?iX电动车,这就是遭到业界疯狂吐槽的“油改电”。

后来宝马宣布,2025年,宝马才会推出纯电平台“Neue Klasse”,这个全新的纯电平台,也能同时适用于燃油车、混能车以至氢动力汽车,宝马更表示在2030年,仍然有一半的产品继续采用燃油发动机。

也就是说,宝马不会再ALL IN电动车,更不会再倾尽全力开发纯电动车平台。

叙事至此,我们也就不难得出结论,宝马的真正错误,是技术路线晦暗不明的前景下,押注时间过早,直接ALL IN轻量化。

如果,房地产行业的箴言是“地段、地段、地段”,那么燃油车巨头转型的箴言就是“时间点、时间点、时间点”。哪怕所有的要素都是对的,如果时间点不对,那就满盘皆输。

从这个意义上说,宝马与特斯拉都在豪赌,区别仅仅是特斯拉赌对了。

写在最后

如果说在十年前,我们还能说看不透新能源汽车的前景,不愿意押注纯电开发平台,那么今天呢?

其实当下,路线之争依旧没有终止,到底是磷酸铁鲤电池还是三元锂电池?究竟是充电还是换电?甚至连“自动驾驶”“软件定义汽车”这样的大问题,也饱受质疑尚不能盖棺定论。

拓宽到整个行业来看,甚至连电动车前景也被质疑,要知道,2022年上市车企的盈利情况中,传统燃油车巨头依旧利润颇丰,而新能源车新势力还在生死线附近苦苦挣扎。

叙述至此,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最近华为“五年内不造车”的宣言。从宝马血一样的教训中,我们也能稍稍理解华为的苦衷——造车,亦或是电动化转型,注定是一场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豪赌”,一旦在技术路线上布局错误,并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将为开发新产品带来沉重的负担,车企的大笔投资将瞬间化为乌有,车企本身也将万劫不复。

要知道,孤注一掷,梭哈一把,不是所有人都赌得起,也不是所有人都赌得赢。

       原文标题 : 电动化浪潮中的宝马:豪赌了,但赌错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